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件(28張PPT)+教案+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件(28張PPT)+教案+學案

資源簡介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學習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之下古代的中國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考核和監察制度,知道不同階段官員選拔與管理的特點。
2.通過分析選官制度的變遷,模仿從制度沿革或變遷與社會環境變化需要的角度考察制度產生的原因;通過分析選官、考核和監察等制度在不同時期發揮的不同作用,習得用辯證的、發展的視角看待政治制度的演變。
3.理解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社會治理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的關系。
4.感受中國政治制度文明的源遠流長與東方特色,認同有效政治制度對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
【核心素養】
從時空觀念素養角度把握官員選拔、考核和監察制度演變的歷程,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
養角度分析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和監察的階段特征,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其作用。
一、自主預習
(一)官員的選官制度
1、先秦——魏晉時期
角度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戰國至秦朝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選官制度
選官標準
特 點
隋唐——明清
(1)你怎樣看待材料四中的“南北榜爭”及其最終結果?
明朝科舉考試中的南北卷制度
為了保證科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也為了保持科舉人才來源的地域平衡,宣德二年(1427年)的會試首次 實行南北卷制度。會試錄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 北方40人。后來,南北卷演變為南北中卷,錄取比例也逐漸穩定,南卷、中卷和北卷的錄取人數分別占會試錄取總人數的55%、10%和 35%。
材料 1397年明朝科舉考試錄取進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舉人全數落選。北方舉人強烈不滿,紛紛指責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壓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復查,結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違法,史稱“南北榜爭”。1425年,明朝實行按地域調配進士名額的制度,規定“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后來被清朝繼承沿用。
——林白、朱梅蘇著《中國科舉史話》
(2)根據材料分析科舉制有怎樣的影響?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 ——韋慶遠 《中國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汪洙(宋)《神童詩》
材料三: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整,以輔成大一統政府之團結與鞏固。 ——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四:(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二)官員的考核制度
1.秦漢:官員的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魏晉南北朝因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西晉、北朝也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
2.隋唐:⑴考核部門:隋唐官員考核歸吏部;
⑵隋朝(每年定期考核):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終要到中央匯報工作;
⑶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作為考核標準,分為九等,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的黜陟
3.宋:兩院三級考課制度(審官院——京官,考課院——地方官)
4.明:⑴考核有考滿和考察;
⑵考滿:分“初考”、“再考”、“通考”,以考核結果(分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作為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
⑶考察:包括“外察”和“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
5.清: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三)官員的監察制度
1.秦漢時期
(1)(中央監察)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漢晚期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漸成為最高監察官)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
(2)(地方監察)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1人。刺史秩卑權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六條”糾舉強宗豪右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此后,巡視監察制度始終延續下來。
2.隋唐時期
⑴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
⑵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
3.兩宋時期
⑴御史臺承唐制,地方則劃分路作為監察區;
⑵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以往只負責言諫的諫官與御史臺官員一樣擁有了監察的權力
4.明清:明清兩朝的監察機構,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
【能力檢測】
1.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中載: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舉,不是舉孝與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國各舉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據此可知(  )
A.漢代的選官制度逐漸完備 B.孝、廉是不同的選官依據
C.儒學獨尊局面的完全形成 D.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
2.唐前期,科舉中制舉科目以文辭科和儒學科居多,策問針對性不強;唐中后期則以政事科為主,策問的題材包括藩鎮割據、軍費開支、財政稅收、土地兼并、邊疆關系、吏治銓選等重大問題。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經世致用思潮的推動 B.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
C.門閥士族勢力的衰落 D.科舉考試程序的改革
3.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會試首次實行南北卷制度。會試錄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來,南北卷演變為南北中卷,錄取比例為55%、35%和10%。這一做法(  )
A.保證了科舉制公平公正選拔人才 B.有利于科舉人才來源的相對平衡
C.推動了明代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 D.促進了全國范圍內尚學風氣形成
4.唐朝御史臺除了糾察百官、彈劾不法的職能外,還開始確立了對六部尚書的監察。這一變化說明( )
A.官員任命方式相對混亂 B.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C.監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D.監察與行政職能分立
5.下表為明朝永樂九年考滿賞罰補充規定,由此表可知,明朝
A.考核結果是官員黜陟的唯一依據 B.對官員管理實行獎懲一體
C.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員考核體系 D.力圖掌握官吏的真實情況
第3頁 共4頁 第4頁 共4頁
第 1 頁 共2頁 笑看人生峰高處,唯有磨難多正果。 第2頁 共2頁(共28張PPT)
第五課
選擇性·必修一·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官員
的選拔與管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歿,朕失一鑒矣!”
