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第五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殺之君。——《淮南子·齊俗訓》太公和周公實質上在爭論的是什么問題?一、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初創期的官員選拔(秦漢至魏晉)一、先秦時期的選官:從尊尊親親到求賢尚功1、西周時期的官員如何產生?“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詩經》途徑:世官制“選拔”標準:血緣一、先秦時期的選官:從尊尊親親到求賢尚功2、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相比西周發生什么變化?對統治者來說,在這種時代中應如何選拔官員?途徑:薦舉、軍功選拔標準:才能、軍功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戰國策 燕策二》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史記·趙世家》“(秦孝公)求賢國中。”“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記·商君列傳》二、秦漢時期的選官1、秦朝的選官制度始皇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蘇軾《論養士》秦朝為何確立這種選官制度?這種制度有何問題?“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和氏》“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二、秦漢時期的選官2、漢朝的選官制度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墓壁畫中的舉孝廉圖途徑:察舉制選拔標準:品德、才能“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之,傅納以言。”——《漢書·文帝紀》“(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書·武帝紀》“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資治通鑒·漢紀·武帝元光六年》(1)察舉制和之前的薦舉有何不同?(2)為何漢武帝要求地方重視察舉?(3)察舉的對象反映了怎樣的思想內容?(4)察舉制有何利弊?二、秦漢時期的選官“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晉·葛洪《抱樸子》“四世五公”察舉之流弊東漢塢堡三、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漢建安中,天下興兵,衣冠士族,多離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難委悉。魏氏革命,州郡縣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處人任諸府公卿及臺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品。——《通典·選舉典》“品”:共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狀”:書面鑒定,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之類。“簿世”:即家世情況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是什么?家世、道德、才能 品級三、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惟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晉書·段灼傳》西晉官員段灼對九品中正制度提出了怎樣的批評?“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多無學術,至于諺云:“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于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南北朝 顏之推《顏氏家訓》九品中正制實行后期產生了什么問題?二、中央集權官僚制度成熟期的官員選拔(隋唐至兩宋)一、科舉制度的初創——隋唐當時官分清濁:優閑而不負實際責任的為清官,繁劇而處理庶務的為濁官,凡清官多為門閥士族所占,濁官則由庶族寒人擔當。結果實際工作多由寒人來辦,權力自然轉入寒人之手。——王家范《大學中國史》要使更多出身寒門的有才之士進入官僚體系,采取怎樣的制度會更好?隋氏罷中正,舉選不本鄉曲…五服之內,政決王朝,一命免拜,必歸吏部。——《通典選舉》制舉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一、科舉制度的初創——隋唐常科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最受重視每年舉行明經科主要考帖經,旨在檢測應試者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進士科主要考經史和時務策,后改以詩賦為主,較能體現應試者的文才學識。當時的高官多出身于進士科,非進士出身者,即便位極人臣,也難享時人美譽。——王家范《大學中國史》科舉制的選官標準是什么?一、科舉制度的初創——隋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禮部侍郎裴坦主考,進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歲:鄭義則,故戶部尚書瀚之孫;裴弘,故相休之子;魏當,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舉,皆以門閥取之。惟陳河一人孤平,負藝第于榜末。——《冊府元龜·貢舉部·謬濫》考生與考官并不回避,士子往往事先向考官呈送詩文,趨附巴結,求取賞識,甚至出現泄漏試題、冒名頂替等科場舞弊現象。