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3 《政治與法治》目錄TOC \o "1-3" \h \u 第一單元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第一課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1第一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 1第二框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2第二課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 4第一框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4第二框 始終走在時代前列……………………………………6第三課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8第一框 堅持黨的領導…………………………………………8第二框 鞏固黨的執政地位……………………………………9第二單元 人民當家作主…………………………………………………………11第四課 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11第一框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 11第二框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13第五課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14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14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15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17第一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7第二框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第三框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22第三單元 全面依法治國……………………………………………………… 24第七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24第一框 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25第二框 全民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章程………………………27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27第一框 法治國家………………………………………………27第二框 法治政府 ……………………………………………28第三框 法治社會………………………………………………29第九課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31第一框 科學立法……………………………………………32第三框 公正司法……………………………………………32第四框 全民守法……………………………………………33第一單元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第一課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一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一.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1.基本國情:帝國主義的入侵打斷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2.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他們互相交織。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3.兩大歷史任務: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二.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中國人民的抗爭三種建國方案:各種政治力量 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 結果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 極力維護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的統治,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 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其代表的統治被推翻。民族資產階級 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沒有得到人民群眾認可,此方案在中國無法實現。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 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 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最終贏得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從此,中國人民在斗爭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結論:有比較才有鑒別。在近代中國三種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種方案中,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隨著官辦的和外國人開辦的創建,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近代產業工人。中國工人階級人數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組織成為階級力量。他們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之下,富有斗爭精神,具有革命性。同時,他們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先進性。中國工人成為一支日趨重要的社會力量。③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階者所進行的斗爭,存在兩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沒有認清革命的目的和對象,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去打擊真正的敵人;二是沒有廣泛地發動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未能形成有組織的、持久的群眾運動。2.中國共產黨的優勢(1)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2)對“為什么革命,怎樣革命”的根本問題給出了正確的答案。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3.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貢獻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與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主義的偉大飛躍。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第二框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一.建立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1.新中國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2.我國革命和建設歷程:時間 任務1949-1952年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致力于恢復被長期戰爭破壞了的國民經濟。1953年12月 黨中央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工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召開,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頒布。到1956年底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確立,從而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3.成就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實踐中,中國基本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教育、科學、文化、國防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際地位逐步提高。共產黨領帶人民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取得的物質成就和歷史經驗,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實行改革開放,走向民富國強1.時間: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2.改革開放的目的:(1)必修一;<1>三個飛躍:①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③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2>四個改變:①中國的面貌②中華民族的面貌③中國人民的面貌④中國共產黨的面貌<3>五個“是”①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②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③是決定實現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④⑤也是決定實現兩個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2)必修二: <1>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2>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的偉大歷史貢獻。三.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1.地位: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經過長期努力,推動中共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方位上。2.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3.內涵(五個是):①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②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③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⑤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4.意義(3個意味著):①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②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③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5.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不平凡歷程,充滿著苦難與輝煌、曲折與勝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領導人民踏上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結論:實踐充分證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第二課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第一框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衡量一個政黨的先進性,就是看它在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等方面所具有的優于其他政黨的特質,看它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不同階段所起的引領作用。1.為什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1)從產生上來看: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2)試金石: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3)從人民的角度看: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2.怎么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1)堅持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2)堅持黨的根本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3)堅持黨的根本使命: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使命。