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部編版 九年級下冊世界政治格局演變一戰后二戰后1991年后發展方向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一、《凡爾賽條約》勝利者將把世界帶向何方?一、《凡爾賽條約》會議名稱 巴黎和會會議時間會議地點參會國核心議題主要成果 (文件、機構組織)1919.1巴黎凡爾賽宮以英美法為代表的戰勝國處置德國問題《凡爾賽條約》等系列條約建立國際聯盟任務一:閱讀課本43-44頁,了解巴黎和會的基本信息。一、《凡爾賽條約》美國1914-1917商品輸出額凈增2倍戰后最大債權國(1919年協約國欠其債務100億美元)掌握世界黃金儲備40%)發表“十四點原則”,要求構建“開放的世界”、裁減軍備、調整殖民地等英國一戰前協約國最強國家,一戰后整體實力削弱仍保持較頑固的傳統財政金融體系保持對歐洲的最大債權國地位全球最強海軍力量法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向英國、美國舉借大量外債在歐洲大陸占有軍事戰略優勢,世界最強陸軍,占領向東擴張的重要基地角度一:會前圖謀任務二:美、英、法國的主要戰略企圖是什么?對待德國會有什么不同的態度?和勞合·喬治英國首相克里蒙梭法國總理威爾遜美國總統均衡政策不要法國獨大收拾德國獨霸歐洲大陸想維護本國的海洋霸權英法聯合 反對美國英美聯合 反對法國法美聯合 反對英國世界領導權圖謀不軌各懷鬼胎一、《凡爾賽條約》角度二:會議程序材料:美、英、法、日、意五國各有5名全權代表,可以出席一切會議,其他國家只有1-3名全權代表,只能出席與他們有關的會議……其決策機構最初由五大國首領和外長組成,因而也叫“十人會議”,后來又縮小為美英法意四國首腦組成的“四人會議”,而實際起操作作用的是由威爾遜、勞合喬治和克里蒙梭組成的三巨頭會議,他們有權決定一切重大會議……在長達五個多月的會期中,全體會議只召開七次,實際成為和會的一種點綴。——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問題思考:會議的程序存在什么問題?英美法操縱會議一、《凡爾賽條約》任務三:閱讀課本44頁,了解《凡爾賽條約》的主要內容。 德國領土問題 德國軍事處置 政治問題 德國賠償問題 德國海外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西奧地利波蘭阿爾薩斯-洛林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的人數。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賠款總數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角度三:會議結果一、《凡爾賽條約》1、從會議圖謀、會議程序和會議結果來看,這次會議的性質是什么?2、戰勝國希望以什么方式重建世界秩序?3、條約哪條內容最能體現會議性質?會議的哪些決定也體現了會議的性質?4、綜合以上,你有何啟示?任務四:問題思考一、《凡爾賽條約》1、從會議圖謀、會議程序和會議結果來看,這次會議的性質是什么?2、戰勝國希望以什么方式重建世界秩序?問題思考會議性質:西方列強為爭奪世界霸權的分贓會議對戰敗國締結和約的方法重建世界秩序一、《凡爾賽條約》3、條約哪條內容最能體現會議性質?會議的哪些決定也體現了會議的性質?4、綜合以上,你有何啟示?問題思考被瓜分的德國海外殖民地最能體現會議性質德國海外殖民地由列強瓜分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非法權益全部轉交給日本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帝國主義時代國家實力決定外交地位一、《凡爾賽條約》1919年11月27日《訥伊條約》德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條約》1919年9月10日《圣日耳曼條約》1920年6月4日《特里亞農條約》1920年8月10日《塞夫爾條約》一戰后歐洲、西亞和北非地區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凡爾賽體系一、《凡爾賽條約》1920年第一次國聯大會國際聯盟——維系凡爾賽體系的工具美國因為奪取世界領導權的野心未能實現,既不批準《凡爾賽條約》,也不加入國際聯盟。二、《九國公約》一戰后亞太地區列強力量對比美國1899年,提出對華實現“門戶開放”政策。英國最早侵華國家,一戰前在華擁有最大權益,但受到其他列強挑戰;1902年與日本結成英日同盟,企圖依靠日本照看自己在華利益。日本利用英日同盟極大擴大在華利益,一戰期間攫取德國在山東特權,并于巴黎和會權益“合法化”,在華實力明顯增強,呈現獨占中國態勢。問題思考:一戰后亞太地區英美日的力量變化會產生怎樣的矛盾沖突?二、《九國公約》會議名稱 華盛頓會議會議時間 會議地點 參會國 核心議題 主要成果(文件) 任務五:閱讀課本,了解華盛頓會議的基本信息。1921華盛頓英、日、中、法、意、比、荷協調列強在遠東及太平洋利益問題《九國公約》二、《九國公約》材料一:《九國公約》主要內容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領土與行政完整;為中國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維護各國在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不得利用中國的狀況謀取有損于其他國家公民的特權。————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根據材料一,概況《九國公約》的兩條主要內容。尊重中國主權與獨立建立并維護各國在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二、《九國公約》中國代表請求 是否實現收回關稅自主權 否取消治外法權 否歸還列強在華租借地 僅英法同意歸還威海衛與廣州灣取消勢力范圍與特殊利益 否撤退外國在華軍警和無線電臺 同意撤銷部分在華電臺撤銷外國郵局 否材料二:中國代表在會議上的請求2、結合材料二,談一談《九國公約》的核心內容是什么?3、分別從美、英、中角度談一談這一條約的影響,這一條約的性質是什么。美國:實現了“門戶開放”政策日本:獨占中國的美夢被打碎中國:重新回到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二、《九國公約》《四國公約》1921年12月13日相約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屬地的權益。《五國關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1922年2月6日規定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九國公約》1922年2月6日宣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尊重 “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一戰后亞太地區國際新秩序的建立——華盛頓體系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一戰后的世界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材料一:你們可以奪走德國的殖民地,將它的軍隊裁減到只夠建立一支警察部隊的數量,將它的海軍降到五等國家的水平。