……從官員總數看,非科舉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舉取士并未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上述狀況直至宋代方有明顯改觀。——王家范《大學中國史》唐代科舉存在什么問題?二、科舉制度的完善——兩宋鎖院就是在貢舉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貢院或其他考試場所,在與外界隔絕的狀態下,擬題、引試、考校試卷、確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以防止請托之弊。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創立之后,一直沿用。——張希清《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上》“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謄書今故密。”——王安石《送陳諤》宋代科舉有何優點?結合唐宋時代變化,思考為何如此?三、科舉制與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之關系思考討論:科舉制度作為一種較為完善的選官制度,體現在哪里?科舉制度的產生與完善,對于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的成熟有何作用?“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隋書·劉炫傳》三、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穩定期的官員選拔(元明清)一、元朝之選官元代……選拔人才主要不由科舉,所以舉辦科舉的次數極少。最早的一次是窩闊臺汗(1237年)因耶律楚材的力請而舉行的……此后過了77年,直到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才又開科取士。元朝總共才舉行科舉17 次……而且進士分配名額極不公平,蒙古、色目、漢人的人口數相差極端懸殊,名額卻一樣……無論鄉試、會試,蒙古、色目人都比漢人、南人要少而簡單。蒙古、色目人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考試程式,漢人三場: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在四書朱熹章句或理學家注疏的五經內出題;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第三場策。蒙古、色目人僅有第一場經問、第三場策……“唯蒙古生得為狀元,尊國人也”。——朱紹侯《中國古代史》元代科舉有何特點?二、明清科舉明清讀書人的“學校——科舉之路”進士牌坊府學宮“科舉與學校出身者幾乎壟斷了上至朝廷公卿,下至府州縣正官的所有職位……科舉和學校之外,”非是途也,雖孔、孟無由而進。”——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研究》二、明清科舉明洪武年間的“南北榜案”明朝為了保證科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從1427年起,在會試中實行南北卷。會試錄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來南北卷演變為南北中卷,錄取比例也逐漸穩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錄取人數分別占會試錄取總人數的55%、35%和10%。——《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今世科場之文,萬喙相因,詞可獵可取,貌可擬而肖,坊間刻本,如山如海。四書文祿士,五百年矣;士祿于四書文,數萬輩矣,既窮既極。——龔自珍《擬厘正五事書》二、明清科舉“科舉與學校出身者幾乎壟斷了上至朝廷公卿,下至府州縣正官的所有職位……科舉和學校之外,”非是途也,雖孔、孟無由而進。”——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研究》明清科舉有何弊端?結合晚清時代背景,思考科舉制度的局限性。回到課程開始的問題,如何保障官員的素質?完善官員的選拔制度可以起到較大作用,但是如何保障選拔出來的官員能夠恪盡職守呢?四、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下的官員管理(從秦至清)西漢《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木牘1993年連云港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漢墓6號墓出土1993年,江蘇連云港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出土木牘24方,簡133枚,以及其他各類文物,系西漢后期成帝時遺物。墓主師饒曾任東海郡功曹史,約葬于王莽時期。《集簿》是木牘中的一種,用草體書于木牘的正反面,記錄了東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員設置、戶口、墾田、錢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統計數字。一、官員考核記錄詳細的地方各方面情況有何目的?秦 漢 魏晉 隋唐 兩宋 元 明 清上計制一、官員考核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吏部考課磨磡考滿考察京察大計考核制度漸趨嚴密歷代官員考核制度(秦至清)結合教材,梳理中國古代從秦至清官員考核制度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亦恐難以底績而有成也。——明·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如何保證官員考核的行之有效?