(4)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5)黨的性質和宗旨對黨提出的要求: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時候,黨都應該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與人民同甘共苦,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更不允許任何黨員凌駕于群眾之上。(6)堅持黨的執政理念: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二.黨的執政理念1.內涵:①立黨為公,就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都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②執政為民,就是黨的全部工作必須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2.為什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要求。3.怎么樣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牢記執政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堅持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②就是要堅持人民立場和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切實做到緊緊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③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須堅持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內容: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加持改革開發,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第二框 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一.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等方面。同時,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走在時代前列,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就在于它以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理論作為行動指南。(2)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跟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造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3)鄧小平理論黨的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5)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關系: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坐以待斃、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二.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永葆生機活力的法寶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就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實踐證明,這是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永葆生機活力的法寶。三.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1)內涵: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指共產黨員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通過自己的骨干、帶頭和橋梁作用,影響各帶動身邊群眾共同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2)黨員為什么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性質所決定的,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的直接而具體的體現。黨員好比黨的肌體的細胞,每個細胞都健康,黨的整個組織就堅不可摧。因此,發揮共產黨的先鋒模范作用,是黨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記錄,是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源泉,是黨不斷取得勝利的堅強保證。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3)共產黨的先鋒模范作用在不同時代的不同體現: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共產黨員前仆后繼、頑強戰斗、英勇犧牲。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廣大黨員不圖名利、辛勤勞動、艱苦奮斗、開拓進取,樹立了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4)做法(八個模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共產黨員在新征程上更加珍惜工人階級先鋒隊戰士的光榮稱號,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①做學習的模范,②做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模范,③做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模范,④做服從組織、嚴守紀律的模范、⑤做維護黨的團結一致和統一的模范,⑥做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模范,⑦做密切聯系群眾的模范,⑧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模范。第三課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第一框 堅持黨的領導一.黨的領導的地位和意義中國共產黨是我國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具有重要意義。二.堅持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主要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1)組織領導1.內涵:黨的政治領導,就是黨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則方面的領導。主要體現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原則的領導。2.做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黨的政治領導,就是要確保黨和國家的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最重要的是,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2)思想領導1.內涵:黨的思想領導,就是黨在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上的領導。主要體現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2.做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黨的思想領導,就是要統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者,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3)組織領導1.內涵:黨的組織領導,就是黨在組織體系和組織工作方面的領導。主要體現為黨的各級組織、黨的干部、廣大黨員組織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黨的任務和主張而奮斗。2.做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黨的組織領導,就是要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貫徹執行,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黨管干部原則,以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著力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組織保證。結論:總之,堅持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就要不斷加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從而確保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三.要在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1.含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就是要確保黨始終處于領導核心地位,是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不斷完善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2.表現:在我國政治生活中,黨是居于領導地位的,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支持人大、政府、政協、監察委員會、法院、檢察院依法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發揮作用。同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還具體體現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體現在黨和國家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3.原因: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真實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正確認識和應對復雜的國際局勢。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只有堅持的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為改革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可靠保障。第二框 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一.堅持全面從嚴治黨1.為什么①在新的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的擺在全黨面前。全面從嚴治黨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②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這是黨的建設的一貫方針和要求,關系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關系人心向背,關系國家和民族的興衰,關系黨的生死存亡。2.怎么樣①總要求:打鐵必須自身硬。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民從嚴治黨,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生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到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追執政黨。②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二.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1.科學執政含義:科學執政,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全面增強執政本領,提高長期執政能力,并按照客觀規律執好政、掌好權。2.民主執政①含義:民主執政,就是堅持為了人民執政、依靠人民執政。民主執政強調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②要求:這就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證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堅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鞏固和擴大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3.依法執政①含義: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是黨依法執政的重要體現。