資源簡介 (共19張PPT)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6課一、內外變局 外交起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一: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 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是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周恩來傳》材料二:如果不是堅決貫徹獨立自主的立場,就會成為衛星國,仰帝國主義的鼻息,就會成為從屬國。——《周恩來傳》(1)結合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國的外交特點,并以史實論證。(2)結合一、二,新中國外交政策需要堅持哪些立場?屈辱外交:不平等、不獨立、不自主;如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獨立、自主、和平材料三: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 、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提出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內外變局 外交起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提出外交政策的國內外背景材料四:為了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進行有效的經濟建設,還需要幾十年的長期努力,因此,我們需要和平,時間越長對人民越有利。——劉華秋《中國的外交政策》材料五: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推行的對華不承認政策和在臺灣問題上的敵對姿態,是其從全球遏制共產主義的戰略出發,對新中國的極端孤立與排斥,這種孤立與排斥導致美中多年的冷戰局面。——《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對華政策》外部原因: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一、內外變局 外交起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內涵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旗幟鮮明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一、內外變局 外交起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10月2日1950年2月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新中國并建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950年10月建國第一年,同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4.挫敗封鎖,外交成果初顯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有何特點?毛澤東和斯大林舉例說明這對中國的積極意義。一、內外變局 外交起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閱讀兩則材料,找出可以相互印證的信息,并分析原因。材料七:緬甸總理吳努說:“中國好比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膽。”——摘選自《大智周恩來》材料六:面對周邊獨立國家的民族獨立浪潮,中國一度將推進世界革命、實現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作為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別國造成了干涉內政的印象,惡化了周邊環境。盡管周邊國家在新中國成立后予以承認,但部分國家因歷史遺留問題或美國的介入,對于新中國心存觀望。——劉海泉《毛澤東時代中國周邊安全戰略評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干涉內政的印象歷史遺留的問題美國政府的介入觀望畏懼二、嶄露頭角 樹立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時間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會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中印、中緬發表聯合聲明,正式確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二、嶄露頭角 樹立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結合材料,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談談它的意義。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內容用和平共處處理新關系材料:我們相信,中印兩國的關系會一天一天好起來,某些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定會順利地解決的。新中國成立后就確立了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周恩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 12月31日)材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新中國外交政策從突出強調意識形態的“一邊倒”,轉向較多地考慮國家利益而開始走向務實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標志。——楊奎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二、嶄露頭角 樹立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辟體現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本質特征,是一個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適用于各種社會制度、發展水平、體量規模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當今世界一系列國際組織和國際文件所采納,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同和遵守。——《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二、嶄露頭角 樹立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廣泛應用三、沖破封鎖 打開局面——萬隆會議與求同存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促使了亞非拉人民的覺醒。戰后,以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為主要目標的民族意識得到了極大的增強,這種意識轉化為爭取民族獨立的行動,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新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萬隆會議期間的周恩來三、沖破封鎖 打開局面——萬隆會議與求同存異1.會議概況時間地點參與國家會議特點1955年,印尼萬隆眾多亞非的獨立國家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閱讀教材83頁, 說說中國參加萬隆會議的會前、會上都遇到了哪些困境?會前,“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被炸毀;會上,攻擊共產主義,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三、沖破封鎖 打開局面——萬隆會議與求同存異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的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周恩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發言》(1955年4月19日)2.求同存異的方針作用: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歷史遭遇:都曾經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現實問題:如何發展國家經濟,維護民族獨立,促進世界和平社會制度 發展道路思考,“求同存異”的“同”和“異”各指什么?有何作用?求同 存異3.萬隆精神在弘揚三、沖破封鎖 打開局面——萬隆會議與求同存異習近平出席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圖片選自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新形勢下,萬隆精神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我們要大力弘揚萬隆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摘選團結、友誼、合作四、課堂總結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954年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建國初期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蘇建交1949年內外變局 外交起步嶄露頭角 樹立原則沖破封鎖 打開局面請以時間軸的方式梳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外交是智者的游戲,外交是妥協的藝術,外交更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晴雨表”。請談談你的感悟。五、課堂提升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的基石。天下為公是中國外交的胸懷。公平正義是中國外交的堅守。互利共贏是中國外交的追求。服務發展是中國外交的使命。外交為民是中國外交的宗旨。---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六、課外延伸假如 你獲得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面試機會面試題目為:針對“美國向我國臺灣地區售賣軍事武器”這一事件,需要你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角度,準備一份簡短聲明,表明我方態度(30-50字)。板書設計沖破封鎖 打開局面謝謝觀看教學設計(2500字左右)教材:《中國歷史》(統編教材 八年級下冊)單元: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課題: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教學分析(500字以內)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本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單元下的第16課,它上承第14課《鋼鐵長城》的國防成就,下啟第17課外交事業的發展。主要講述新中國誕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提出到倡導并在世界上被多國接受,萬隆會議召開和外交斗爭等問題。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課標要求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課子目錄分為兩個部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萬隆會議),均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下的重大外交成果。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教學以時間為線索。通過三大內容逐步推進知識:(1)內外變局 外交起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嶄露頭角 樹立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沖破封鎖 打開局面——萬隆會議與求同存異二、教學目標(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設計 300字以內)1.時空觀念:將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置于世界冷戰的格局之下,將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置于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的民族獨立浪潮之下,以時間軸的方式引導學生梳理本節課要點,以此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的目的。2.史料實證:教師出示兩則史料,學生學會從史料中找到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并分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形成更全滿的認知,從而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3.歷史解釋:教師出示兩則史料分析新中國外交政策,學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形成正確的歷史解釋。4.家國情懷: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影響外交的因素、觀看《大國外交》的片段,以及課外延伸作業“針對美向臺售武器這一事件準備一份簡短的聲明”等形式,學生感受到外交受國力、受國內外環境影響,從而激發愛國熱情。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00字以內)1. 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2. 難點。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以及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的原因;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五、教學過程(1600字左右)1. 新課導入。以近代的屈辱外交與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對比,進行導入。2. 正課講授。內外變局 外交起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相關材料,分析新中國的外交政策。(2)出示建國初期,國內外形勢圖,了解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3)通過材料,分析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內涵:“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4)通過時間軸,學生梳理,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5)通過材料,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困局,引出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學習。嶄露頭角 樹立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6)通過教師講授,材料出示,簡要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過程及內容。并再次通過材料分析其歷史意義。(7)通過書本第84頁“知識拓展”學習“日內瓦會議”,了解新中國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實踐應用(8)通過時事新聞,鏈接各國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廣泛運用。沖破封鎖 打開局面——萬隆會議與求同存異出示世界地圖。講述二戰后的民族獨立運動這一歷史背景下,新中國積極發展與新興的亞非國家關系,引入亞非會議。通過表格,引導學生自學萬隆會議;通過設問,讓學生了解中國參加萬隆會議前與會上的遭遇,感受到新中國外交的艱辛。通過出示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講話內容,使學生分析“求同存異”的內涵及作用。(12)出示《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引導學生思考今天亞非各國仍在延續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3. 課堂總結。六、板書設計(思維導圖式 圖片格式)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oc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