二、監察制度秦 漢 魏晉 隋唐 兩宋 元 明 清上計制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吏部考課磨磡考滿考察京察大計考核制度漸趨嚴密御史大夫御史臺臺諫合一御史臺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提刑按察司總督、巡撫刺史制度奏折制度奏折制度“皇帝之耳目” 位卑權重 組織獨立 機構制衡結合教材,總結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第五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中央集權官僚制度選官制度考核監察制度官僚選拔管理從推薦到考試制度逐漸完善制度愈發完善考核漸趨嚴密君主專制執行考察事務的按察官員,其個人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考察的結果。有些按察使者,觀望朝廷意旨,以決定個人動向,或“矯察”或“茍且”。北宋元祐時,御史中丞劉摯就曾經指出:對于地方官員的課績,經常出現嚴重的偏頗:朝廷強調“考察名實”,多途綜核,就容易出現刻急淺迫的行為;強調“施行教化”,行寬厚之政,必定會出現舒緩茍簡的傾向。有些按察官員為要求一己“強干”之名,搜抉他人細過,搞得地方上紛紛擾擾;而另外一些,出于私人關系,或過譽、或捃拾,或者邀賄乞覓,……由類似原因造成的考察不實也處處存在。——鄧小南《“祖宗之法”與官僚政治制度——宋》拓展資料嘉靖初年大禮議,廷臣反對浪潮洶涌,嘉靖三年(1524)世宗杖臣134人,死17人……通計嘉靖一朝,受杖者不下數百人……群臣冒死諍諫,場面雖然看起來慷慨悲壯,但實際作用卻是十分有限。皇帝對濫施廷杖的后果可以不負任何責任,如果皇帝堅執己意,仍然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嘉靖帝在大禮議中最終獲勝就是對那些死于杖下的大臣的巨大嘲諷。——何朝輝《分化與重組——明》拓展資料“在權力問題上不要奢談對人的信任,而是要用憲法的鎖鏈約束住掌權者不做壞事。”——托馬斯·杰斐遜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內容簡析】本課為選擇性必修一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一課,課標要求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本課在編排上依照階段順序,依次設為三目: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兩宋和元明清三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在內容上,本課概述了中國古代三個階段的選官制度和考核、監察制度,其中以選官制度為學習聚焦點。因此,本課在教學上也應以選官制度的沿革作為教學的側重點,對于考核與監察,以學生自行閱讀梳理教材并總結特點的方式進行,并輔以一定的指示拓展。總而言之,制度史須結合時代背景和具體人事,方能幫助學生理解其源流、發展,否則會陷入空泛,脫離歷史真貌。講述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樣須注意這一點。【教學立意】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分封宗法制度向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的演變,選官制度也由世官制向舉薦制和軍功制轉變。秦漢至魏晉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的初創期,為適應官僚制度需要,先后出現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隋唐至兩宋時期,中央集權官僚制度進入成熟期,作為更完善的選官制度,科舉制也從初創走向成熟。元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官僚制度進入固化穩定階段,科舉制也隨之演變。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王朝都采取相應的官員管理制度,其目的是為保障中央集權官僚制度與專制皇權的穩定。【教學目標】通過呈現歷代選官相關原始文獻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通過釋讀認識、了解古代選官制度的產生背景與階段特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文本,梳理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和監察制度,落實到時間軸上,并學會總結歸納制度特征。【教學重難點】重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更迭過程與不同特征。難點: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演變與其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教學設計思路】本課為中國古代選官和管理制度,若純從制度史的角度進行制度的陳述、羅列,容易陷入空泛,失去歷史的血肉。因此本課在講述制度時,還是應結合具體時代和人事。因此,我將本課設計為四個部分,前三部分分別為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初創期、成熟期、穩定期的選官制度,最后一部分為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官員管理。其中選官制度為本課側重點,通過史料實證,引導學生辨析不同階段選官制度的特點與利弊。官員管理部分的教學,則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梳理教材文本的方式,讓學生自行歸納并總結制度特征。最后提供一些拓展資料,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入認識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下官員管理制度的問題與局限,從而對何為現代政治有更深的認識。【教學過程】導入:《淮南子·齊俗訓》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殺之君。過渡:該故事出自西漢時期文獻,大概是后人附會之作。但其背后蘊含的信息卻很豐富。太公和周公實質上在爭論的是什么問題?一、官員應如何產生。二、官員應具備怎樣的素質。