②做法:具體地說,依法執政,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化、規范化,以法治的觀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國理政。4.三者關系: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有機統一的,其中科學執政是基本前提、民主執政是本質所在,依法執政是基本途徑。5.目的: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目的在于不斷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和執政地位,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實現黨的執政使命,引領承載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6.結論:總之,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保持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必須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第二單元 人民當家作主第四課 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一框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一.我國的國體1.國體的含義國家性質亦稱國體,指的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國體概念回答的是國家政權究竟掌握在哪個階級手里、什么人行使國家權力的問題。2.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3.意義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在社會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義。它明確規定了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莊嚴宣誓了我國國家政權的人民性質。4.本質—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5.正確理解我國的國情我國的國家政權堅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是領導階級,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廣大農民與工人階級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天然的聯系,是工人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工農聯盟不僅是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國的國家政權堅持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二.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1.民主的含義民主作為國家制度,是指在統治階級范圍內,按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2.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特點 表現最廣泛的民主(廣泛性) ①不僅表現在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力②而且表現在民主主體的廣泛性上最真實的民主(真實性) ①從政治保證上看,我國是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有一個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在國家生活中實現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證。②從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我國已建立了一系列其實體現和有效維護人民民主的制度,制定了從多方面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的法律。這些制度和法律的建立與完善,在實踐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實。③從實現方式上看,我國不僅在國家權力機關和人民政府的組織等方面實行民主選舉,還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民主協商。最管用的民主(管用性) 我國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這套制度體系體現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權益,激發了人民的創造活力,能夠有效杜絕西方國家常見的選舉時滿天許諾、選舉后無人過問的開“空頭支票”問題,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避免相互掣肘而導致內耗嚴重、效率低下的弊端。3.要求: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屬性,要求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豐富社會主義民主形式,將人民的民主權力推行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逐步實現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和社會生活的民主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的各項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群眾依法享有各種政治權利和基本自由,通過各種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在政治上實現當家做主。經濟管理的民主化 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在各項經濟權利與政治權利相統一的法律制度基礎上,實現人民群眾對經濟事務的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充分調動和發揮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社會生活的民主化 國家將更多的管理權交給社會和人民,努力提供制度保證和物質條件,使人民群眾切實享有管理社會事務的各項權利,逐步實現基層社會生活、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的民主自治。*拓展: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自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其在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等各個方面的統籌推進和制度化發展,保證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廣泛持久深入參與的民主權力。*結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展現的旺盛活力,就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人民民主的生動寫照。第二框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一.堅持民主與專政的統一1.內涵人民民主專政包含對廣大人民的民主和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兩個方面。2.民主的原因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只有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最終和保障人權,才能調動億萬人民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保持蓬勃的生機。3.專政的原因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被消滅,階級矛盾已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因此,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擔負著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維護國內正常社會秩序,抵御國外敵對勢力侵略和顛覆活動的歷史任務。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可靠保障1.我國的國家職能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保障。2.國家的職能表現在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職能 維護國家穩定 依法打擊危害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破壞活動,打擊危害國家安全和統一的各種顛覆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打擊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各種犯罪活動,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促進社會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組織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對外職能 防御外來侵略,保衛國家安全 堅定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堅定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堅定維護國家的各項安全和發展利益,堅定維護國家的尊嚴,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利的國際環境。第五課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一、人民代表大會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我國,人民通過民主選舉選出自己的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決定全國和各級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據人民的利益行使權力。(一)建立人民代表大會的原因1.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在人類政治文明史上,一些小型城邦曾實行過直接民族,即由全體公民直接管理成決定國家的公共事務。但在廣土眾民的大國,直接民主不易實行,通常要采取代議的方式,由人民選出特定的公職人員來管理或決定國家的公共事務,這被稱作“間接民主”。(二)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1.立法權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其本法律2.決定權審查和批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審查和批準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批準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3.任免權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選舉國家監察受員會主任;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有權對上述國家機關領導人予以罷免。4.監督權監督憲法的實施;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運行。(三)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我國國家機關組織體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國家最高的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作為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各少數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常設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①地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部分。②產生:它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③權責: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行使憲法規定的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其他職權。專門委員會:為了更好地開展經常性工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各專門委員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研究、審議和擬定有關議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組織關于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并且根據其報告,作出相應的決議。(五)人大代表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1.