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三案合一 · 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高一歷史詳案課題:《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主備人: 審核人:班級: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時空坐標學習目標: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意義;2.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3.秦朝的制度創新及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秦朝敗亡的原因(重點)4.官僚體制取代貴族體制(難點)二、學習過程:(一)秦統一的條件(1)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2)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的阻礙。(3)商鞅變法為秦朝統一奠定了基礎。(4)秦王嬴政個人的雄才大略。(二)鞏固中央集權和統一的措施領域 主要措施背景 秦統一六國政治 1確立⑴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確立,②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2中央實行⑵三公九卿制(一度采用“朝議”)3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⑶郡縣制4頒布通行全國的⑷秦律(特點:秦法嚴苛)5文書、郵傳;選官、考核、監察等經濟 1統一車軌,修建由都城咸陽通達各地的⑸馳道和直道2統一貨幣(⑹秦半兩錢)3統一度量衡4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移民等文化 1“焚書坑儒”(思想控制) 2統一文字(書同文):⑺小篆(官方)—隸書(民間)影響 ⑴利于鞏固秦的統治和國家統一⑵利于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⑵秦朝確立的這套政治體制被以后王朝長期沿用,影響至為深遠(二者最大區別:地方官員任免權由地方轉歸到中央皇帝是手中,由貴族政治變為官僚政治)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暴政還是制度?背景 秦朝的⑼暴政 ⑴大興土木,興師動眾;⑵賦役沉重;⑶嚴刑峻法;⑷“焚書坑儒”過程 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號為“張楚”2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⑽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秦朝滅亡。結果影響 秦朝滅亡后,展開了長達 4 年的楚漢戰爭,最終劉邦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三、合作探究:探究1.結合教材P14《史記·李斯列傳》從人才角度分析,為什么秦能夠統一六國?嬴政唯才是舉,吸引諸侯人才到秦國為官,促進秦國發展,為其統一提供了條件探究2.三公九卿制的作用有哪些?確保地主階級的統治標志著中央集權制確立探究3.郡縣制與分封制最主要的區別?郡縣制的地方官員任免權由地方轉歸到中央皇帝是手中分封制的諸侯是以宗法制為基礎,以血緣為紐帶四、當堂訓練:1.有古代學者論述某字體的形成時說:“(官員)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即胥吏)佐書”。據此推斷,該字體是( B )A.小篆 B.隸書 C.行書 D.草書2.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D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3.秦始皇修長城、漢武帝設河西四郡,皆在防范( A )A.匈奴 B.鮮卑 C.契丹 D.女真4.走進歷史博物館,人們經常能看到說明書上畫著一個“馬”字,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寫法卻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方塊字還不知道會裂變成幾種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學者翻檢史書注意到,戰國時的外交活動非常頻繁,縱橫家們到處上書,謀求列國君主信用,卻沒有出現任何文字障礙的例子。研究戰國七雄的文字,發現90%以上是一樣的,秦統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罷其不與秦文合者”。這說明( C )A.治史之難,難在問題的發現與提出,難在觀點的梳理與解讀B.認識事物有一個摸索的過程,但材料無疑是歷史研究的出發點C.對人們視為定論的說法,不可盲從,應當搜集原始材料去檢驗D.處理問題與史料的關系時,須杜絕先樹觀點,再找材料的做法5.談到西漢的政權建設,史家常以“漢承秦制”作論。下列項中能體現該論斷的是( A )A.皇帝制與郡縣制 B.郡縣制與刺史制C.皇帝制與封國制 D.丞相制與刺史制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國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認為:“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莊子》云:“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br/>材料二 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聯系的加強,民族聯系的加強,“四海之內若一家”,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秦國變法比較徹底,政權鞏固,經濟發展,國富兵強,在實力對比上較之山東六國有著明顯的優勢,已經有了進行統一戰爭的可能性。——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三 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秦始皇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屯戍”。另外,還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留守的將士和移民……多娶越女為妻。他們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手工業技術。(1)材料一體現了戰國中后期思想界的哪些共識 結束戰亂,實現統一。(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的歷史條件。社會經濟發展,各地聯系加強,出現民族交融,大一統國家觀念形成,商鞅變法實現富國強兵。(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指出秦始皇征服南越地區后采取的穩固統治的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的歷史意義。措施:設郡縣直接管轄南越地區,實行“屯戍”政策,從中原移民,與越族通婚,傳播先進文化和技術。意義: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促進漢越民族的交融以及嶺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五、課后反思導語: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由于兼并戰爭,社會長期動蕩,百姓生活困苦,人民渴望統一,這個統一的重任將有秦國來完成,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歷史。