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單元主線11-13世紀期間,在政治社會或生活諸領域中沒有一處不表現出較先前時代的深刻變化。 ——[法]謝和耐《中國社會史》主題思考:變化是如何發生的?給我們什么啟示?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經濟變化)課時主線課標要求: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學習重點: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學習難點: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經濟領域經濟格局微觀宏觀帆過浪有痕——“南海一號”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了一艘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沉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情境引入農業“從沉船中發現的谷殼、石磨盤、磨棒判斷,船上具備食品加工能力……沉船中還發現了大量植物遺存……”——葉道陽《“南海Ⅰ號”沉船反映的宋代海上生活辨析。》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南海Ⅰ號”中出土的腌制食物《耕獲圖》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1.糧食作物(1)新糧食品種——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一)農業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真宗求占城稻種》《耕獲圖》耕田插秧收割打場入倉灌溉堆秸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2)新耕種技術——復種相關史事在宋代,復種技術也得到推廣,江南種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兩種,種植和收獲的時間不同。南宋時冬麥和晚稻兩熟制也得到大面積推廣。復種是農業史上的重大變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教材P42頁1.糧食作物(一)農業《耕獲圖》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3)新耕種工具——秧馬1.糧食作物(一)農業宋代諺語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4)新“糧倉”——長江下游、太湖流域1.糧食作物(一)農業南方糧食產量超過北方。(地圖冊P31頁)(地圖冊P32頁)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閱讀地圖,結合教材,概括宋朝經濟作物的種植情況。種植情況(1)茶葉:南方普遍種植茶葉,產茶州縣有所增加。(2)棉花:種植地區從廣東、福建向北推進到江淮、川蜀一帶。南方經濟作物種植超過北方。2.經濟作物(一)農業手工業這條船的裝貨,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復雜得多,這條船上最大宗的貨物應該是什么呢,是瓷器和鐵器,當然肯定還有絲織品,但是絲織品保存不下來了。絲織品在海里面,八百年的浸泡,已經跟泥混合在一起了,我們只是檢測到泥的樣品里,含有絲蛋白,就說明這個地,曾經是有絲綢裝在這了……——“南海Ⅰ號”保護發掘項目領隊 孫鍵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南海Ⅰ號”中出土的瓷器閱讀材料,結合教材,概括宋代紡織業發展的情況。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地圖冊P32頁)南方紡織業勝過北方。材料一:宋代絲織技術迅速提高,各地都出現了一些享有盛譽的名特產品,如“東絹”和“蜀錦”,號稱天下第一。——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1.紡織業(二)手工業發展情況(1)絲織業:北宋時,主要分布在四川、浙江一帶。(2)棉紡織: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增多。定窯娃娃枕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鈞窯水仙花盆官窯青瓷貫耳瓶哥窯米黃釉葵花式碗中國 China瓷器 china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制瓷業發達,瓷器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2.制瓷業(二)手工業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歸納宋代制瓷業的發展情況。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地圖冊P32頁)2.制瓷業(二)手工業材料一:宋代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宋代在制瓷工藝方面有許多革新和創造,如復燒工藝的發明、“火照”的應用、煤燃料的出現等,但最主要的貢獻在于為陶瓷美學開辟了新境界。——顏惠崇《宋代陶瓷業興盛的原固》發展情況(1)工藝:有許多革新和創造;開辟陶瓷美學新境界。(2)名窯代表:定窯、汝窯、鈞窯、哥窯、官窯等。(3)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鎮。(4)制瓷業中心: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中心。南方制瓷業超過北方。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這艘船的價值更多的是船體,中國人開啟了自己的大航海時代。——“南海Ⅰ號”保護發掘項目領隊 孫鍵閱讀材料,結合教材,概括宋朝造船業的發展情況。發展情況(1)技術領先: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領先世界。北宋東京郊外,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2)規模宏大:載重數最大可達萬石。(3)設計科學:南宋沿海地區制造的海船,設置了水密隔艙,配備指南針。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地圖冊P31頁)廣州泉州明州3.造船業(二)手工業南方造船業超過北方“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宋朝朱彧《萍洲可談》商業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南海Ⅰ號”中出土的錢幣目前船上已陸續發掘出水銅錢數萬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漢代的五銖錢,最晚的是南宋趙構時期的“紹興元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官網記載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三)商業閱讀材料,分析唐宋都城在結構分布上有何不同?虹橋擺攤(《清明上河圖》局部)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地圖冊P41頁(1)沖破空間限制,打破坊市制度。1.