職權: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各級人大代表享有廣泛的職權。(1)審議權:審議各項議案。(2)表決權:表決各項決定。(3)提案權:是指人大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議案。(4)質詢權:質詢權是指人大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政府等機關的工作提出質問并要求答復。2.責任/義務(1)內容:①在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各級人大代表應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采取多種方式經常聽取意見和要求,回答詢問,幫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進工作。②應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努力為人民服務,并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2)人大代表履行責任的原因: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們來自人民,肩負人民的重托。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定期選出自己的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并由人民代表大會組織其他國家機關,以實現人民民主專政歷史任務的政權組織形式。(一)為什么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決定因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是與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2.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體,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1)一方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突出強調權為民所賦,最充分地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2)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政治制度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國家的其他制度,包括行政制度、監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立法創制出來的,都要受其統領和制約。3.優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突出的制度優勢(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力地保證了全國各族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廣泛的民主權利,促進了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動員了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的姿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廣泛調動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一心,艱苦奮斗,朝著國家的發展目標前進。(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行使國家權力,集體行使職權,集體決定問題;在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的前提下,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既能保證國家權力始終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個國家機關分工合作,協調一致地履行職責。(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職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城自治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三)基本功能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一項基本功能,就是把體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并使之成為全體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規范。(四)組織和活動原則:民主集中制結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與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完善。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我們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一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形成與發展歷程(怎么來?)這一制度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孕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過程中確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得到發展。2、憲法保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二、我國政黨制度的內容(是什么?)1.方針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奉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2.首要前提與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前提與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得到各民主黨派的一致擁護。在政黨之間的關系上,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3.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它們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注意: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既親密合作又互相監督,而不是互相反對。中國共產覺依法執政,各民主黨派依法參政,而不是輪流執政。◆關于民主黨派性質: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各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一道前進,現已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包括:目前,我國的民主黨派有八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權力:各民主黨派具有法律賦予的參政權,包括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等等。4.根本活動準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內容,是在社會主義法治的框架下設定和運行的。各政黨包括執政黨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淮則。5.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1)性質和地位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2)組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組成。(3)主題: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4)職能: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①政治協商:對國家大政方針和地方的重要舉措以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進行協商。②民主監督: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重大改革舉措、重要決策部署的貫徹執行情況,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解決落實情況,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等,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協商式監督。③參政議政: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進行協商討論。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5)對人民政協的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要聚焦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把協商民主貫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全過程,豐富協商議政內容和形式,著力增進共識、促進團結。加強人民政協民主監督職能,重點監督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重要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三、為什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什么?)1.地位(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一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新型政黨制度①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②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民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③它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利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2.優越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創立了一種新型的政黨關系與政黨制度形式,在當今世界獨具特色。這一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相適應,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利于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顯著的優越性。第二框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為什么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國情的具體要求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56個民族。中華民族是我國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運共同體。(1)民族格局的特點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是我國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點。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個統一的命運共同體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2)各族人民的貢獻我國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我們偉大祖國的疆域,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3)憲法保障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是處理民族關系方針的要求我國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1)民族平等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我國各族人民都對祖國的文明作出了貢獻,都是國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依法平等地履行義務。(2)民族團結在民族平等基礎上,我國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友好往來、互相合作、共同奮斗、誰也離不開誰的大團結局面。民族的大團結和凝聚力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3)各民族共同繁榮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3.