鞏固統治
強化專制皇權
賢臣對國家發展有何重要作用?
第五課
制作:德才高中 郭瑩
選擇性·必修一·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官員
的選拔與管理
考核+監察
官員的選拔制度
01
02
官員的考核制度
03
官員的監察制度
目錄
學習目標
(一)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之下古代的中國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二)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考核和監察制度,知道不同階段官員選拔與管理的特點。
2.通過分析選官制度的變遷,模仿從制度沿革或變遷與社會環境變化需要的角度考察制度產生的原因;通過分析選官、考核和監察等制度在不同時期發揮的不同作用,習得用辯證的、發展的視角看待政治制度的演變。
3.理解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社會治理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的關系。
4.感受中國政治制度文明的源遠流長與東方特色,認同有效政治制度對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
官 員 選 拔
官員選拔——選之公
大唐名相張九齡說“治國之本在治吏”,吏治則國治。“吏治”的首要任務就是用什么人。“治吏”的實質是怎么用人。“用什么人”不僅關乎對人才的價值評判問題,而且是現實政治狀況下多方利益博弈妥協的結果;“怎么用人”則涉及選官制度的貫徹實施。這兩個問題交織在一起,造成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制度變遷。
官員選拔制度
制作:金珊組
譚軼聰組
角度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戰國至秦朝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選官制度
選官標準
特 點
先秦——魏晉時期
世官制
貴族血緣
官位世襲
薦舉和功勞制
才能和軍功
缺乏制度化
的選官途徑
察舉制(分常
科和特科)
名望和才能
⑴由地方官推
薦取士;⑵形
式多樣化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和
才能→只看家世
逐漸成為維護
士族特權的工具
隋唐——明清
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的科舉考試之法,格式嚴格,內容空泛,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
元代在1314年重新開考,時斷時續。
明朝科舉考試中的南北卷制度
為了保證科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也為了保持科舉人才來源的地域平衡,宣德二年(1427年)的會試首次 實行南北卷制度。會試錄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 北方40人。后來,南北卷演變為南北中卷,錄取比例也逐漸穩定,南卷、中卷和北卷的錄取人數分別占會試錄取總人數的55%、10%和 35%。
材料 1397年明朝科舉考試錄取進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舉人全數落選。北方舉人強烈不滿,紛紛指責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壓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復查,結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違法,史稱“南北榜爭”。1425年,明朝實行按地域調配進士名額的制度,規定“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后來被清朝繼承沿用。
——林白、朱梅蘇著《中國科舉史話》
你怎樣看待材料四中的“南北榜爭”及其最終結果?
看待:①“南北榜爭”反映了經濟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舉錄取的公平性(科舉錄取與經濟文化發展的關系)問題;
②明朝最終按地域分配進士名額的做法,有利于籠絡北方士人,鞏固明朝統治,為后世借鑒(沿用)。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
——韋慶遠 《中國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汪洙(宋)《神童詩》
材料三: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整,以輔成大一統政府之團結與鞏固。
——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四:(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打破壟斷
促進階層流動
推動儒學發展
鞏固國家統一
推動世界
文明發展
根據材料分析科舉制有怎樣的影響?
1、明清八股取士禁錮思想,摧殘人才,不利于中國的近代化。
2、知識階層熱衷追求功名利祿,科技研究缺乏人才,阻礙中國科學文化發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局限
思考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因何而變?(請舉具體史實論證)
舉例:漢武帝察舉制取代軍功制
擴大封建統治基礎
強化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
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史記》
漢初選官沿襲秦制,重在軍功,故“公卿多起屠販”
官員選拔——選之公
思考2: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呈現什么樣的趨勢?
