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三案合一 · 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高一歷史課例課題:《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主備人: 審核人:班級: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學習目標:1、掌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表現(xiàn)及原因(重點)2、了解各國變法的內容措施及意義(以商鞅變法為例)(重點)3、理解百家爭鳴出現(xiàn)的原因及表現(xiàn)。(重點)二、學習過程:(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1)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主地位,出現(xiàn)“________”。(2)春秋后期到戰(zhàn)國時期①表現(xiàn):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②影響:周朝傳統(tǒng)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________吞并。2.華夏認同(1)表現(xiàn):春秋時期中原各國產生了________觀念;進入戰(zhàn)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2)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fā)展(1)農業(yè):春秋戰(zhàn)國時期,________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2)工商業(yè):戰(zhàn)國時,手工業(yè)分工更加細密,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xiàn)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業(yè)主聚集了大量錢財。2.變法運動(1)背景和目的:戰(zhàn)國時期兼并戰(zhàn)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________,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2)結果: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________的政治制度。(3)商鞅變法〈1〉主要內容: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fā);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________,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2〉影響①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________奠定了基礎。儒家和道家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是“________”,主張統(tǒng)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________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①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過去________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fā)展。①道家: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古代樸素的________。其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政治思想: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到________的時代。(四)百家爭鳴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或特點)儒家 孟子、荀子 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________”;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 莊子 崇尚陰陽家 鄒衍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________”理論,這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提倡節(jié)儉,主張“________”“非攻”“尚賢”法家 韓非 以 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3.認識(1)實質: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2)性質(特點):是中國歷史上 。(3)影響:為新興________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三、合作探究探究:史料一 商鞅指出,各國的當政者都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但結果大都越搞越糟。原因就是他們“不明世俗之變”,不懂得時代的變化,因而“為國者多無要”,抓不住主要矛盾,提不出正確的解決辦法。商鞅認為,當時社會時弊的要害就是“農者寡而游食者眾”“一人耕而百人食”。社會上存在著五大“奸民”,主要是那些享受世卿世祿的奴隸主貴族和大工商奴隸主。這些人“不作而食,不戰(zhàn)而榮,無爵而尊,無祿而富,無官而長”。而且還在上層建筑領域鼓吹奴隸制的“禮樂”“仁義”等等,從精神上毒害人民,破壞社會生產。這個主張確實抓到了問題的關鍵。——摘編自施鈞《談商鞅變法》史料二 孔子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復興,“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現(xiàn)孔子所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據《論語》《孟子》[解讀] (1)史料一介紹的是商鞅對其他諸侯國變法失敗的認識。(2)史料二介紹的是孔子與孟子的思想,二者的思想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大分歧。[探究] (1)根據史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商鞅變法是如何體現(xiàn)地主階級要求的。(2)根據史料二,指出孔子與孟子主張的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出現(xiàn)異同的原因。 四、 隨堂訓練1.據大汶口考古發(fā)掘報告記載:家豬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居民重要動產之一。中期墓葬中以豬為隨葬品的約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中以豬為隨葬品的約占四分之一。這種情況說明了( )A.大汶口的原始經濟逐漸由畜牧業(yè)向農業(yè)轉化B.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家豬不再是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主要動產C.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財富逐漸集中到少數人手中D.隨著社會進步,人們逐步改變了以大量財產殉葬的風俗2.“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這一舉措最重要的歷史作用在于 ( )A.擴大了黃帝部落的活動范圍B.發(fā)展了黃帝部落的勢力C.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D.提高了黃帝的威望3.有學者說:“分封出去的邦國……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實體,并實行貴族世襲統(tǒng)治,地方擁有實權。”這說明西周時期( )A.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B.同姓諸侯國享有政治特權C.最高統(tǒng)治者尚未高度集權D.中央與地方實行分權制衡4.春秋時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帶趕跑,晉文公會同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帶的叛亂,恢復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濮大戰(zhàn)后,晉文公大會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被認可。這說明 ( )A.傳統(tǒng)政治體制受到沖擊 B.晉文公成為第一個霸主C.宗法制度已經開始瓦解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5.商鞅變法規(guī)定:耕織多者,免其徭役;禁止游手好閑、棄農經商,凡因從事工商活動和怠惰而致貧者,全家大小沒為官奴。這些措施體現(xiàn)的指導思想是 ( )A.獎勵耕織 B.輕徭薄賦C.打擊工商 D.重農抑商6.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材料表明孔子認為對統(tǒng)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 )A.讓百姓豐衣足食 B.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C.以“仁”統(tǒng)領人們的思想 D.以誠信對待百姓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三案合一 · 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高一歷史詳案課題:《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主備人 審核人:班級: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學習目標:1、掌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表現(xiàn)及原因(重點)2、了解各國變法的內容措施及意義(以商鞅變法為例)(重點)3、理解百家爭鳴出現(xiàn)的原因及表現(xiàn)。(重點)二、學習過程:(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1)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主地位,出現(xiàn)“春秋五霸”。