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圣巴托羅繆大屠殺對君主制的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讓人們認識到建立在三級會議基礎上的君主制在宗教分裂時隱患重重,絕對君主制則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阿萊特·茹阿納:《圣巴托羅繆大屠殺:一樁國家罪行的謎團》1572年8月18日,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妹妹與崇尚新教的納瓦爾國王亨利舉行婚禮。天主教公主與新教(在法國又稱胡格諾教)首領的這場婚禮,出于一場深謀遠慮的政治安排,旨在促成宗教戰爭中敵對兩派和解。然而幾天后,也就是8月24日圣巴托羅繆節之夜,巴黎數萬名天主教民伙同警察士兵對城內的胡格諾教徒進行血腥的大屠殺,然后將尸體拋進塞納河中。包括信奉胡格諾教的的科利尼上將在內的高官貴族都被處死,剛完婚的胡格諾教首領亨利被迫改宗天主教。繼巴黎大屠殺之后,法國其他城鎮也發生了屠殺胡格諾教徒的事件,由此又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宗教戰爭。問題;圣巴托羅繆大屠殺折射了當時法國什么樣的社會狀況?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法]讓·博丹(1530—1596)國王擁有絕對的權力,這是一項鐵律。……一個主權的君主必須將法律掌控于手中,并根據情勢變更來改變和修正它們。……主權性權威和絕對權力的精義就是不經臣民的同意可以頒行對全體臣民都適用的法律。——讓·博丹《主權論》(1576年)塑造一個高于一切的權威——國家主權,提出國家主權屬于君主,痛陳絕對王權捍衛國家統一和秩序的必要性。問題:博丹提出主權理論的目的是什么?朕即國家凡爾賽宮:法國專制王權的象征,路易十四所建,他把各地大貴族宣召進宮,侍奉王室。專制王權國家:國王就是國家,國家版圖常常因國王的婚姻或繼承關系發生改變。在這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民族而與分裂成叛亂的各附庸國的狀態對抗。——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法國啟蒙思想家重新思考個人與君主、國家的關系:專制之下無祖國。 ——拉·布呂耶爾不是國家屬于君主,而是君主屬于國家。 ——狄德羅熱愛祖國就是熱愛你自己。 ——圣·埃夫勒蒙人民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之下才有一個祖國,在一個昏君統治之下就根本談不上有什么祖國了。 ——伏爾泰如果自由、財產、安全消失了,祖國也不存在了。 ——霍爾巴赫問題:法國啟蒙思想家想要表達什么觀點?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毫不考慮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剝奪了民眾的自由和平等,否認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征……指出只有當臣民成為公民,民族共同體才會存在,祖國才會存在。在啟蒙思想指導下,法國大革命爆發,標志著……法國民族主義的形成。——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1539年,法蘭西斯一世決定法國所有法律文件必須以巴黎方言為主形成的法語撰寫。法國國歌《馬賽曲》1792年法國國旗 1794年百年戰爭后,法國領土基本確立革命摧毀著舊的封建王朝國家,也引起了歐洲各國封建君主的恐慌,他們聯合一致向法國進攻妄圖鎮壓革命,重新恢復舊的封建王朝。在這場民族危機之中,法蘭西民族以英勇的革命精神,奮起保衛革命,保衛民族,終于打退了外敵進攻。在這場斗爭中,法蘭西人民表現出高昂的民族熱情和愛國精神。——李宏圖《“民族萬歲”——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中的民族主義》整個主權在根本上存在于國民之中。任何團體或個人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確授予的權力。——1789年《人權宣言》民族國家:國家主權獨立;界限明確的地理范圍(領土);一個或多個族群有共同的語言、文化、意識(民族共同體)根據一般規則:本人是處理自己事務的最佳裁斷者,因而擁有發動戰爭之權力的人,乃是唯一擁有締結和約之權力的人。由此推導,公戰能夠由各方主權者單獨發動,在王權政制下的這種權力理所當然屬于君主。——[荷]格勞秀斯 《戰爭與和平法》(1625年)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條約的約束,明確了國家主權的對外獨立權,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1530年以后,歐洲進人所謂“宗教戰爭”時代。這種以軍政革命為誘因而爆發的戰爭成為早期近代歐洲國際政治的核心,各國新興君主為廣開財源以宗教信仰為借口對土地和黃金等財富展開激烈爭奪。面對和平的喪失,法律思想家們對戰爭根源及其正義性展開討論,他們企圖創造一整套規范指導新興君主國之間關系。——陶永新《從萬民法到國際法》世界需要秩序,時代呼喚思想問題:提煉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所有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和各邦,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惠、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因而他們永遠不能,也不應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進行的騷擾。…………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宗教……——《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10月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問題:此份和約想要表達什么內容?1815年,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等戰勝國召開維也納會議,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維護和平的國際關系體系,史稱“維也納體系”。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逐漸建立起來,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方。維也納會議每一個得到承認的獨立國家,都有權派遣外交人員駐在其他國家,以代表本國的利益,同時,也應該接受其他國家的外交人員,使節權已被普遍認為是主權的一個屬性。