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嘗試與探索的結果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進行了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高舉民族平等的旗幟,致力于鏟除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贏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賴。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族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實現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為建設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定了堅實基礎。4.歷史傳統和現實特點根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民族分布特點,以及各民族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5.地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6.意義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什么?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的制度。具體內容1.自治地方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注意:民族鄉不屬于自治地方;自治地方≠特別行政區。我國行政區域的類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地方比一般行政地方擁有更多處理本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事務的自治權。2.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注意:司法機關不屬于自治機關。3.自治權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依法行使自治權。①依法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②依法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③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④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保護和整理民族的文化,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4.前提和基礎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是國家的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1)地方性的自治權不同于國家主權。法律意義上的主權,指的是一個國家在所轄領土范圍內獨立處置內政、外交事務而不受他國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權力。對外的獨立性和對內的最高性是國家主權的兩個基本特征。在國際交往中,我國的主權由中央政府統一行使。(2)中國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一部憲法、一個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都必須接受中央政府統轄。三、如何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如何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一方面,要充分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切實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積極推動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另一方面,必須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堅決反對和有力回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必須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四、宗教政策與法律1.堅持我國宗教政策的原因我國有多種宗教,妥善處理宗教問題,對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2.內容/要求我國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1)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動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首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任何宗教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都不能干預國家行政和司法。我國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我國的宗教事務管理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注意:邪教不是宗教。當今世界,邪教興風作浪,已成為一大公害。邪教的本質是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3)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我國憲法規定:“宗教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于預我國的宗教事務。我國政府支持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嚴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滲透和發展,堅決打擊宗教極端思想的傳播,嚴密防范宗教極端行為的發生。(4)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①意義: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適應的重要任務。②要求: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宗教,用中華優秀文化浸潤宗教,不斷推動我國宗教的中國化。積極引導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土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租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要求他們從事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與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祖國統一多作貢獻。第三框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基層群眾自治概念1.概念: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指的是人民群眾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2.基層民主的特點與國家和政府層面的政治民主相比,基層民主具有發生領域的基層性、民主參與的直接性、管理活動的自治性等特點。有人形象地稱之為“草根民主”。二.自治組織1.村民委員會(1)性質: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是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2)職能其主要職能是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3)自治內容①村民委員會成員由村民選舉產生,向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②在農村基層治理實踐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是村民規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為,運用民主的辦法來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務,實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難題自己解的有效途徑。2.居民委員會⑴性質:按照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居民委員會是城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⑵任務:其任務是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⑶自治內容①居民委員會成員由居民選舉產生,向居民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②居委會成員居民選,社區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務居民管。⑷意義:大大調動了廣大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居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素質和能力。三.為什么要發展基層民主1.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2.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廣泛而深刻的實踐,應該將其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加以推進。四.基層民主實踐的做法:在我國農村和城市,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基層民主實踐。1.民主選舉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農村的村民委員會和城市的居民委員會,按法律規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或居民選舉產生。在農村,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的產生采取村民直接選舉的辦法,實行無記名投票、公開計票,選舉結果當場公布。在城市,社區居委會正從過去的居民代表選舉,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選舉發展,選舉程序更加規范,給城市基層治理帶來顯著變化。2.民主協商城鄉基層的公共事務千頭萬緒,應該也必須由眾人商量著辦。只有本著有序參與的原則,讓居民或村民合理表達意見和建議,求同存異,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好方案,促成基層社會的和諧。我國城鄉的基層民主協商,在街道或鄉鎮、社區或行政村以及企事業單位等不同的層次展開,也貫穿基層治理的全過程。3.民主決策城鄉基層的公共決策與每家每戶的利益直接相關。按民主決策要求,在農村,凡關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項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方式集體作出決定。在城市,社區公共事務的民主決策通過召開居民會議進行。4.民主管理在法律上,基層公共事務的管理屬于本村的全體村民或本區的全體居民;在現實運作中,一般要通過一定的程序,授權給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來進行。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議事規則,推動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層民主管理工作的關鍵。5.民主監督負責城鄉基層公共事務管理的居委會和村委會,事實上都掌握一定的權力。要防止以權謀私,盡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誤,必須實行民主監督。凡是與基層群眾利益密切相關和需要讓基層群眾知曉的事項都應公開,讓每個居民或村民了解,還應對基層自治組織的實際管理工作進行評議。(1)形式:設立“公開檔案”“村務公開欄”是城鄉各地普遍采用公開形式,此外還有其他多種多樣的形式。(2)主體:城市社區對居委會進行民主評議和監督的主體,可以是居民代表、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也可以是由居委會代表、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代表和居民代表聯合組成的民主評議小組。在農村,通過民主評議對村委會實行民主監督的職能,主要由村民會議承擔。結論: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三項基本政治制度。這些制度與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相適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2.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實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實現了形式民主與實質民主相統一、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第三單元 全面依法治國第 七 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第 一 框 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一、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1、法律的內涵(法與社會規范)-----什么是法律?