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耀襄高中“三案合一 · 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高一歷史課例課題:《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主備人:艾佳敏 審核人:班級: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一、學習目標:1.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隋唐至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替及統治。(重難點)2.多角度認識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特征;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與民族融合。(重點)3.結合唐朝的民族政策,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少數民族在邊疆開發中的作用。(重點)二、學習過程:(一)隋朝的興亡1.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589年,隋煬帝 率軍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2.隋煬帝:①興建洛陽城:宏偉壯麗,聞名于世。②開通 :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與統一618年, 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 。隨后,唐軍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2.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 ”。(2)武周政權結束后不久,李隆基即位,是為 。他 ,這一時期,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唐朝進入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史稱“ ”。3.民族交融(1)貞觀初年,唐朝大敗東突厥,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 ”。(2)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唐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 和 ,統轄天山南北。(3)松贊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 嫁給他。她入藏時帶去大批手工藝品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等。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1.755年,身兼三個節度使的 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763年被唐平定。歷時8年,史稱“ ”。中央集權被削弱,邊疆頻頻告急,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 ,有些 獨立性很強,形成 的局面。 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3.唐朝后期, 和 加劇。875年, 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后被鎮壓。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4.五代十國(1)907年, 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后,黃河流域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5個短命王朝,稱為“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陽外,其余都定都開封。同時,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9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 ”。三、合作探究:探究1.“學思之窗”(教材第32頁)結合皮日休的詩,說說你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探究2.唐朝民族交融的原因及啟示探究3.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對唐朝統治有什么影響?探究4.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具有怎樣的特點和歷史趨勢?四、當堂訓練:1. 隋朝修建的大運河,有力地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唐代繼承發展了隋朝的建設成果,使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這反映了隋唐時期 ( )A.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世界 B.水路運輸成為主要交通形式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交通建設促進國家統一穩定2.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促使這一場景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A.黃巾起義 B.玄武門之變 C.黃巢起義 D.安史之亂3.唐朝的對外開發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唐朝“開放”的表現包括 ( )①鑒真東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來華 ④張騫出使西域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4..隋朝末年,有位商人欲通過大運河從余杭運送一批糧食到洛陽,依據下圖,這位商人先后要經過 ( )A.江南河→邗溝→靈渠 B.邗溝→江南河→通濟渠C.江南河→邗溝→永濟渠 D.江南河→邗溝→通濟渠5.與《昭君出塞》相比,《步輦圖》反映了唐朝對外關系的突出特點是 ( )A.通過互派使者的方式維持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B.采用冊封的方式迫使少數民族政權臣服于唐政府C.利用和親的方式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D.憑借先進的文明形成對周邊民族巨大的向心力6.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中國歷史發展歷程的重要主題。下列語句能反映唐代民族關系的是 ( )A.“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B.“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風光好”C.“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D.“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7.唐朝后期“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舊唐書》中的這則材料實質上反映了當時 ( )A.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B.君權與相權的矛盾C.文臣與武將的矛盾 D.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矛盾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憶昔》材料二 唐朝戶數在639年(唐太宗貞觀十三年)達300萬戶,705年有615萬戶,740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為841萬戶,754年有918萬戶。——凍國棟《中國人口史》(第二卷)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時期的社會現實?材料二的數據印證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詩所描述的情況?材料二中,639~751年間唐朝的戶數數據呈現出怎樣的趨勢?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現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五、課后反思耀襄高中“三案合一 · 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高一歷史詳案課題:《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主備人:艾佳敏 審核人:班級: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一、學習目標:1.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隋唐至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替及統治。(重難點)2.多角度認識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特征;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與民族融合。(重點)3.結合唐朝的民族政策,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少數民族在邊疆開發中的作用。(重點)二、學習過程:(一)隋朝的興亡1.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589年,隋煬帝楊廣率軍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2.隋煬帝:①興建洛陽城:宏偉壯麗,聞名于世。②開通 大運河 :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與統一618年, 李淵 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 唐高祖 。隨后,唐軍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2.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2)武周政權結束后不久,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他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這一時期,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唐朝進入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3.