都市商貿(三)商業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分析宋朝都市的商貿還出現了什么變化?材料一: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2)沖破時間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1.都市商貿(三)商業地圖冊P41頁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分析宋朝的都市商貿還出現了什么變化?材料一: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南宋]陸游《雜賦》市鎮店鋪(《清明上河圖》局部)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地圖冊P39頁(3)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市鎮也發展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鄉鎮形成新的商業區——草市。1.都市商貿(三)商業思考:當時商業發展出現什么問題?如何解決?北宋紙幣“交子”拓片南宋紙幣“會子”拓片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4)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2.貨幣(三)商業材料一:北宋貨幣以銅錢為主、鐵錢為輔,金銀作為貨幣的流通量不大。當時每年鑄造的銅錢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約有1.5萬多噸,仍舊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現了“錢荒”。何況銅錢、鐵錢體積大、分量重,對于長途販運貿易或巨額批發交易,十分不便。——樊樹志《國史概要》宋代海外貿易圖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3.海外貿易(三)商業請你閱讀教材,結合宋代海外貿易圖,推測南海一號的出發地和貿易線路。商港:廣州、泉州等;航線:近到日本、朝鮮,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閱讀材料,宋朝設置了什么機構管理海外貿易,分析宋高宗對海外貿易持什么態度?為什么?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材料一:上(宋高宗)諭大臣……又曰:“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管理市舶事務的官員)宜得人而久任。——[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五《紹興十年夏四月丁卯》機構: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態度:鼓勵、重視;原因:海外貿易利稅收入多。3.海外貿易(三)商業類別 發展成就 發展集中的區域農業 糧食作物 南方水稻產量居糧食作物首位,復種技術得到推廣。 蘇州、湖州經濟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棉花種植由南向北推進。 福建、成都平原等手工業 紡織業 絲織業南方勝過北方;棉紡織工具的改進和棉紡織品種的增加。 四川、江浙、海南島制瓷業 眾多名窯;瓷都;南宋制瓷業中心。 江西、江南地區造船業 造船業世界領先;世界最早的船塢。 廣州、泉州、明州商業 都市商貿 大規模的都市:街市、早市、夜市、草市、市鎮的出現 杭州海外貿易 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廣州、泉州貨幣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四川一、微觀:經濟領域新變化宋代經濟領域發展成就一覽表南方地區思考:南宋時,經濟重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西漢至南宋南北方戶數變化(地圖冊P33頁)材料一:至北宋末年,中央財政收入無論是漕糧還是錢物,都已依靠南方,東南財賦構成了宋朝財政收入的基礎。——游彪《宋史: 文治昌盛武功弱勢》1.宋代糧食主要產區、制瓷中心、絲織中心、造船中心、商業城市等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2.南方人口超過北方;3.國家財政收入依靠南方。注:主要經濟發達區、人口分布、財政收入來源等指標是經濟重心劃分的重要依據。二、宏觀:經濟格局新變化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唐中后:開始南移南宋:南移完成漢代:重心在北二、宏觀:經濟格局新變化閱讀下圖,描述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地圖冊P32頁1.過程經濟重心南移二、宏觀:經濟格局新變化人口的三次南遷(中外歷史綱要 上 歷史地圖冊P25頁)結合地圖,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是?(1)經濟因素:人口南遷,帶來先進技術、經驗和勞動力。材料一:2.原因經濟重心南移二、宏觀:經濟格局新變化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還有哪些?材料二:宋朝時的南北氣溫普遍變低,南方變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唐宋時期,北方湖泊減少。中原地區的森林因長期砍伐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受到的破壞較小,相對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發揮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和抗御災害的作用。——教材P42頁相關史事材料三:至“靖康之難”,北方再遭戰火蹂躪,大批人口南渡,則又一次促使南北經濟差異擴大,完全奠定了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四:宋朝采取獎勵通商的政策,給予外國商人優惠待遇。當時的泉州、廣州等地都設有“蕃坊”,專供外國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國商人聚居的地方,還設立外商子弟學校,稱作“蕃學”。 ——教材P46頁相關史事(4)政策因素:宋代統治者政策推進。(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3)政治因素: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安定。2.原因經濟重心南移二、宏觀:經濟格局新變化閱讀材料,指出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有哪些?材料一:經濟重心的南移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帶動了中國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其次,經濟重心南移使中國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財政經濟重心與政治軍事重心分離,促進了溝通南北經濟的交通運輸線——大運河的發展,提高了漕運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此外,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全國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元明清時期南方經濟在壓倒北方的形勢下,繼續發展。