這一切終歸毫無意義,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么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勞合—喬治:《楓丹白露備忘錄》,見勞合 —喬治:《和約真相》第1卷,第404—416 頁。問題思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局限性在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成為二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材料二:華盛頓體系的建立,使英國在遠東的勢力受到削弱,拉開了英國從遠東撤退的序幕。在以后的年代中英國力圖保持該體系所確立的現狀并維持、發展在華利益,因此必然同日本的繼續擴張發生沖突,英日矛盾將不斷激化。日本的擴張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和中國人民的堅決抵制,但其獨霸東亞的既定國策不會改變,在以后的年代中它不斷尋找機會準備最終沖破華盛頓體系的束縛。美國作為該體系的主要規劃者和潛在的保證者,力求保持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新均勢,因此美日矛盾終歸不可調和。————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問題思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局限性列強矛盾沖突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材料三: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完成了列強之間關系的調整,但并沒有改變世界的基本格局資本主義列強剝削和壓迫廣大落后國家和地區。因此,資本主義大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王榜,《淺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歷史教學》1999年問題思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局限性列強對殖民地的剝削與壓迫繼續存在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產物課堂小結巴黎和會1919年華盛頓會議1921-1922英法美德國歐洲領導權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北非的秩序《凡爾賽條約》其他戰敗國條約英法美日亞太地區中國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列強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秩序《九國公約》維護工具國際聯盟形成戰后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謝謝觀看教學設計教材:《世界歷史》(統編教材 九年級下冊)單元: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課題: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本課所在單元主要介紹了一戰帶來的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戰后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和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建立起了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后和平的新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次世界大戰間的重大國際事務無不直接或間接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關系。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課標要求,“了解《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知道戰勝國建立了戰后世界新秩序”。本課分為兩個子目,分別為“《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二者在時間上呈先后關系,在空間上分別協調了戰后歐洲和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共同構成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按照時序與空間呈現一戰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1919年巴黎和會簽署《凡爾賽條約》及相關條約暫時協調了戰勝國在歐洲地區的關系,形成“凡爾賽體系”;1921年華盛頓會議簽署《九國公約》及一系列條約暫時協調了列強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華盛頓體系”。二者共同構成了帝國主義國際關系新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國際聯盟是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教學目標1.通過列強實力對比變化與矛盾分析等事實,了解《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簽訂的背景,認識和理解歷史發展的多元聯系性、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等唯物史觀基本觀點。2.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了解《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通過史料分析對《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進行評價,逐步發展分析歸納能力和問題意識。認識國家利益是影響外交政策的決定性因素,感悟帝國主義時代國家實力決定外交地位的道理。3.知道一戰后戰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國際新秩序,通過史料分析初步理解該體系的局限性,認同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的必要性。三、教學重點與難點1. 教學重點:《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一戰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2. 教學難點: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四、教學過程1. 新課導入以烏克蘭地區沖突的時事新聞導入,引導學生感悟地區大國博弈與國際秩序體系的重構,并回顧世界近代以來國際體系的變化,導入新課。2. 正課講授教學內容一、《凡爾賽條約》教師講授:一戰后,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如何安排戰后世界成為當務之急,巴黎和會在這一背景下召開。