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2、法律的產生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3、階級社會中法律的本質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它既維護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會生活。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中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4、法的發展規律(決定因素)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條件決定的。生產方式即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5、法律具有強制性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在任何國家,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都將由專門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責任人將受到法律的制裁。6、基本形式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制定和認可是國家創制法律規范的兩種基本形式。7、法的類型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四種歷史類型的法,即 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我國當代的法是社會主義法。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8、法律的職能(作用)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它既維護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會生活。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法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用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規范人們的行為。法在國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職能,又具有社會職能。法的政治職能是指法維護一定階級統治的作用。法的社會職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法所具有的這兩種職能體現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中。二、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及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1、歷程古代---特權階層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近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漸成為現實,法治代替了人治,成為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方式。我國---①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開始制定成文法。西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政治生活的主導思想,強調禮法結合。唐朝時期,我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②1840年鴉片戰爭后,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中國,但最終歸于失敗。③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2、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① 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權利,也平等地履行義務。② 在黨的領導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各方面建設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③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簡政放權,建設法治政府;審判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④ 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中國人民享有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充分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權利。結論:中國人民正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二框 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一.為什么要堅持依法治國1.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以理性方式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途徑,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2.一國的發質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3.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二.怎樣堅持依法治國1.三統一: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三者關系—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與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2.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3.具體要求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制監督體系、有力的法制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制國家、法制政府、法制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4.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①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制最根本的保證。②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統一起來。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必須切實尊重憲法法律權威,模范遵守憲法法律,堅持依憲執政和依法執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①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必須堅持法制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和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①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②必須堅持一手抓政治,一手抓德志,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制和得志相得益彰。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②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第一框 法治國家一、何為法治國家1、概念法治國家,就是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2、意味著1.在現代社會,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2.法治國家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3、內涵or特征①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反映了民眾的意愿,符合民眾的利益,體現了社會共同理想和信念,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憲法法律應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②堅持良法之治法治國家強調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一方面,良法應內容合理,在制定過程中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符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應體系完備、規范系統、類別齊全、協調統一,能夠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國家。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包括人身財產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在法治國家,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應得到法律的確認,并通過執法和司法加以保障。④.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國家的各項權力,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督權等,都必須在法律之下運行。為了規范權力的運行,就需要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二、如何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法治國家,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需要法律的嚴格實施。1.推進憲法實施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完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檢查工作,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2.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在憲法之下,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形成一個部門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協調、體制科學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國家治理有法可依。3.完善法律實施機制已經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實施政府部門依法履行法律職責,為社會提供優良的公共服務;社會公眾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定分止爭,懲罰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三、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建設法治國家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建設法治國家,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第二框 法治政府一.法治政府的內涵法治政府就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政府。1.職能科學的政府①要求: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該管的不管。政府部門之間、上下級政府之間關系的配置也必須科學合理。②職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須承擔的基本職能。2.權責法定的政府①原因:如果政府權力沒有嚴格的法律界定,就會出現權力行使的錯位、缺位和越位等現象。②做法:需要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3.執法嚴明的政府①要求:執法嚴明重在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求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從事執法活動。②意義:只有執法嚴明,才能保證政府有效履行職能、服務社會公眾。確保憲法和法律的實施。4.公開公正的政府①要求: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公正執法要求將公平正義作為政務誠信的基本準則,將其貫徹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各個領域。②意義:通過公開、公正執法,能夠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5.