——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3.影響經濟重心南移課堂小結宋代經濟的發展經濟領域經濟重心南移經濟格局微觀宏觀量變質變過程原因影響農業手工業商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都市商貿貨幣海外貿易2.創新是民族發展不竭的動力;3.對外開放交流促進經濟發展;4.經濟建設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古為今用主題思考:變化是如何發生的?給我們什么啟示?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課后作業從經濟史的角度學習了宋朝歷史后,你對宋朝歷史有何新印象?結合課前對宋朝的印象,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寫一篇題為“宋朝印象”的小論文。謝謝觀看教學設計教材:《中國歷史》(統編教材 七年級下冊)單元: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課題: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學習本單元時,學生要正確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和融合的史實,知道是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同時,學生還要知道這一時期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變化。而本課屬于經濟變化部分的內容,學習好本課,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特征,知道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成就,增強民族自信心。2.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本課對應的課標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本課共三個子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商業貿易的繁榮。分別講述了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發展的表現,而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最終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3.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三個子目之間聯系密切,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而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繁榮。整體上,宋代南方經濟的全面發展促進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二、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學習,知道宋代各經濟領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情況,理解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經濟格局的變化,即經濟重心完成南移;知道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理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2.通過研讀南海一號的考古成果和宋代經濟發展的圖文史料,在情境中梳理、概括出宋代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提升史料辨析、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3.在分析宋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微觀到宏觀視角的轉變,認識到事物的變化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提升歷史思維能力。4.通過學習宋代人民在農業上的創新,感悟勞動人民的智慧;通過探究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理解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三、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2.難點: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四、教學過程上課前先進行單元線索的梳理,點出本課在單元中的內容從屬,即屬于社會變化中的經濟變化部分,并依據這個點來設置本課的主題思考:變化是如何發生的?給我們什么啟示?史料:11-13世紀期間,在政治社會或生活諸領域中沒有一處不表現出較先前時代的深刻變化。——[法]謝和耐《中國社會史》,黃建華、黃迅余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53頁。設計意圖:新課前先梳理單元線索,有助于實現大單元教學的連貫性;設置貫穿整節課的主題思考,體現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的教學原則。再呈現課標要求、學習重難點以及課時學習線索,幫助學生形成整體的學習思路。1. 新課導入。利用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的考古發掘成果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南海一號,去探究宋代經濟發展的情況。設計意圖:創設歷史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到:考古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2. 正課講授。(1)微觀:經濟領域由南海一號出土的谷殼、食物及加工工具等引入宋朝農業的發展情況。再結合教材講述宋朝農業發展的變化。史料:“從沉船中發現的谷殼、石磨盤、磨棒判斷,船上具備食品加工能力……沉船中還發現了大量植物遺存……”——葉道陽《“南海Ⅰ號”沉船反映的宋代海上生活辨析。》,《中國文化遺產》,2019年第4期,第99頁。①農業:糧食作物:首先,利用教材《耕獲圖》和宋真宗派人引進占城稻的史料,講述宋朝農業品種的變化。史料: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真宗求占城稻種》(轉引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第112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接著,繼續利用《耕獲圖》來講解宋朝農業生產的基本環節,由圖上收割、插秧同時進行這一矛盾點和教材相關史事的介紹,來講解宋朝新耕種技術——復種技術的出現。然后,繼續通過圖上的生產工具——翻車,來講解宋朝出現的新生產工具——秧馬。再由新品種、新耕種技術、新生產工具自然過渡到糧食產量的變化,并利用課本上的諺語“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來得出宋朝時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已經成為國家的糧倉。