民族交融(1)貞觀初年,唐朝大敗東突厥,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2)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唐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3)松贊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她入藏時帶去大批手工藝品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等。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1.755年,身兼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763年被唐平定。歷時8年,史稱“安史之亂”。中央集權被削弱,邊疆頻頻告急,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有些藩鎮獨立性很強,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割據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3.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后被鎮壓。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4.五代十國(1)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后,黃河流域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5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陽外,其余都定都開封。同時,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9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三、合作探究:探究1.“學思之窗”(教材第32頁)結合皮日休的詩,說說你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隋煬帝早年率軍消滅陳朝,完成了中國統一。他開鑿大運河,也是在為國家消除分裂隱患,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但是他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窮兵黷武,超過了當時社會的承受極限,引發了大規模起義。從這方面講,隋煬帝又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探究2.唐朝民族交融的原因及啟示(1)原因:①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這是民族關系發展的物質基礎。②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為民族關系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③唐朝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正確、開明,策略也是靈活的,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間的關系。(2)啟示:唐朝實行的是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密切聯系、相互交流與共同發展的史實,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是各族人民長期開發、共同建設的結果。探究3.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對唐朝統治有什么影響?藩鎮擁有強悍的武裝,獨霸一方,很多藩鎮雖受朝廷控制,但內部兵變時有發生,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探究4.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具有怎樣的特點和歷史趨勢?(1)特點:①實質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②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③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上有一定的發展。(2)趨勢: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裂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趨勢。四、當堂訓練:1. 隋朝修建的大運河,有力地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唐代繼承發展了隋朝的建設成果,使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這反映了隋唐時期 ( D )A.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世界 B.水路運輸成為主要交通形式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交通建設促進國家統一穩定2.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促使這一場景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D )A.黃巾起義 B.玄武門之變 C.黃巢起義 D.安史之亂3.唐朝的對外開發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唐朝“開放”的表現包括 ( A )①鑒真東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來華 ④張騫出使西域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4..隋朝末年,有位商人欲通過大運河從余杭運送一批糧食到洛陽,依據下圖,這位商人先后要經過 ( D )A.江南河→邗溝→靈渠 B.邗溝→江南河→通濟渠C.江南河→邗溝→永濟渠 D.江南河→邗溝→通濟渠5.與《昭君出塞》相比,《步輦圖》反映了唐朝對外關系的突出特點是 ( D )A.通過互派使者的方式維持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B.采用冊封的方式迫使少數民族政權臣服于唐政府C.利用和親的方式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D.憑借先進的文明形成對周邊民族巨大的向心力6.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中國歷史發展歷程的重要主題。下列語句能反映唐代民族關系的是 ( C )A.“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B.“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風光好”C.“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D.“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7.唐朝后期“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舊唐書》中的這則材料實質上反映了當時 ( A )A.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B.君權與相權的矛盾C.文臣與武將的矛盾 D.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矛盾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憶昔》材料二 唐朝戶數在639年(唐太宗貞觀十三年)達300萬戶,705年有615萬戶,740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為841萬戶,754年有918萬戶。——凍國棟《中國人口史》(第二卷)(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時期的社會現實?材料二的數據印證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詩所描述的情況?(2)材料二中,639~751年間唐朝的戶數數據呈現出怎樣的趨勢?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現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1)社會現實:開元盛世時期。印證:“小邑猶藏萬家室”。(2)趨勢:連續增長(上升)。原因: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的“貞觀之治”奠定基礎;武則天統治時期使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唐玄宗統治前期出現“開元盛世”局面達到全盛。五、課后反思導語:經過三百多年的分裂、戰亂以及種族和信仰的沖擊融合,引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明,中國于589年再次南北統一,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隋唐時代。這個時代往往被視為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隋唐,走進那個繁榮盛世。過渡語:李唐興起后,唐朝前期出現盛世局面,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戰,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強敵環伺,唐朝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況。黃巢起義后,唐朝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時期。總結:國家統一、統治者恰當的對內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與開放的對外政策等,使得隋唐出現了多個治世局面,但是開元盛世后,唐朝由盛轉衰,最終走向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高一上 (師)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doc 6.高一上 (生)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