朝代 制度 標準 特點 演變趨勢
先秦 世官制 血緣 與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 ①選拔標準:
②選拔方式:
③選拔形式:
軍功爵制 軍功 軍功與爵位官制密切相連 漢代 察舉制 品行 以才能和品德為依據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門第 與當時士族制度密切相關 隋唐 科舉制 才學 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 明清 八股取士 與君主專制強化相關 由重家世門第到重學識才能
由推薦到公開考試
制度化,體系化、
公平化、公開化
官員選拔——選之公
P33問題探究
德才兼備,以德為根本
中國古代官員選拔重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朱元璋要求選拔官吏“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康熙帝說:“朕觀人必先心術,次才學。心術不善,縱有才學何用?”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結合課文,分析中國古代對官員“德”“才”的要求有何特點。
官 員 考 核
官員考核制度
制作:陳星玉組
秦漢
時期
魏晉南
北朝
隋唐宋
明清
上計制度
流于形式
考滿
考察(京察、外察)
唐:四善二十七最
宋:兩院三級考課制度
主要朝代的考核制度
品德
才能
秦漢


中央
上計制
縣將戶數增減、農田墾植、社會安定狀況等,上計于郡
郡國匯編,制成計簿,上報中央
以考課結果的優劣來決定對官員的賞罰升降
負責核實政績的虛實
御史府

唐朝的官吏考核制度更加規范,《唐六典》全面規制了官吏的選用、考核、監察、獎懲等。
考核標準:根據品德和才能兩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為標準,評定等第。
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
兩院三級考課制度
磨勘
定期勘驗官員以定升遷的制度
審官院
考課院
京官
地方官

兩院
三級
標準
政績優異者為上
職務粗理者為中
臨事遲慢者為下
官員考核——考之細
思考3:結合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考核問題的看法。
材料 考核是中國古代官員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歷代十分重視考核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明朝張居正曾說: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恐亦難以底績而有成也。
——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
辯證
積極
一定程度監督作用;提升良好素養,推動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會秩序良性發展……
局限
本質是維護君主專制,“只唯上,不唯實”,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等現象
啟示
對于當今社會建立更加科學、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員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發展
官 員 監 察
官員監察——監之嚴
我們的先人們早就認識到,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約和監督權力。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監察、御史、彈劾、諫官等方面的制度。這些制度有不少在歷代反腐倡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我們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治國先治吏,治吏必從嚴,這是一條歷史經驗。
官員的監察制度
制作:時成組
秦漢
秦在中央設御史大夫;漢在地方設刺史
隋唐
中央設立御史臺;地方設立道作為監察區
兩宋
中央設立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臺諫合一

中央設立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明清
都察院和六科(科道)
特點:逐漸制度化 、專職化、體系化、約下不約上。
材料一 漢武帝派出的刺史,論職級只有六百石,卻可彈劾了二千石的郡國長官。唐代御史臺成為一獨立機構,所謂三省、六部、一臺,監察權脫離相權。宋朝諫官脫離了門下省,變成了禿頭的,獨立的,不再隸屬于宰相了。地方設通判,直隸皇帝。
材料二 唐朝規定,一個官吏必須有地方行政官的經歷,才能到中央擔任監察官吏。宋朝規定,凡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為御史。在選拔監察官時特別重視文化素質 ,其中絕大部分為進士出身。
材料三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十大特征:第一,御史是皇權的御用工具。第二,皇帝握有最高的監察權。第三,監察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察。第四,監察官秩卑、位尊、權重、賞厚。第五,歷代統治者注重監察官的遴選。第六,憑實績黜陟,嚴格考核監察官。第七,監察活動法律化。第八,監察方式多樣化。第九,允許風聞言事。第十,監察權與行政職權混淆。
結合材料及所學,談談如何評價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
官員監察——監之嚴
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
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受制于皇權、人治,政監混一,聞風彈人
思考4:談一談你對官員選拔、管理制度與中央集權、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
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變化是基于不同的時代特征、社會狀況和統治需要而不斷調整的。從整體上看,這種調整適應了中央集權統治不斷強化的需要,為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當然,其在不同時期亦帶來了一定的現實問題,而后世基于實際情況對政策的調整,客觀上也促成了對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完善。
官員監察——監之嚴
課堂小結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選官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考核制度
監察制度
確 立
輸送