再結合地圖冊上的宋代經濟的發展圖來分析這些地點的地理位置,由此得出南方糧食產量超過北方的結論。設計意圖:糧食作物講解部分多次使用教材插圖——《耕獲圖》,還原歷史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歷史想象力。并將文字史料與地圖結合起來學習,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也為后面學生理解經濟重心南移作鋪墊。經濟作物:通過宋代經濟的發展圖過渡到經濟作物的講解,并結合教材和地圖讓學生概括發展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解的時候,注意利用地圖上已有的唐宋對比數據和南北差異進行講解,順利得出南方經濟作物種植超過北方的結論。講解完農業部分后,再次回到南海一號出土文物的研究,通過南海一號保護發掘項目領隊孫鍵在央視綜合頻道節目《開講啦》(20190907)中講述的手工業產品出土的情況,引入手工業的講解。設計意圖:回到南海一號的情境,使得開頭創設的情境能夠繼續延續,貫穿整課。②手工業:紡織業:由南海一號上發現的絲織品泥蛋白引入講解,引導學生通過地圖、史料和教材來概括紡織業發展的情況。教師講解發展情況時,要利用地圖上北方的絲織品衰落區和南方的絲織品發達區來對比,由此得出南方紡織業勝過北方的結論。史料:材料一:宋代絲織技術迅速提高,各地都出現了一些享有盛譽的名特產品,如“東絹”和“蜀錦”,號稱天下第一。——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轉引自《統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教學設計與指導》七年級下冊,第126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2月。)制瓷業:由南海一號出土的瓷器引入制瓷業的講解,通過宋朝瓷器圖片,先讓學生整體上感知宋朝制瓷業的發達,再引導學生利用史料、教材來概括制瓷業發展的情況。教師講解發展情況時,同樣要充分利用地圖來分析南北方的差異,得出南方制瓷業超過北方的結論。史料:材料一:宋代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宋代在制瓷工藝方面有許多革新和創造,如復燒工藝的發明、“火照”的應用、煤燃料的出現等,但最主要的貢獻在于為陶瓷美學開辟了新境界。——顏惠崇《宋代陶瓷業興盛的原固》(轉引自《統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教學設計與指導》七年級下冊,第126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2月。)造船業:利用南海一號保護發掘項目領隊孫鍵對于南海一號船體本身價值的肯定,引入宋朝造船業的講解。再引導學生結合地圖、教材史料來概括造船業的發展情況。教師講解發展情況時,利用三個造船業發達地區廣州、泉州、明州的地理位置來分析南北方發展的差異,得出南方造船業超過北方的結論。設計意圖:手工業講解部分,教師多次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史料進行概括,培養學生概括歷史信息的能力。同時,多次利用地圖進行講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也為講解經濟重心南移作鋪墊。③商業:利用南海一號出土銅錢(圖文均來自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官網)引入商業的講解。設計意圖:開頭創設的南海一號研究情境得以延續,且自然過渡到商業部分的講解。都市商貿:首先,利用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來幫助學生感受宋朝都市商貿的繁榮。設計意圖: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給學生的視覺沖擊大,學生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北宋都城東京的繁華,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詳細分析具體出現了哪些變化。先通過唐宋城市布局圖來分析宋朝時都市商貿打破坊市制度的情況,并利用《清明上河圖》相互印證。然后,繼續結合東京城的城市布局圖、教材史料(《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來講解早市、夜市,得出宋朝都市商貿沖破時間限制的結論。再通過《清明上河圖》市鎮店鋪的圖片、地圖(圖上南宋都城臨安附近出現大量市鎮)以及宋朝詩詞,來講解宋朝時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市鎮也發展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以及出現草市的現象。貨幣:從宋朝都市商貿繁榮過渡到發展中遇到了“問題”。并通過史料分析,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宋朝社會出現“錢荒”以及金屬貨幣在大宗交易和長途貿易中攜帶不便的問題,從而引入交子的講解。史料:材料一:北宋貨幣以銅錢為主、鐵錢為輔,金銀作為貨幣的流通量不大。當時每年鑄造的銅錢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約有1.5萬多噸,仍舊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現了“錢荒”。何況銅錢、鐵錢體積大、分量重,對于長途販運貿易或巨額批發交易,十分不便。——樊樹志《國史概要》(轉引自《統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教學設計與指導》七年級下冊,第129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2月。)海外貿易:回到南海一號,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宋代海外貿易圖來推測南海一號的出發點和貿易航線,并以此來講解宋代海外貿易的航線和大商港這兩個知識點。再通過史料來講解市舶司的設置、海外貿易利稅收入豐厚等情況,再通過材料整體來感受宋朝統治者對海外貿易的重視、鼓勵。史料:材料一:上(宋高宗)諭大臣……又曰:“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管理市舶事務的官員)宜得人而久任。——[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五《紹興十年夏四月丁卯》(轉引自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第115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設計意圖:商業部分,大量使用圖文史料,且圖文史料可以相互印證,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史料實證意識。接著,通過表格,將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總結。再從宋朝經濟發展集中的區域都在南方,過渡到第二個部分,經濟格局的變化,即經濟重心的南移。設計意圖:此部分利用表格進行總結,清晰明了,讓學生從數量上感受宋代各經濟領域的變化,并自然過渡到經濟格局的講解。(2)宏觀:經濟格局看完表格,引導學生再次觀察宋代經濟的發展圖,更加直觀的去感受宋代糧食主要產區、制瓷中心、絲織中心、造船中心、商業城市等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再補充關于南北人口分布、宋朝財政收入來源的史料,并告訴學生主要經濟發達區、人口分布、財政收入來源等指標是經濟重心劃分的重要依據。