第一部分: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初創期的官員選拔環節一 先秦時期的選官:從尊尊親親到求賢尚功1、西周時期的官員如何產生?出示材料:“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詩經》出示分封地圖和等級結構圖引導學生了解西周時代的世官制:擔任王室和諸侯國官職者,皆是各級貴族,以血緣宗法為紐帶,世代沿襲。2、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相比西周發生什么變化?對統治者來說,在這種時代中應如何選拔官員?出示材料:“(秦孝公)求賢國中。”“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記·商君列傳》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戰國策 燕策二》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史記·趙世家》結合具體人物:毛遂、商鞅、孫斌、李斯等,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出現舉薦和軍功兩種途徑,其標準為才能和軍功。過渡:以舉薦和軍功獲得賢能之人為官,使秦國強大。但這種做法終究只是臨時的,舉薦零散,不為制度。軍功只適應戰爭,且存在較多不合理之處。因此隨著秦朝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的正式確立,勢必需要新的選官制度。環節二 秦漢時期的選官1、秦朝的選官制度出示材料:“始皇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蘇軾《論養士》結合材料,說明秦朝選官是通過“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方式,要求官員守法聽話。 這體現了秦朝自商鞅以來依法治國、嚴刑峻法、嚴密控制思想的治國方略。這種制度的問題顯而易見,過于嚴苛的刑罰和思想控制,激起六國貴族和百姓的不滿。過渡:隨著秦朝的覆亡,專以法家思想為指導進行選官顯然不合時宜了。2、漢朝的選官制度——察舉制出示漢墓壁畫《舉孝廉圖》,出示材料“課前導語”。出示材料:“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之,傅納以言。”——《漢書·文帝紀》“(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書·武帝紀》“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資治通鑒·漢紀·武帝元光六年》簡述察舉制度的運作過程和評判標準,指出察舉制主要是一種推薦制度,包含一定的考核流程。引導學生思考:(1)察舉制和之前的薦舉有何不同?(形成了常規制度,可持續發揮選官職能)(2)為何漢武帝要求地方重視察舉?與其時代背景有何關聯?(加強并鞏固中央集權)(3)察舉制中舉孝廉、賢良方正等內容反映了怎樣的思想內涵?與漢武帝時期的統治思想有何關聯?(重德、重倫理,體現儒家思想)(4)察舉制有何弊端?過渡:察舉制究其本質,是一種推薦制度,雖有具體標準,但其標準是否能夠推行,還與舉薦人是否作為有關。因此這種制度也留下了一些隱患。出示袁紹家族圖片,概述其“四世五公”的情況。出示材料:“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晉·葛洪《抱樸子》引導學生思考察舉制在東漢末年的情況。一方面助長地方豪強大族勢力,以察舉控制政治權力。另一方面難以保證察舉官員素質,出現材料所示現象。3、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出示材料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漢建安中,天下興兵,衣冠士族,多離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難委悉。魏氏革命,州郡縣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處人任諸府公卿及臺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品。——《通典·選舉典》簡述東漢末至魏晉的社會背景,概述九品中正制的運作、評判標準,說明其設置之初的目的。出示課本史料閱讀:“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惟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晉書·段灼傳》帶領學生閱讀并認識西晉官員段灼對九品中正制度的批評。出示材料:“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多無學術,至于諺云:“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于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南北朝 顏之推《顏氏家訓》引導學生回顧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豪族和門閥世家相關背景,認識九品中正制后期的問題。第二部分:中央集權官僚制度成熟期的官員選拔1、科舉制度的初創——隋唐出示材料:當時官分清濁:優閑而不負實際責任的為清官,繁劇而處理庶務的為濁官,凡清官多為門閥士族所占,濁官則由庶族寒人擔當。結果實際工作多由寒人來辦,權力自然轉入寒人之手。——王家范《大學中國史》講述南北朝末期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思考:要使更多出身寒門的有才之士進入官僚體系,采取怎樣的制度會更好?出示材料隋氏罷中正,舉選不本鄉曲…五服之內,政決王朝,一命免拜,必歸吏部。——《通典選舉》以結構圖方式出示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各項內容。出示材料:明經科主要考帖經,旨在檢測應試者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進士科主要考經史和時務策,后改以詩賦為主,較能體現應試者的文才學識。當時的高官多出身于進士科,非進士出身者,即便位極人臣,也難享時人美譽。