閱讀課本43-44頁,完成表格。學生閱讀自學展示,教師總結。教師過渡: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也出席了會議,并對這場會議抱有很高的期待,那么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場會議?我們從會前圖謀、會議流程、會議成果三個角度來再識這場和會。角度一:會前圖謀教師呈現會前一戰后英美法三國的基本情況,并提出問題:問題:根據表格,思考美國、英國、法國的主要戰略企圖是什么?對待德國會有什么不同的態度?學生思考展示,教師呈現結構圖點撥總結:美國在一戰中經濟實力迅速增強,進而希望攫取戰后世界領導權,而這一過程必然要與英國產生矛盾,美國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英國雖然實力有所下降,但是依舊試圖維護世界霸權并主宰歐洲,也反對過分削弱德國以希望其制止法國膨脹;法國在一戰中實力也有所削弱,但是仍然保有一定的軍事優勢,企圖爭奪歐洲霸權,并主張肢解德國以消滅這個宿敵和對手,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后割地賠款之仇。意大利和日本也各自有爭霸野心,尤其是日本,妄圖把其在戰時奪取的德國在山東特權合法化,獨占中國,稱霸亞太。由此可見,巴黎和會主要參與國各有算盤,都從自身不當利益出發企圖操縱會議走向,必然帶來一番爭斗。角度二:會議程序教師呈現材料教師提問:會議的程序存在什么問題?教師總結:從程序來看,會議幾乎完全被英美法大國操縱,成為其互相交換條件,謀利爭霸的平臺。角度三:會議結果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完成表格,了解《凡爾賽條約》的主要內容。學生閱讀自學展示,教師總結主要內容。教師提問:1、從會議圖謀、會議程序和會議結果來看,這次會議的性質是什么?2、戰勝國希望以什么方式重建世界秩序?3、條約哪條內容最能體現會議性質?會議的哪些決定也體現了會議的性質?4、綜合以上,你有何啟示?學生思考展示,教師總結:這次會議是一場西方列強為爭奪世界霸權的分贓會議。戰勝國希望通過對戰敗國締結和約的方法重建世界秩序,其中瓜分德國殖民地最能體現出會議和條約的性質。此外,列強為獲得日本支持,不顧中國的抗議,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非法權益全部轉交給日本,激起了中國人民極大的義憤并引發了五四運動。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國家實力決定外交地位,弱國無外交。教師:此后,協約國先后與奧地利、保加利亞等國家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協調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北非的矛盾,確立起了列強在這一地區的新秩序。教師:巴黎和會還決定成立國際聯盟,國際聯盟主要受英法兩國操縱,成為維系凡爾賽體系的工具。1931年日本侵華后,國聯曾派調查團來中國調查,袒護日本的侵略行為,希望將中國東北交由“國際共管”,暴露出西方大國對中國的覬覦之心。美國未能實現稱霸世界的圖謀,在爭奪國聯領導權中也失敗,既不批準《凡爾賽條約》,也不加入國聯。教學內容二、《九國公約》教師過渡:巴黎和會美國退出,戰后世界秩序的重建并未獲得完全成功,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尖銳。教師呈現材料:戰后列強在亞太地區爭霸的新格局教師提問:戰后亞太地區英美日的力量變化會產生怎樣的矛盾沖突?學生思考,教師總結:一戰后日本在亞太地區的勢力明顯增強,嚴重的影響了英國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稱霸藍圖。三方開始展開激勵的海軍軍備競賽,然而競賽帶來的財政支出都讓三個國家力不從心,各國都希望召開新的國際會議,通過外交途徑緩解矛盾。在這一背景下,華盛頓會議召開。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了解一下華盛頓會議的基本信息。學生自學展示,教師總結。教師呈現材料并提問:教師提問:根據材料一,概況《九國公約》的兩條主要內容。結合材料二,談一談《九國公約》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分別從美、英、中角度談一談這一條約的影響,這一條約的性質是什么。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從文件內容來看,《九國公約》標榜尊重中國主權與獨立,建立并維護各國在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實現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但是從材料二來看,中國代表提出的各項維護中國主權的要求基本均被駁回,公約標榜的維護中國主權只是表面文章,實際上實在以維護中國主權為借口,達到實現自己門戶開放政策,維護在中國及亞太利益的企圖。這是美國外交的重大勝利,實現了其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政策,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又使得中國重新恢復到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日本獨霸中國的美夢破滅,中國的主權再次遭到踐踏破壞。《九國公約》實際上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一個綱領文件。教師:除《九國公約》外,還簽署了《四國公約》及《五國海軍條約》協調了列強在亞太地區的同盟問題和海軍力量比例問題。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新關系,被稱為“華盛頓體系”。教學內容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教師: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戰勝國通過對戰敗國締結和約的方式重建了戰后國際新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是一戰結束后到二戰開始前夕的世界體系格局。如何評價這一體系?教師呈現材料:教師提問:從材料一、二、三來看,這一體系存在什么問題?這一體系的實質是什么?對于國際關系的建構,你有何認識?學生思考,教師總結:這一體系對于德國的處置過于嚴苛,在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成為二戰爆發的重要原因;列強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列強對殖民地的剝削與壓迫繼續存在,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產物,成為二戰爆發的根源,由此可見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是十分必要的。3.課堂總結(見板書設計)六、板書設計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doc 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