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三案合一 · 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高一歷史課例課題: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 主備人: 審核人:班級: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一、學習目標:1、戊戌維新運動的思想宣傳及影響認識戊戌維新運動的思想啟蒙作用(重點)2、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及概況,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3、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史實,歸納《辛丑條約》的內容,分析其危害,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重難點)學習過程:(一)戊戌維新運動1、背景①政治上: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巨額賠款,激化了階級矛盾,促使清政府統治危機加劇。②經濟上:甲午戰爭后,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③思想上:民族意識的覺醒和維新思想的傳播④現實:洋務運動失敗,學習器物富國強兵之路破滅2、失敗原因具體原因:守舊勢力強大;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和少數官僚; 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變法策略比較激進,缺乏循序漸進的過程,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勢力過于弱小。3、評價性質:戊戌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影響:①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②經濟: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思想:利于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教訓: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二)義和團運動1.失敗原因:(1)主觀上: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2)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2.評價(1)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2)積極: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3)局限: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背景(1)列強為了維護在華利益,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根原)(2)義和團運動(直原)2.目的: 鎮壓義和團運動,瓜分中國。3.過程4.結果:1901年9月,清政府與11國侵略者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5.特點①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條約》沒有割地,不開新商埠,巨額賠款人均一兩白銀,帶有懲罰性。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國人民,把清政府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②既維護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又加以嚴格控制此條約懲辦參加反帝斗爭和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但絲毫未涉及處置慈禧太后。相反,確立清政府繼續充當列強侵華的代理人。目的就是使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從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以華治華”。(四)在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列強在侵華過程中呈現出的特點和趨勢:1、侵略國:從個別國家到列強爭相侵略2、經濟侵略特點:從商品輸出為主到資本輸出為主(《馬關條約》)3、政治侵略特點:從局部侵略到扶植代理人以華治華(軍事政治控制)(五)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歷程項目 程度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進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 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辛 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當堂訓練:1.(2018·全國Ⅲ卷高考·2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 )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 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 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2.(2015·全國Ⅱ卷高考·29)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1891年該書刊印后風行國內,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毀。這主要是因為該書旨在( )A.揭露歷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論C.倡導變法維新 D.顛覆孔孟學說3.(2021·全國乙卷高考·28)1898年,某書商慨嘆廢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后來發現“經學書猶有人買”,其損失并不如以前估計之大,而該書商對新學書籍的投資不久又面臨虧損。這可以反映出該時期( )A.儒學地位顛覆 B.列強侵略加劇C.政局變化迅速 D.西學深入民心4.(2019·全國Ⅱ卷高考·28)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報道:光緒皇帝已經遇害,“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治的滑稽劇,一到適當的時候,便公開宣布他的死訊”。這則報道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君主立憲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強排外活動力度C.列強尋找干涉中國內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贊同變法活動5.(2021·山東高考·6)近代一位外國人這樣評價戊戌變法:“如果認為維新是要從頂端而不是從基礎上開始的話,在這一張變法的清單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并且條條都是可以付諸實施的;但是這種以上諭變法的整套結構就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他認為變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變法措施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動員 D.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6.(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紓編譯的《伊索寓言》出版。書中有一則故事:獅王與群獸立約,羊由狼管轄,兔子由狗管轄,彼此友好,和平共處。兔子感嘆說,我期待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實現嗎?故事后的按語說:“今有盛強之國,以吞滅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獅之約眾耳!弱者國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見耶?!”林紓意在( )A.提醒中國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險 B.頌揚人類社會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C.呼吁世界列強承擔保護弱國的責任 D.鼓動中國民眾推翻清政府殘暴統治7.(2021·山東高考·5)在近代中國,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師夷長技以自強”,從“維新”代替“洋務”再到革命取代改良,這一系列變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學東漸”的深入 B.民族危機的加深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思想解放的推動8.(2020·江蘇高考·8)光緒帝之死,歷來眾說紛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光緒生前診病的脈案非常詳細,從中可以斷定光緒因病死亡。又據《清宮檔案揭秘》記載,1980年通過化驗光緒的頸椎和頭發,發現無中毒現象。現在高科技手段則檢測出光緒體內有砷中毒現象。據此可以得出( )A.原始檔案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事實 B.歷史研究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探尋真相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 D.綜合多種歷史記錄即可確認客觀事實9.(2014·山東高考·46)(10分)【歷史—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光緒帝《宣示諸臣實力講求西學》材料二:近者設立海軍、使館、招商局、同文館、制造局、水師堂洋操、船廠,而根本不凈,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變者,曰鐵路,曰礦務,曰學堂,曰商務,非不然也,然若是者,變事而已,非變法也。 ——據康有為《敬謝天恩并統籌全局折》等(1)在改革問題上,光緒帝和康有為的認識有何相同之處?(2分)(2)根據材料中兩人對改革的不同理解,說明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在當時不能實現的原因。