人才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國古代歷史上官員選拔與管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積累了豐富經驗,為人類的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
智慧
選之公
考之細
監之嚴
謝謝觀看選擇性必修一《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教學設計
總體設計思路
本節課按照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即官員的選拔、考核、監察制度。首先,通過學生分組及展示完成三部分基礎知識的梳理與分析,進而達成第一個學習目標。其次,教師通過設計思考問題來提升高度,進而以達成第二、第三個學習目標。最后,師生共同來梳理本課所學內容,感悟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的不斷完善過程,體會中國智慧,培養愛國情感。
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管理》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上承接第一單元的政治制度,下啟本單元西方文官制度和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從本課內容的編排上看,本課分為三目,分別為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這三部分內容是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梳理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監察的演變過程,教材內容側重于史實的敘述。 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專業性,學生通過《中外歷史綱要(上)》的學習,已經掌握了關于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些基礎史實,對此部分內容有一些簡單了解,但學生的歷史知識仍相對零散,未建起完全的系統的抽象思維體系。因此如何清晰地梳理制度的發展脈絡,對于知識的規律性總結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總結內容。因此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邏輯,按課標要求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和側重選取,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整合,通過對重點內容核心概念關鍵問題的理解,認識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
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之下古代的中國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二)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考核和監察制度,知道不同階段官員選拔與管理的特點。(通過四組學生展示完成基礎知識的梳理來達成目標) 2.通過分析選官制度的變遷,模仿從制度沿革或變遷與社會環境變化需要的角度考察制度產生的原因;通過分析選官、考核和監察等制度在不同時期發揮的不同作用,習得用辯證的、發展的視角看待政治制度的演變。(通過思考問題1-3來達成目標) 3.理解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社會治理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的關系。(通過思考問題4來達成目標) 4.感受中國政治制度文明的源遠流長與東方特色,認同有效政治制度對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通過小結情感升華來達成目標) (三)核心素養 從時空觀念素養角度把握官員選拔、考核和監察制度演變的歷程,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角度分析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和監察的階段特征,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其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考核和監察制度的特點。 教學難點 對于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考核和監察制度的規律性總結和認識。
學法指導
(一)比較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考核和監察制度,了解其特點和發展趨勢。 (二)以唯物史觀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觀點為指導,分析選官、考核和監察制度的產生原因及其影響。
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
(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1.通過一幅漫畫《唐太宗思念魏征》引入新課: 2.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為何唐太宗如此難過?賢臣對國家發展有何重要作用? 思考問題,帶著疑問展開本課的學習。 拋出矛盾性問題,激發學生思考與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課內容。
破解標題 本課課題《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中的選拔指歷代選官制度,管理指考核和監察兩個部分。因此在本課授課時,要分成三部分去研究,即官員的選拔制度、考核制度與監察制度。 認真傾聽分析并記錄 明確本課內容組成及學習方向
一、選之公——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本部分內容由金珊組和譚軼聰組完成展示(課前已完成準備工作) 生生互動 學生為主體,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1.金珊組:先秦至魏晉時期選官制度 (1)主持者:本部分選官內容由我們組負責完成。下面請大家結合學案和教材,按時間順序分成兩個階段,一起完成此部分內容的復習。 (2)按照表格內容,完成先秦時期和秦漢至魏晉的選官制度的變化表格內容,點明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度的作用及影響。 閱讀教材和史料了解基本史實。 依靠時間順序,完成表格,能更加直觀呈現先秦到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便于理解。