——王家范《大學中國史》結合材料引導學生認識隋唐科舉制具體內容和其選拔標準。出示材料: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禮部侍郎裴坦主考,進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歲:鄭義則,故戶部尚書瀚之孫;裴弘,故相休之子;魏當,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舉,皆以門閥取之。惟陳河一人孤平,負藝第于榜末。——《冊府元龜·貢舉部·謬濫》考生與考官并不回避,士子往往事先向考官呈送詩文,趨附巴結,求取賞識,甚至出現泄漏試題、冒名頂替等科場舞弊現象。……從官員總數看,非科舉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舉取士并未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上述狀況直至宋代方有明顯改觀。——王家范《大學中國史》引導學生認識唐代科舉制出現的問題。以及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2、科舉制度的完善——兩宋出示兩宋時期完善科舉制度的具體做法,如鎖院、糊名、謄錄等做法,出示相關材料。設問:相比唐代,宋代科舉有何優點?結合唐宋時代變化,思考為何如此?3、科舉制與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之關系出示教材“學思之窗”材料“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隋書·劉炫傳》引導學生討論思考:科舉制度作為一種較為完善的選官制度,體現在哪里?科舉制度的產生與完善,對于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的成熟有何作用?擴大了政權的用人范圍,消除了官僚制度中的“貴族”因素,大大增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政權的穩定。過渡:科舉制度產生于唐,完善于兩宋,到元明清時期,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第三部分: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穩定期的官員選拔1、元朝出示材料,簡述元朝時期的選官情況,指出這一時期在制度層面出現了部分倒退,貴族政治有所回歸。后期重開科舉,但局限較大。2、明清科舉——具體內容出示明清時期讀書人學堂科舉之路結構示意圖,出示圖片《進士牌坊》、《府學宮》講述明清學堂和科舉相關內容。3、明清科舉背后的社會經濟問題出示教材“歷史縱橫”,概述朱元璋時期“南北榜案”,引導學生思考科舉制度背后的社會經濟問題。4、明清科舉之弊出示材料:“科舉與學校出身者幾乎壟斷了上至朝廷公卿,下至府州縣正官的所有職位……科舉和學校之外,”非是途也,雖孔、孟無由而進。”——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研究》“今世科場之文,萬喙相因,詞可獵可取,貌可擬而肖,坊間刻本,如山如海。四書文祿士,五百年矣;士祿于四書文,數萬輩矣,既窮既極。——龔自珍《擬厘正五事書》思考: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存在什么弊端?過渡:回到課程開始的問題,如何保障官員的素質?完善官員的選拔制度可以起到較大作用,但是如何保障選拔出來的官員能夠恪盡職守呢?第四部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下的官員管理1、官員考核出示材料:漢墓木牘《集簿》,介紹其內容。設問:記錄地方戶口、墾田、錢谷的目的是什么?引出秦漢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梳理自秦至清的官員考核制度內容,總結歸納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的演變特點。出示材料: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亦恐難以底績而有成也。——明·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設問:張居正如何看待官員考核問題?(考核必須有制度,制度必須要落實)2、監察制度從張居正對考核的認識引出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引導學生閱讀、梳理教材,以時間軸的形式,補充從秦漢到明清時期的監察體系。結合教材文本,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中國古代監察體系的特點。課外拓展思考:出示材料:執行考察事務的按察官員,其個人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考察的結果。有些按察使者,觀望朝廷意旨,以決定個人動向,或“矯察”或“茍且”。北宋元祐時,御史中丞劉摯就曾經指出:對于地方官員的課績,經常出現嚴重的偏頗:朝廷強調“考察名實”,多途綜核,就容易出現刻急淺迫的行為;強調“施行教化”,行寬厚之政,必定會出現舒緩茍簡的傾向。有些按察官員為要求一己“強干”之名,搜抉他人細過,搞得地方上紛紛擾擾;而另外一些,出于私人關系,或過譽、或捃拾,或者邀賄乞覓,……由類似原因造成的考察不實也處處存在。——鄧小南《“祖宗之法”與官僚政治制度——宋》嘉靖初年大禮議,廷臣反對浪潮洶涌,嘉靖三年(1524)世宗杖臣134人,死17人……通計嘉靖一朝,受杖者不下數百人……群臣冒死諍諫,場面雖然看起來慷慨悲壯,但實際作用卻是十分有限。皇帝對濫施廷杖的后果可以不負任何責任,如果皇帝堅執己意,仍然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嘉靖帝在大禮議中最終獲勝就是對那些死于杖下的大臣的巨大嘲諷。——何朝輝《分化與重組——明》“在權力問題上不要奢談對人的信任,而是要用憲法的鎖鏈約束住掌權者不做壞事。”——托馬斯·杰斐遜【結構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docx 第五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