——布思主編:《薩道義外交實踐指南》17世紀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辦理外交事務,該機構的設置是舊式外交體制應對外來挑戰的反應,也表明中國在外交上逐步與國際接軌。丁韙良1864年,美國人丁韙良將《國際法原理》一書翻譯成中文,名為《萬國公法》,清政府撥款將其刊印發行,標志著源自西方的國際法被正式介紹到中國。1876年,郭嵩燾率隨員出使英國,在倫敦設立使館,成為中國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近代中國與國際法的“交往”1793年馬嘎爾尼使華事件,當時的中國是有皇朝無外交,堅守天下觀而無世界觀。近代外交的嘗試,正是中國蹣跚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寫照,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艱難曲折。19世紀末,歐洲國際法學家……將世界上的國家被劃分為“文明” 、“野蠻” 和“蒙昧” 等不同類別,不同類別的國家獲得不同的國際承認,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國際法上享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野蠻” 和“半野蠻”(“半文明”)國家被排除在國際法適用范圍和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社會”之外,從而建構出一種國際法意義上的等級性世界秩序。——劉文明:《19世紀末歐洲國際法中的“文明”標準》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分析19世紀歐洲法學家對近代“文明”標準界定的基本特點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國際聯盟會場締約各國,為增進國際間合作,并保持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受不從事戰爭之義務,維持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嚴格遵守國際公法之規定,以為今后各國政府行為之規范,在有組織之民族間彼此關系中維持正義并恪遵條件上之一切義務……——《國際聯盟盟約》1919年6月締約各國譴責用戰爭解決國際爭端,并廢棄以戰爭作為在其相互關系中實施國家政策的工具;締約國之間的一切沖突或爭端,不論性質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式解決;所有成員國若用戰爭謀取利益,則不得享受公約給予的益處。 ——《非戰公約》1928年8月《非戰公約》簽署現場但國聯被英法控制,美國始終不是其成員,蘇聯加入較晚,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其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但公約并未真正得到實行。問題:《非戰公約》的積極意義在哪里?問題:結合課本分析國聯有何局限性?聯合國之宗旨為:一、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并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于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并以和平方法且做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聯合國憲章》1945年6月中國代表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海牙國際法院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問題:分析《聯合國憲章》的進步性體現在哪些地方?2015年巴黎會議,簽署《巴黎(氣候)協定》世界衛生組織會標,1946年簽署《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國際法的局限性2020年4月14日,白宮記者會上特朗普宣布美國將暫停資助世界衛生組織,7月6日美國通知聯合國秘書長退出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11月4日,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一些大國為了一己之私,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問題思考:(如今)西方很多學者提出了后主權的理論,他們從政治、經濟和科技等諸多方面論證了當今的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國際秩序中的主權特性正在逐步褪色,一個無主權的世界社會即將到來。——高全喜《理解博丹<主權論>的三重視角》思考:對于這種說法,你是怎么看的?單元內容解讀與主旨擬定:作為國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關系與外交關系是社會治理必不可少的側面。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多元一體的格局逐漸穩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各民族發展欣欣向榮;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民族國家的建立,以主權國家為基礎的國際法也逐漸形成并成熟,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逐漸成為時代主流;在國際法的規范下,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走出了一條特色和平外交之路。