廉潔高效的政府要求:政府必須清廉,不得利用公權力謀求私人或團體利益;政府必須高效運行,通過優化流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6.守法誠信的政府要求:政府要帶頭遵守法律,嚴格依法辦事,做到誠實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無信,要建立健全守信踐諾機制,準確記錄并客觀評價各級人民政府和公務員對職權范圍內行政事項以及行政服務質量承諾期限承諾保障承諾的履行情況二.怎樣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讓政府用法治思維履行職責,確保行政權在法治框架內運行,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3.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4.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5.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6.全面提高行政工作人員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三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1.建設法治政府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建設法治政府,能夠監督政府更好地行使權利,積極履行職責,提高行政服務水平,實現善政。2.通過建設法治政府,能夠更好地促進政府和公民社會組織的溝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關系。第三框 法治社會一、何為法治社會?1、概念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2、內涵.全社會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會中,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應遵守的基本規范。.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循,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無論是在私人生活領城,還是在公共生活領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地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二、怎么樣建設法治社會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1.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制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村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推護權益。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三、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建設法治社會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四、三者關系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設的主體,法治社會是法治建設的基礎。結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第九課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第一框 科學立法一、科學立法內涵1.內涵: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科學立法。科學立法就是要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提高法律的質量。2.堅持科學立法的標準1.科學立法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障人民各項權利。具體要求:立法要符合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歷史傳統,要與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偉大進程相適應,制定出適合中國的良法。2.科學立法符合國情和實際。具體要求: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體制機制,使每項立法都能科學合理地規范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規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使法律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3.立法必須遭循法律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立法工作的規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術,努力實現立法過程的科學化。具體要求:要明確劃分不同法律關系的調整對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國家發展目標的法律體系。3.我國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②.全國人大常委會 :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③.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④.國務院相關部門:制定部門規章⑤.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⑥.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規章⑦.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二、推進科學立法1.科學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軌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規范性文件。在我國,憲法和立法法是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所有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都應當按照法定職權、依據法定程序開展立法工作。2.科學立法要充分發揚民主,必須堅持民主立法,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要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在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征求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3.科學立法要合理設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應在立法中客觀地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確認和保護,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相對立。立法還要科學合理地配置權力與責任,根據國家治理需求,授予國家機關必要的權力,并對其加以制約,明確權力行使不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第二框 嚴格執法一.嚴格執法的內涵1.內涵:就是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嚴格執法辦事。在法律實施體系中,行政機關是執法的最重要主體。行政機關要帶頭嚴格執法,依法全面履行職能。2.原因(意義):①嚴格執法,有助于捍衛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嚴格執法,法律就成了“紙老虎”和“稻草人”,政府必須帶頭嚴格執法。只有這樣政府才能帶動全社會尊崇和敬畏法律。②嚴格執法,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政府只有堅持嚴格執法,懲處違法違規行為,維護群眾正當權益,才能彰顯公平,伸張正義。③嚴格執法,有助于推進建設法治政府。克旗政府能否切實做到嚴格執法,體現國家法治文明程度,關系法治中國建設成效。只有不斷推進各級政府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才能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任務和目標。二.推進嚴格執法1.全面履行政府職能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責任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勇于負責,敢于擔當,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2.堅持規范執法嚴格的執法程序是規范執法的重要前提,也是執法公開公正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明確具體操作流程,重點規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執法行為。3.堅持公正執法行政執法要堅持公正同等情況平等對待、不同情況差別對待,要恰當的使用自由裁量權,不得違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則。要有效杜絕執法不公、隨意執法,不斷提升執法機關的公信力。4.堅持文明執法執法部門要改進執法方式,做到語言、行為規范,融法、禮、情于一體,堅持以法為據、以禮服人、以情感人,爭取當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實現執法效果最大化。第三框 公正司法一.公正司法的內涵1.內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正義。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具體就法院的審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做到平等和正當,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和正義。2.要求:①司法的程序要公正。程序的公正意味著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司法過程嚴格依據訴訟進行。通過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實現結果公正有效維護公民的程序權利,從而使得審判結果可以更好的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②司法的結果要公正。結果的公正意味著法律適用準確、案件事實清楚、裁判結果合法合理。只有結果公正才能有效解決案件糾紛,懲罰。違法者,救濟受害者。二.推進公正司法1.推進公正司法,必須確保審判權和檢察權依法獨立行使。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2.推進公正司法,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做到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公正、辦案程序公正。3.推進公正司法,必須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杜絕暗箱操作。4.推進公正司法,必須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等的制度保障知道。。健全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的法律原則的法律制度。第四框 全民守法一、全民守法的內涵1內涵:指所有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狀態。2.要求:(1)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推動全民守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作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力。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回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3)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義務。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公民也負有相應的義務。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才能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4)全民守法意味著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到侵害時,應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維權,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爭議、化解矛盾,不應訴諸暴力或其他違法手段二、推進全民守法(1)推進全民守法,要著力增強全民法制觀念,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2)推進全民守法,要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3)推進全民守法,要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