再讓學生思考,南宋時期的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由此得出,南宋時,經濟重心完成南移這一結論。史料:材料一:至北宋末年,中央財政收入無論是漕糧還是錢物,都已依靠南方,東南財賦構成了宋朝財政收入的基礎。——游彪《宋史: 文治昌盛武功弱勢》(轉引自《統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教學設計與指導》七年級下冊,第130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2月。)設計意圖:此部分,是通過圖文史料,讓學生感悟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已經完成了南移。同時,也在引導學生把視覺從微觀的經濟領域轉換到宏觀的經濟格局上來。過程:接著,再引導學生結合地圖歸納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設計意圖: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將經濟重心的南移放在歷史的長時段中考量,梳理歷史發展脈絡,有助于學生認識歷史的發展與延續。原因:然后再通過地圖、史料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經濟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其中,在分析經濟因素時,要充分利用古代人口遷徙圖,并結合七上西晉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以及北宋靖康之變的內容來分析人口南遷對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得出人是歷史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設計意圖:古代人口遷徙圖來自高中中外歷史綱要地圖冊,可以幫助學生將經濟重心的變化與人口的遷徙聯系起來。史料:材料二:宋朝時的南北氣溫普遍變低,南方變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唐宋時期,北方湖泊減少。中原地區的森林因長期砍伐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受到的破壞較小,相對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發揮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和抗御災害的作用。——教材P42頁相關史事材料三:至“靖康之難”,北方再遭戰火蹂躪,大批人口南渡,則又一次促使南北經濟差異擴大,完全奠定了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張帆《中國古代簡史》(轉引自《統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教學設計與指導》七年級下冊第131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2月。)材料四:宋朝采取獎勵通商的政策,給予外國商人優惠待遇。當時的泉州、廣州等地都設有“蕃坊”,專供外國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國商人聚居的地方,還設立外商子弟學校,稱作“蕃學”。 ——教材P46頁相關史事設計意圖:在分析經濟重心南移原因的過程中滲透唯物史觀的培育,有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影響:最后,再利用史料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設計意圖:此部分教材沒有涉及,但高中將會學習,因此,教師只做簡單介紹,讓學生有大致認識,做好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史料:材料一:經濟重心的南移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帶動了中國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其次,經濟重心南移使中國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財政經濟重心與政治軍事重心分離,促進了溝通南北經濟的交通運輸線——大運河的發展,提高了漕運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此外,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全國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元明清時期南方經濟在壓倒北方的形勢下,繼續發展。——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轉引自《統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教學設計與指導》七年級下冊第131—132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2月。)3. 課堂總結。教師利用思維導圖總結本課從南海一號的考古研究,窺探了宋代經濟各個領域的變化。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指出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同時也體現了宋代經濟從微觀的經濟領域到宏觀的經濟格局的變化。這也解答了上課前主題思考的第一個問題:變化是如何發生的。設計意圖: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本課,并首尾呼應的揭曉主題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事物變化的過程,滲透唯物史觀。4.古為今用。回到課前主題思考的第二個問題:給我們什么啟示?來引導學生認識到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認識到正是人的流動、人的創新和人的探索才推動了宋朝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由此實現本課的核心價值目標。最后再呈現學習本課后的其他啟示,并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思考。設計意圖:首尾呼應的揭曉主題思考的第二個問題,再次引導學生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滲透唯物史觀。鼓勵課后繼續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5.課后作業。布置課后作業:從經濟史的角度學習了宋朝歷史后,你對宋朝歷史有何新印象?結合課前對宋朝的印象,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寫一篇題為“宋朝印象”的小論文。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角度看歷史,學會全面客觀評價歷史。板書設計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doc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