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內容主旨:近代西歐在強化王權的過程中,國家認同觀念日益顯現,享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應運而生;宗教戰爭沖擊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以主權國家為基礎的國際法原則,促使近代外交制度建立;兩次世界大戰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隨著一系列國際組織和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主權國家的外交空間,有力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內容簡析與教學立意:本課內容重點講述近代以來西歐在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的歷程中,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形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主權國家為基礎的國際法體系;隨著當時以西歐為主導的世界格局演變,國際法也在經歷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作為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的第二課,上承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下接現代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外交,暗含了近代中國在接受國際法的規范、結合自身歷史選擇的世界背景。在有關民族國家的研究中,“主權”概念是一個核心的問題,以讓·博丹為代表的主權理論在推動西歐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本課試圖以國家主權為線索進行串聯,在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國家主權側重于對內的最高權,在國際法的確立演變中國家主權側重于對外的獨立權,進而理解以主權國家為基礎的國際法推動世界秩序的建立,國際法給主權國家設定了限制,也拓展了主權國家的外交空間,為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教學目標:通過對民族國家建構的時代背景綜合分析,理解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必然性;借助國際法發展時間軸的梳理內化時間觀念;分析《戰爭與和平法》、《國際聯盟盟約》、《非戰公約》、《聯合國憲章》等材料,鍛煉提取史料信息能力和解釋歷史能力;穿插近代中國在西方影響下外交轉型的相關代表性事件,感悟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艱難曲折,涵養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國際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世界格局變化下國際法的演變。教學難點:從專制王權國家到民族國家的演變;國家主權和國際法的關系處理。教學過程:導入:15—16世紀,西歐國家的內部戰爭削弱了地方割據勢力,城市的發展需要強大王權的保護以及宗教改革使得教會權威大大下降,世俗王權乘勢而起。但宗教改革也造成新教和天主教的對立戰爭,有引起國家分裂的危險,接著出示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的材料:1572年8月18日,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妹妹與崇尚新教的納瓦爾國王亨利舉行婚禮。天主教公主與新教(在法國又稱胡格諾教)首領的這場婚禮,出于一場深謀遠慮的政治安排,旨在促成宗教戰爭中敵對兩派和解。然而幾天后,也就是8月24日圣巴托羅繆節之夜,巴黎數萬名天主教民伙同警察士兵對城內的胡格諾教徒進行血腥的大屠殺,然后將尸體拋進塞納河中。包括信奉胡格諾教的的科利尼上將在內的高官貴族都被處死,剛完婚的胡格諾教首領亨利被迫改宗天主教。繼巴黎大屠殺之后,法國其他城鎮也發生了屠殺胡格諾教徒的事件,由此又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宗教戰爭。問題:圣巴托羅繆大屠殺折射了當時法國什么樣的社會狀況?然后用阿萊特·茹阿納《圣巴托羅繆大屠殺:一樁國家罪行的謎團》這本書中的一段話給學生進行解讀:“圣巴托羅繆大屠殺對君主制的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讓人們認識到建立在三級會議基礎上的君主制在宗教分裂時隱患重重,絕對君主制則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提出當時的法國建立專制王權的必要性。(設計意圖:通過吸引眼球的小故事導入,展示歷史細節,引起學生興趣。)過渡:當時法國有一個人親眼目睹了圣巴托洛繆大屠殺的慘狀,他認為要保證君主的絕對權力防止因宗教戰爭而帶來的國家分裂的危險,這個人物就是讓·博丹。第一部分:國家主權的建構背景:從專制王權國家到民族國家(國家主權的對內最高權)環節1:出示讓·博丹以及他的代表作《主權論》的圖像,以及《主權論》中的材料,分析解讀博丹主權理論的核心內容。國王擁有絕對的權力,這是一項鐵律。……一個主權的君主必須將法律掌控于手中,并根據情勢變更來改變和修正它們。……主權性權威和絕對權力的精義就是不經臣民的同意可以頒行對全體臣民都適用的法律。 ——博丹《主權論》問題:博丹提出主權理論的目的是什么?學生解讀后進行總結:博丹為法國專制王權的建立提供了法理基礎,他塑造了一個高于一切的權威——國家主權,并提出國家主權屬于君主,痛陳絕對王權捍衛國家統一和秩序的必要性。(設計意圖:材料解讀,培養學生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進而理解主權概念的最早誕生是為王權而服務的。)環節2:在此基礎上法國建立了專制王權國家,出示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以及凡爾賽宮的圖片,根據課本知識總結專制王權國家的特點。再通過恩格斯的一段話分析專制王權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在這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民族而與分裂成叛亂的各附庸國的狀態對抗。”(設計意圖:選取法國作為專制王權國家的典型代表,讓學生提煉專制王權國家的重要特征。)環節3:然而到了17—18世紀,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法國的啟蒙思想家開始重新思考個人與君主、國家的關系,出示材料:專制之下無祖國。 ——拉·布呂耶爾不是國家屬于君主,而是君主屬于國家。 ——狄德羅熱愛祖國就是熱愛你自己。 ——圣·埃夫勒蒙人民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之下才有一個祖國,在一個昏君統治之下就根本談不上有什么祖國了。 ——伏爾泰如果自由、財產、安全消失了,祖國也不存在了。 ——霍爾巴赫問題:法國啟蒙思想家想要表達什么觀點?接著用一段文字材料進行解讀啟蒙思想以及法國大革命促使法國民族主義的形成: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毫不考慮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剝奪了民眾的自由和平等,否認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征……指出只有當臣民成為公民,民族共同體才會存在,祖國才會存在。