(2)春秋后期到戰(zhàn)國時期①表現(xiàn):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②影響:周朝傳統(tǒng)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_秦國_______吞并。2.華夏認同(1)表現(xiàn):春秋時期中原各國產生了__華夏認同______觀念;進入戰(zhàn)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2)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fā)展(1)農業(yè):春秋戰(zhàn)國時期,____鐵制___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2)工商業(yè):戰(zhàn)國時,手工業(yè)分工更加細密,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xiàn)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業(yè)主聚集了大量錢財。2.變法運動(1)背景和目的:戰(zhàn)國時期兼并戰(zhàn)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__富國強兵______,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2)結果: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_君主專制_______的政治制度。(3)商鞅變法〈1〉主要內容: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fā);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__,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2〉影響①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___變法運動_____奠定了基礎。儒家和道家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是“__仁______”,主張統(tǒng)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__禮樂_____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①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過去__貴族______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fā)展。①道家: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古代樸素的___唯物論___。其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政治思想: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到__小國寡民______的時代。(四)百家爭鳴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或特點)儒家 孟子、荀子 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____仁政_____”;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 莊子 崇尚 逍遙自由陰陽家 鄒衍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_相生相勝__”理論,這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提倡節(jié)儉,主張“___兼愛_____”“非攻”“尚賢”法家 韓非 以 法 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3.認識(1)實質: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2)性質(特點):是中國歷史上 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3)影響:為新興___地主階級_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三、合作探究探究:史料一 商鞅指出,各國的當政者都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但結果大都越搞越糟。原因就是他們“不明世俗之變”,不懂得時代的變化,因而“為國者多無要”,抓不住主要矛盾,提不出正確的解決辦法。商鞅認為,當時社會時弊的要害就是“農者寡而游食者眾”“一人耕而百人食”。社會上存在著五大“奸民”,主要是那些享受世卿世祿的奴隸主貴族和大工商奴隸主。這些人“不作而食,不戰(zhàn)而榮,無爵而尊,無祿而富,無官而長”。而且還在上層建筑領域鼓吹奴隸制的“禮樂”“仁義”等等,從精神上毒害人民,破壞社會生產。這個主張確實抓到了問題的關鍵。——摘編自施鈞《談商鞅變法》史料二 孔子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復興,“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現(xiàn)孔子所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據《論語》《孟子》[解讀] (1)史料一介紹的是商鞅對其他諸侯國變法失敗的認識。(2)史料二介紹的是孔子與孟子的思想,二者的思想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大分歧。[探究] (1)根據史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商鞅變法是如何體現(xiàn)地主階級要求的。(2)根據史料二,指出孔子與孟子主張的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出現(xiàn)異同的原因。 (1)體現(xiàn):①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貴族無軍功不再授爵,提升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地位,同時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的勢力。②“廢分封,行縣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邁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國”、鞏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③“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即廢除了奴隸制的經濟基礎,滿足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要求。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等,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家的統(tǒng)一。(2)同: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恢復禮樂制度。異:孔子主張復興周王朝;孟子主張由推行仁政的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戰(zhàn)亂不斷,民心思定;春秋時期,周王室仍有影響力,孔子對周天子抱有期望;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紛稱王,孟子對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四、 隨堂訓練1.據大汶口考古發(fā)掘報告記載:家豬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居民重要動產之一。中期墓葬中以豬為隨葬品的約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中以豬為隨葬品的約占四分之一。這種情況說明了( C)A.大汶口的原始經濟逐漸由畜牧業(yè)向農業(yè)轉化B.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家豬不再是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主要動產C.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財富逐漸集中到少數人手中D.隨著社會進步,人們逐步改變了以大量財產殉葬的風俗2.“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這一舉措最重要的歷史作用在于 ( C )A.擴大了黃帝部落的活動范圍 B.發(fā)展了黃帝部落的勢力C.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D.提高了黃帝的威望3.有學者說:“分封出去的邦國……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實體,并實行貴族世襲統(tǒng)治,地方擁有實權。”這說明西周時期( C )A.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B.同姓諸侯國享有政治特權C.最高統(tǒng)治者尚未高度集權 D.中央與地方實行分權制衡4.春秋時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帶趕跑,晉文公會同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帶的叛亂,恢復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濮大戰(zhàn)后,晉文公大會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被認可。這說明 ( A )A.傳統(tǒng)政治體制受到沖擊 B.晉文公成為第一個霸主C.宗法制度已經開始瓦解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5.商鞅變法規(guī)定:耕織多者,免其徭役;禁止游手好閑、棄農經商,凡因從事工商活動和怠惰而致貧者,全家大小沒為官奴。這些措施體現(xiàn)的指導思想是 ( D )A.獎勵耕織 B.輕徭薄賦C.打擊工商 D.重農抑商6.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材料表明孔子認為對統(tǒng)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 D )A.讓百姓豐衣足食 B.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C.以“仁”統(tǒng)領人們的思想 D.以誠信對待百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一上 (師)《諸侯紛爭和變法運動》.doc 高一上 (生)《諸侯紛爭和變法運動》.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