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本課是部編版必修下冊《中外歷史綱要》第七單元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本課通過三個子目(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形成的概況。【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的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認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分析1929年經濟危機對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響,認識英法綏靖政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召開的會議,分析其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影響,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的歷史意義,認同世界和平的來之不易。。1.重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過程、影響2.難點:雅爾塔體系的形成與評價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課堂導入】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大家思考一下,這兩幅圖片之間有何聯系?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推動德國法西斯勢力的興起。那么,法西斯勢力是如何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后國際秩序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戰前陰云(一)德、意、日等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力圖擺脫其束縛。請同學們根據材料以及本單元第14課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內容,思考為什么德、意、日三國會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如此反感,不斷試圖突破該體系?并且在此體系下國際關系又是隱藏著哪些憂患?憂患:宰割戰敗國——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分贓不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奴役弱小民族——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敵視社會主義——帝國主義與蘇聯的矛盾經濟大危機使各國經濟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了一張華爾街“黑色星期五”的圖片,其預示著作為經濟中心的美國正在經歷一場經濟風暴,這場風暴同樣席卷了世界上其他主要國家,面對這場大危機,各國政府又作出了哪些反應?反應: 德意日法西斯專政建立 美國羅斯福新政(三)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盛行自主探究:閱讀教材第100—101頁,概括法西斯主義的特征及在意、德、日形成的概況,并歸納原因。法西斯主義特征:極端民族主義(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終極目的)形成及盛行原因:⑴一戰帶來的社會動亂、巨大破壞。⑵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隱患⑶某些國家出現極端的民族主義和反共情緒⑷1929年經濟大危機加劇社會矛盾⑸德國、日本具有濃厚的專制殘余、軍國主義傳統(四)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請同學們根據課本P101-102頁進行概括,歸納出亞歐戰爭策源地形成的過程以及標志性事件。形成過程:(1)在亞洲,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2)在歐洲,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意、德結成軸心國。(五)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侵略氣焰同學們,面對法西斯國家步步緊逼的準備戰爭局面,英法等國采取了何種方式應對?是直接兵戎相見還是采取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方式呢?結合教材102頁史料閱讀,先了解什么是綏靖政策?綏靖政策:指英法等國面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種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的手段,換取與法西斯的妥協的政策。史料 因戰爭受到了巨大的削弱①……英法統治集團中的部分人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擴張政策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②,……還有30年代經濟危機使英法兩國政局動蕩③,……英法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蘇聯的本能仇恨,對弱小國家的固有蔑視④……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種似乎惟有共產國際、惟有蘇聯才是德國敵人的假象,英法集團相信了這一點⑤。——《國際關系史》根據史料這種政策出現的原因及影響會是什么?原因:一戰帶來的巨大破壞,使得英法不敢輕易發動戰爭30年代經濟危機削弱了英法等國的勢力英法寄希望于禍水東引,消滅蘇聯及共產主義。影響:助長了法西斯國家囂張的氣焰。總結:同學們,結合我們本單元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原因,那么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會是什么?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德、意、日等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力圖擺脫其束縛。經濟大危機使各國經濟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盛行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侵略氣焰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遍燃概況:法西斯國家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了從局部戰爭逐漸發展到全球戰爭的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分為五大戰場:中國戰場、西歐戰場、蘇聯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其中,蘇聯戰場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中國戰場為東方主戰場。自主學習梳理:閱讀教材第102-103頁,整理歸納二戰的經過1、序幕:1931年,九一八事變2、在亞洲爆發的標志: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3、全面爆發: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4、擴大: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5、全球階段: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6、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7、轉折:蘇德戰場及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亞太戰場:1942夏中途島海戰;北非戰場:1942秋阿拉曼戰役8、勝利: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德國投降;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圖片情境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一)新秩序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戰后雅爾塔體系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內容?如何評價?自主學習1、雅爾塔體系(1)含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2)內容①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a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b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c日本領土限制在四個島嶼及若干小島,歸還侵占中國的領土d承認朝鮮最終獨立。②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③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④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⑤成立聯合國。等等(3)評價①積極:雅爾塔體系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雅爾塔體系承認了被壓迫民族的權利,給予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自決權和國家獨立以支持,促進了戰后民族解放事業的發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②消極:它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雅爾塔體系導致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出現,在世界兩極格局下,世界趨向于分裂,局部戰爭不斷,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2、聯合國自主梳理:閱讀教材第104頁第二段,整理歸納聯合國的概況(1)時間:1945年10月24日(2)性質: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3)地位:體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4)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 經濟社會發展。(5)原則:“大國一致”原則(6)意義: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思考:根據材料結合所學,試對雅爾塔體系和凡-華體系進行比較。史料 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比,雅爾塔體系同樣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劃分勢力范圍的烙印①。雅爾塔會議充滿了美蘇相互妥協、共同主宰世界的氣氛,幾乎每項協定都包含美蘇爭奪勢力范圍的因素②。例如討論波蘭的重建問題、對于蒙古獨立和中國東北問題的處置都是背著當事國進行的,就此而論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有共同之處。——陳從陽《“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比較研究》同:都體現了大國強權政治,大國瓜分世界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特點。異:(1)背景不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協約國集團分贓的產物,對戰敗國進行了駭人聽聞的掠奪和奴役。二戰是世界民主力量的勝利,民主的原則在雅爾塔體系中反映出來。在處理戰敗國方面,規定了非軍事化、非納粹化原則,強調用民主方式解決其政治經濟問題。(2)聯合國與國聯截然不同。聯合國的普遍性和廣泛性都超過了國聯,聯合國還規定了民族自決和民族獨立原則,被聯合國托管的地區后來陸續獲得了獨立。(3)它承認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二)新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以歐洲中心的世界格局——以美蘇為中心的兩極格局四、反思——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含義:“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請同學根據材料思考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材料一 2015年,習近平訪美時在歡迎晚宴上表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 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他在專訪中反駁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于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材料二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第七十屆聯大講話大道行思:從“修昔底德陷阱”到“人類命運共同體”【課堂小結】一、二戰爆發的原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具體原因:1.德、意、日等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力圖擺脫其束縛。2.經濟大危機使各國經濟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3.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盛行。4.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5.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侵略氣焰。二、二戰的經過:局部戰爭——全球戰爭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新體系:雅爾塔體系2、新格局:兩極格局【課堂練習】1.當今世界,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對世界和平構成了威脅。那么,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是(B)A. 經濟危機的連續打擊 B. 法西斯勢力的侵略擴張C. 國際恐怖活動的頻繁發生D. 民族復仇主義的打擊報復2.中國常用“飲鴆止渴”來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將來之禍患。世界史上英法把“飲鴆止渴”的綏靖政策推向頂點的會議是(C)A.巴黎和會B.華盛頓會議C.慕尼黑會議D.雅爾塔會議3.論從史出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D)A.德國進攻波蘭一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B.雅爾塔會議——促成了聯合國的建立C.《聯合國家宣言》發表一一正義力量的聯合D.德國無條件投降——二戰宣告結束4. 1942年元旦,26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在宣言簽字前,確定了美、英、蘇、中在前,其他國家按字母順序排列的原則。這一原則意味著(A)A.承認四大國在反法西斯聯盟中的特殊作用。B.這個聯盟實際上被四大國所控制C.四大國在所有問題上均達成了共識D.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