在啟蒙思想指導下,法國大革命爆發,標志著……法國民族主義的形成。——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設計意圖:結合之前所學啟蒙思想的內容解讀材料,理解在啟蒙思想影響下,法國所形成的建立在民主主義基礎上的民族主義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體會歷史發展的復雜性。)環節4:環節4:出示法國大革命過程中頒布的《人權宣言》的內容,闡述啟蒙思想影響下的主權在民思想,進而再展示李宏圖教授的一段話,分析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整個主權在根本上存在于國民之中。任何團體或個人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確授予的權力。——1789年《人權宣言》革命摧毀著舊的封建王朝國家,也引起了歐洲各國封建君主的恐慌,他們聯合一致向法國進攻妄圖鎮壓革命,重新恢復舊的封建王朝。在這場民族危機之中,法蘭西民族以英勇的革命精神,奮起保衛革命,保衛民族,終于打退了外敵進攻。在這場斗爭中,法蘭西人民表現出高昂的民族熱情和愛國精神。——李宏圖《“民族萬歲”——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中的民族主義》從而向學生展示法國大革命過程中法國國歌以及國旗的出現,再加上百年戰爭后法國的領土基本確立、1539年以巴黎方言為主形成的法語成為官方語言等信息,讓學生整體概述民族國家的特征。(設計意圖:借助圖片、文字等史料,綜合分析民族國家的特征。)過渡:在專制王權國家向民族國家的演變過程中,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爭奪日益激烈。第二部分:國家主權的認同確立:國際法形成和外交制度建立(國家主權的對外獨立權)環節1:出示一段文字材料,向學生闡述國際法誕生的必要性:1530年以后,歐洲進人所謂“宗教戰爭”時代。這種以軍政革命為誘因而爆發的戰爭成為早期近代歐洲國際政治的核心,各國新興君主為廣開財源以宗教信仰為借口對土地和黃金等財富展開激烈爭奪。面對和平的喪失,法律思想家們對戰爭根源及其正義性展開討論,他們企圖創造一整套規范指導新興君主國之間關系。——陶永新《從萬民法到國際法》讓學生認識到世界需要秩序,時代呼喚思想,接著出示《戰爭與和平法》的內容:根據一般規則:本人是處理自己事務的最佳裁斷者,因而擁有發動戰爭之權力的人,乃是唯一擁有締結和約之權力的人。由此推導,公戰能夠由各方主權者單獨發動,在王權政制下的這種權力理所當然屬于君主。——[荷]格勞秀斯 《戰爭與和平法》(1625年)問題:提煉這段話的核心思想?在學生借讀的解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條約的約束,明確了國家主權的對外獨立權,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設計意圖:借助材料解讀讓學生理解國際法的誕生與時代的需求息息相關,體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環節2:1618年歐洲各國為爭奪領土、王位和霸權進行了三十年戰爭,1648年交戰各方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出示和約內容:所有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和各邦,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惠、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因而他們永遠不能,也不應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進行的騷擾。…………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宗教......——《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10月問題:此份和約想要表達什么內容?然后根據課本知識進行總結: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歐洲國家的君主不再滿足僅僅派遣臨時使者與他國保持聯系,而是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出示材料:每一個得到承認的獨立國家,都有權派遣外交人員駐在其他國家,以代表本國的利益,同時,也應該接受其他國家的外交人員,使節權已被普遍認為是主權的一個屬性。——布恩主編:《薩道義外交實踐指南》進而根據課本內容得出認識:17世紀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設計意圖:材料的解讀方便學生能夠回到當時的歷史情景下思考問題,同時培養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環節3:1815年,拿破侖戰爭后,以英、俄等戰勝國召開維也納會議,出示維也納會議的油畫,分析維也納體系的影響。進而分析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逐漸建立起來,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方。(設計意圖:與上一部分所分析的有關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的知識相聯系,理解外交制度的不斷發展是國際法的要求,也是國家主權的體現。)環節4:出示圖片以及相關的文字材料,與中國近代史相聯系,解讀國際法在近代中國的發展。1793年馬嘎爾尼使華事件,當時的中國是有皇朝無外交,堅守天下觀而無世界觀。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辦理外交事務,該機構的設置是舊式外交體制應對外來挑戰的反應,也表明中國在外交上逐步與國際接軌。1864年,美國人丁韙良將《國際法原理》一書翻譯成中文,名為《萬國公法》,清政府撥款將其刊印發行,標志著源自西方的國際法被正式介紹到中國。1876年,郭嵩燾率隨員出使英國,在倫敦設立使館,成為中國首位駐外使節。進而讓學生能夠結合近代中國的時代背景去認識:近代中國外交的失當與嘗試,正是中國蹣跚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寫照,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艱難曲折。(設計意圖:中外歷史相互聯系和對比,加強學生縱向和橫向認識歷史的能力。)