過渡:“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當一個國家盛極一時是如果沒有符合的政治與領導人的話,這個國家最終也會走向衰亡。很顯然秦始皇并不是一個好的領導人,秦朝政治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是中國的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主義國家逐漸走向沒落。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三案合一 · 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高一歷史課例課題:《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主備人: 審核人:班級: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時空坐標學習目標: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意義;2.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3.秦朝的制度創新及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秦朝敗亡的原因(重點)4.官僚體制取代貴族體制(難點)二、學習過程:(一)秦統一的條件(1)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2)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的阻礙。(3) 為秦朝統一奠定了基礎。(4)秦王嬴政個人的雄才大略。(二)鞏固中央集權和統一的措施領域 主要措施背景 秦統一六國政治 1確立⑴ :①“皇帝”稱號的確立,②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2中央實行⑵ (一度采用“朝議”)3地方徹底廢除 ,在全國推行⑶4頒布通行全國的⑷ (特點:秦法嚴苛)5文書、郵傳;選官、考核、監察等經濟 1統一車軌,修建由都城咸陽通達各地的⑸ 和2統一 (⑹秦半兩錢)3統一4編制 ,遷徙六國貴族豪強;移民等文化 1“ ”(思想控制) 2統一 (書同文):⑺小篆(官方)—隸書(民間)影響 ⑴利于鞏固秦的統治和國家統一⑵利于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⑵秦朝確立的這套政治體制被以后王朝長期沿用,影響至為深遠(二者最大區別:地方官員任免權由地方轉歸到中央皇帝是手中,由貴族政治變為官僚政治)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暴政還是制度?背景 秦朝的⑼暴政 ⑴大興土木,興師動眾;⑵賦役沉重;⑶嚴刑峻法;⑷“焚書坑儒”過程 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號為“張楚”2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⑽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秦朝滅亡。結果影響 秦朝滅亡后,展開了長達 4 年的楚漢戰爭,最終劉邦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三、合作探究:探究1.結合教材P14《史記·李斯列傳》從人才角度分析,為什么秦能夠統一六國?探究2.三公九卿制的作用有哪些?探究3.郡縣制與分封制最主要的區別?四、當堂訓練:1.有古代學者論述某字體的形成時說:“(官員)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即胥吏)佐書”。據此推斷,該字體是( )A.小篆 B.隸書 C.行書 D.草書2.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3.秦始皇修長城、漢武帝設河西四郡,皆在防范( )A.匈奴 B.鮮卑 C.契丹 D.女真4.走進歷史博物館,人們經常能看到說明書上畫著一個“馬”字,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寫法卻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方塊字還不知道會裂變成幾種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學者翻檢史書注意到,戰國時的外交活動非常頻繁,縱橫家們到處上書,謀求列國君主信用,卻沒有出現任何文字障礙的例子。研究戰國七雄的文字,發現90%以上是一樣的,秦統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罷其不與秦文合者”。這說明( )A.治史之難,難在問題的發現與提出,難在觀點的梳理與解讀B.認識事物有一個摸索的過程,但材料無疑是歷史研究的出發點C.對人們視為定論的說法,不可盲從,應當搜集原始材料去檢驗D.處理問題與史料的關系時,須杜絕先樹觀點,再找材料的做法5.談到西漢的政權建設,史家常以“漢承秦制”作論。下列項中能體現該論斷的是( )A.皇帝制與郡縣制 B.郡縣制與刺史制C.皇帝制與封國制 D.丞相制與刺史制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國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認為:“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薄肚f子》云:“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材料二 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聯系的加強,民族聯系的加強,“四海之內若一家”,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秦國變法比較徹底,政權鞏固,經濟發展,國富兵強,在實力對比上較之山東六國有著明顯的優勢,已經有了進行統一戰爭的可能性。——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三 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秦始皇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屯戍”。另外,還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留守的將士和移民……多娶越女為妻。他們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手工業技術。材料一體現了戰國中后期思想界的哪些共識 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的歷史條件。(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指出秦始皇征服南越地區后采取的穩固統治的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的歷史意義。五、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高一上 (師)《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doc 3.高一上 (生)《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