2.譚軼聰組:隋唐至明清時期的選官制度 (1)用時間線索展現科舉制從產生到完善歷程。 (2)結合學案上材料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①明朝科舉考試中的南北卷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②如何全面評價科舉制度? 閱讀分析材料,思考問題,組織語言完成試題的回答。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
素養提升: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因何而變?(請舉具體史實論證)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呈現什么樣的趨勢? (3)分析中國古代對官員“德”“才”的要求有何特點。(教材33頁的問題探究) 閱讀材料并思考問題。 1.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同時培養其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素養。 2.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歸納概括能力。
二、考之細——中國古代考核制度 1.本部分內容由陳星玉組完成(課前已完成準備工作) 主持者:本部分考核內容由我們組負責完成。這部分內容有新知內容。下面請大家結合學案和教材,一起完成此部分內容的學習。 生生互動 學生為主體,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利用圖片和流程圖直觀明確各個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明確“上計”、唐宋時期考核制度。 品讀、思考、識記。 圖文結合,引發思考。
3.素養提升:(教材33頁)從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材料分析,談談你對考核問題的看法。 (學會:辯證+發展的方式看待歷史事件或問題) 閱讀材料并根據所學知識,思考問題。 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素養。
三、監之嚴——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本部分內容由時成組完成(課前已完成準備工作) 1.主持者:本部分官員監察內容由我們組負責完成。除了常規的考核以外,中國古代也會采取多種方式來對官員進行監察,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完成這部分內容。 生生互動 學生為主體,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利用教材和學案內容來梳理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變化。重在歸納各個階段之間異同體現。并利用材料來完成對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評價。
素養提升:談一談你對官員選拔、管理制度與中央集權、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 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變化是基于不同的時代特征、社會狀況和統治需要而不斷調整的。從整體上看,這種調整適應了中央集權統治不斷強化的需要,為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當然,其在不同時期亦帶來了一定的現實問題,而后世基于實際情況對政策的調整,客觀上也促成了對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完善。 閱讀材料并根據所學知識,思考問題。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同時培養其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素養。
學案 檢測 根據作業批改情況,發現學案選擇2、4題存在問題較大,總體講解。 認真修改,夯實基礎知識 通過習題訓練,夯實基礎,提升分析能力
課堂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考核制度以及監察制度,三個制度自成體系卻不相互孤立,相輔相成構成了中國古代官僚機構的運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國古代歷史上官員選拔與管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積累了豐富經驗,為人類的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這體現出了中國智慧,讓我們一起為中國智慧點贊!
作業 布置 1.夯實基礎,復習三大體系,及選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 2.完成練習冊相應部分。
板書 設計
教學反思
本節課比較注重與學生互動的方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爭取每個環節都是核心素養的達成,并且以教學目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學生學習完這一課之后,理解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社會治理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的關系。最終要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但是在授課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本課包含中國古代三個重要制度——選拔制度、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內容相對較多而且都是重點,但上課時間卻極其有限,因而對于重難點把握和各個部分講述時間控制需要注意;其次學生小組分享時間長,落實基礎時間過長,以至影響到后面的合作探究環節的進行;再次,對于學生的發言和總結還缺乏啟發性的引導,調動和激活學生思維程度還不夠,課堂整體上比較沉悶;最后,針對教材內容做出調整,整合教材知識分為三個部分設計,需要學生在課下提前對所學知識有一定了解,才能在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但是僅從學案上很難判定學生是否有效預習課程內容。 深知在教學環節的優化、選用史料的精煉和對學生思維的調動與點撥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定虛心接受意見并修改不足!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梨树县| 邵阳县| 民勤县| 汶上县| 呼和浩特市| 和龙市| 辽中县| 茂名市| 沈阳市| 马关县| 安乡县| 扶余县| 容城县| 安宁市| 新民市| 招远市| 达孜县| 连山| 锡林浩特市| 丰城市| 漯河市| 宜川县| 若尔盖县| 安康市| 潞西市| 邵东县| 武陟县| 五河县| 阳泉市| 易门县| 利津县| 广平县| 云安县| 铜山县| 祁连县| 兰坪| 化隆| 台中市| 六枝特区| 定边县| 施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