過渡: 出示材料:19世紀末,歐洲國際法學家……將世界上的國家被劃分為“文明” 、“野蠻” 和“蒙昧” 等不同類別,不同類別的國家獲得不同的國際承認,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國際法上享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野蠻” 和“半野蠻” (“半文明”)國家被排除在國際法適用范圍和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社會” 之外,從而建構出一種國際法意義上的等級性世界秩序。 ——劉文明:《19世紀末歐洲國際法中的“文明”標準》問題:分析19世紀歐洲法學家對近代“文明”標準界定的基本特點及其所帶來的影響?解讀:19世紀西方列強對外不斷侵略擴張,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各自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在20世紀初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三部分:國家主權的限制拓展:兩次世界大戰與國際法發展環節1:一戰后在凡—華體系框架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出示《國際聯盟盟約》材料,分析國聯的性質,結合課本內容給學生探討國聯的局限性:締約各國,為增進國際間合作,并保持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受不從事戰爭之義務,維持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嚴格遵守國際公法之規定,以為今后各國政府行為之規范,在有組織之民族間彼此關系中維持正義并恪遵條件上之一切義務......——《國際聯盟盟約》1919年6月問題:結合課本分析國聯有何局限性?國聯的局限性分析:但國聯被英法控制,美國始終不是其成員,蘇聯加入較晚,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其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 此后,以美、法為主導,《非戰公約》簽署,為維護戰后的和平再次做出嘗試,出示相關材料:締約各國譴責用戰爭解決國際爭端,并廢棄以戰爭作為在其相互關系中實施國家政策的工具;締約國之間的一切沖突或爭端,不論性質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式解決;所有成員國若用戰爭謀取利益,則不得享受公約給予的益處。——《非戰公約》1928年8月問題:《非戰公約》的積極意義在哪里?進而進行解讀: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但公約并未真正得到實行。(設計意圖:通過材料的解讀,鍛煉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進行遷移模仿,逐漸學會自主分析材料。)環節2:二戰法西斯國家的侵略使國際法再次遭到極大破壞,為了保障和平,1945年《聯合國憲章》簽訂聯合國成立,后又成立國際法院,發展了國際司法制度,出示材料:聯合國之宗旨為:一、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并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于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并以和平方法且做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聯合國憲章》1945年6月問題:分析《聯合國憲章》的進步性體現在哪些地方?解讀材料進行總結: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設計意圖:運用材料解讀,回歸課本內容,培養提煉材料信息的能力。)環節3:二戰后隨著更多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出示圖片:雖然國際法大大推動了主權國家的外交空間,但其實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了一己之私,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接著出示材料:(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文字材料展示,讓學生看到國際法領域的擴展以及辯證看待國際法所遇到的挑戰,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問題思考:(如今)西方很多學者提出了后主權的理論,他們從政治、經濟和科技等諸多方面論證了當今的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國際秩序中的主權特性正在逐步褪色,一個無主權的世界社會即將到來。——高全喜《理解博丹<主權論>的三重視角》思考:對于這種說法,你是怎么看的?(設計意圖:結合當今時代發展信息,辯證看待國家主權,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結構式板書設計: (建構基礎)(民族國家) (專制王權國家) (對內最高權:)(國家主權) (主權在民) (主權在君)(限制拓展) (認同確立)(條約限制主權國家戰爭等非法行為,但也拓展了主權國家的外交空間) (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 (國際法的演變:)(對外獨立權:)(外交使節權是國家主權的一個重要屬性)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立)知識化板書設計:(讓·博丹(主權在國王)) (專制王權國家)(建構基礎(對內最高權))(民族國家) (啟蒙思想家(主權在國民))(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法》) (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三十年戰爭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近代外交制度)) (認同確立(對外獨立權))(國家主權)(拿破侖戰爭與維也納體系(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非戰公約》) (一戰后國聯成立(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國際法院) (二戰后聯合國成立)(限制拓展)(國際法領域擴展(人權、環境、衛生、海洋等))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選必修1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教學課件.pptx 選必修1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