(8分)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三案合一 · 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高一歷史詳案課題: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 主備人: 審核人:班級: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一、學習目標:1、戊戌維新運動的思想宣傳及影響認識戊戌維新運動的思想啟蒙作用(重點)2、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及概況,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3、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史實,歸納《辛丑條約》的內容,分析其危害,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重難點)學習過程:(一)戊戌維新運動1、背景①政治上: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巨額賠款,激化了階級矛盾,促使清政府統治危機加劇。②經濟上:甲午戰爭后,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③思想上:民族意識的覺醒和維新思想的傳播④現實:洋務運動失敗,學習器物富國強兵之路破滅2、失敗原因具體原因:守舊勢力強大;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和少數官僚; 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變法策略比較激進,缺乏循序漸進的過程,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勢力過于弱小。3、評價性質:戊戌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影響:①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②經濟: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思想:利于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教訓: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二)義和團運動1.失敗原因:(1)主觀上: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2)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2.評價(1)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2)積極: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 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3)局限: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背景(1)列強為了維護在華利益,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根原)(2)義和團運動(直原)2.目的: 鎮壓義和團運動,瓜分中國。3.過程4.結果:1901年9月,清政府與11國侵略者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5.特點①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條約》沒有割地,不開新商埠,巨額賠款人均一兩白銀,帶有懲罰性。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國人民,把清政府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②既維護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又加以嚴格控制此條約懲辦參加反帝斗爭和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但絲毫未涉及處置慈禧太后。相反,確立清政府繼續充當列強侵華的代理人。目的就是使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從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以華治華”。(四)在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列強在侵華過程中呈現出的特點和趨勢:(1)侵略國:從個別國家到列強爭相侵略(2)經濟侵略特點:從商品輸出為主到資本輸出為主(《馬關條約》)(3)政治侵略特點:從局部侵略到扶植代理人以華治華(軍事政治控制)(五)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歷程項目 程度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進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 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當堂訓練:1.(2018·全國Ⅲ卷高考·2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 D )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 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 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2.(2015·全國Ⅱ卷高考·29)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1891年該書刊印后風行國內,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毀。這主要是因為該書旨在( C )A.揭露歷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論C.倡導變法維新 D.顛覆孔孟學說3.(2021·全國乙卷高考·28)1898年,某書商慨嘆廢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后來發現“經學書猶有人買”,其損失并不如以前估計之大,而該書商對新學書籍的投資不久又面臨虧損。這可以反映出該時期(C)A.儒學地位顛覆 B.列強侵略加劇C.政局變化迅速 D.西學深入民心4.(2019·全國Ⅱ卷高考·28)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報道:光緒皇帝已經遇害,“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治的滑稽劇,一到適當的時候,便公開宣布他的死訊”。這則報道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D )A.君主立憲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強排外活動力度C.列強尋找干涉中國內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贊同變法活動5.(2021·山東高考·6)近代一位外國人這樣評價戊戌變法:“如果認為維新是要從頂端而不是從基礎上開始的話,在這一張變法的清單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并且條條都是可以付諸實施的;但是這種以上諭變法的整套結構就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他認為變法的缺陷在于(D)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變法措施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動員 D.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6.(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紓編譯的《伊索寓言》出版。書中有一則故事:獅王與群獸立約,羊由狼管轄,兔子由狗管轄,彼此友好,和平共處。兔子感嘆說,我期待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實現嗎?故事后的按語說:“今有盛強之國,以吞滅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獅之約眾耳!弱者國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見耶?!”林紓意在( A )A.提醒中國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險 B.頌揚人類社會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C.呼吁世界列強承擔保護弱國的責任 D.鼓動中國民眾推翻清政府殘暴統治7.(2021·山東高考·5)在近代中國,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師夷長技以自強”,從“維新”代替“洋務”再到革命取代改良,這一系列變化主要是由于(B)A.“西學東漸”的深入 B.民族危機的加深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思想解放的推動8.(2020·江蘇高考·8)光緒帝之死,歷來眾說紛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光緒生前診病的脈案非常詳細,從中可以斷定光緒因病死亡。又據《清宮檔案揭秘》記載,1980年通過化驗光緒的頸椎和頭發,發現無中毒現象。現在高科技手段則檢測出光緒體內有砷中毒現象。據此可以得出(B)A.原始檔案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事實 B.歷史研究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探尋真相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 D.綜合多種歷史記錄即可確認客觀事實9.(2014·山東高考·46)(10分)【歷史—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光緒帝《宣示諸臣實力講求西學》材料二:近者設立海軍、使館、招商局、同文館、制造局、水師堂洋操、船廠,而根本不凈,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變者,曰鐵路,曰礦務,曰學堂,曰商務,非不然也,然若是者,變事而已,非變法也。 ——據康有為《敬謝天恩并統籌全局折》等(1)在改革問題上,光緒帝和康有為的認識有何相同之處?(2分)(2)根據材料中兩人對改革的不同理解,說明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在當時不能實現的原因。(8分)【答案】(1)相同:向西方學習,實現富國強兵。(2)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進行制度變革,發展資本主義;光緒帝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以維護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8高一上(師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doc 18高一上(生)《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