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初中歷史 八年級下冊 第20課《活動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教學設計【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教材分析】《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是全冊的最后一課,是一堂活動課,八年級下冊主要內容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中國現代史,本課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體會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感受改革開放帶給我們每個人的好處。【學情分析】就本課內容而言,本身是一節活動課,可以留給學生活動的空間,如此決定了老師在處理教材方面要避免說教,注意故事趣味化、 細節生動化、情境生活化,要注意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要關注學生,為學生創設活動平臺,給予學生思考空間,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衣食住行發展的變化,感受歷史的變遷,理解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過程與方法:1.課前搜索整理: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途徑,查找相關資料,分類整理。2.課中展示探究:教師提供多媒體平臺,學生展示整理成果(包括圖片、文字資料等),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我國衣食住行在改革開放前后的巨大變化,從中嘎嘣受歷史發展和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3.課后調查走訪:利用寒暑假,調查走訪身邊的人,請他們談談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外出旅游的同學可以拍下旅游地的交通狀況,感受交通工具和交通運輸方式的不同折射出的社會狀況。教師引導學生采取小組合作或個人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通過上述活動,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的能力,合理判斷歷史現象和現實問題的能力,正確表達個人觀點的能力;體驗談就式學習方法,提高學科基本能力,發展學科素養。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調查中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合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關系社會發展的意識;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體會改革開放對中國發展的巨大作用。【教學設計特色】無論是上一堂課,還是寫一篇文章,關鍵是整體架構。本堂課如果按照常規上法,按部就班、平鋪直敘,那么不僅會泛泛而談,索然無味,而且內容單薄、缺乏趣味和深度。因此,如何巧妙設計,整體架構顯得尤為必要。本堂課的設計思路是圍繞“衣食住行娛樂”五個部分展開,力求主題突出,主線明確,知識呈現和情感滲透交織,感性情懷與理性思考兼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練在課堂、思在課堂、辯在課堂,不為練而練,不單獨割裂,注重課堂的前后呼應、自然過渡、師生入情、整體交融、一氣呵成。【教學過程】【游戲體驗——寓學于樂】 體驗摔炮游戲上課之前先和同學一起來體驗一個摔炮游戲,這個游戲需要同學們自己動手制作(教師帶大家一起折紙并請同學到講臺上來為大家演示游戲技巧~學生一下子被游戲吸引)教師解釋,這是上個世紀7、80年代流行在中學生當中的一種競技游戲,很受學生歡迎。提問:那同學們現在都玩什么游戲呢?(學生回答多是電子游戲)教師:現在的學生的娛樂和四十年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全中國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僅是學生的娛樂活動變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質的飛躍,今天我們將要以我們生活的地區——蘇州為例,來談談改革開放四十年發生的變化。【視頻:時光博物館——引入課題】設計意圖與教學實效: 利用視頻來總體回顧改革開放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的不同變化,給學生更為直觀的體驗。【拼圖學習】通過平板下發小組資料,對應相應的小組:衣、食、住、行、娛樂、學生通過平板閱讀老師下發的資料和任務來對自己搜查的資料相應的進行補充匯總,最終以小組形式進行匯報。設計意圖與教學實效: 據學習情況而言,初二學生已經掌握了獨立搜索資料并完成知識匯總進行匯報的能力,《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歷史調查既是一種活動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評價方式。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需要和學生的實際,為學生提供適當、必要的歷史調查活動的機會,拉近他們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從多種角度了解歷史,由此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蓖ㄟ^活動,學生主動規劃自己的未來,探討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小組匯報——服飾的變化】衣: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在物資極度貧乏的年代,沒有人在意衣服漂亮與否,御寒蔽體才是頭等大事。四十年前人們穿衣款式、顏色很單調,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干服,灰蘭白三個顏色。衣褲普遍是打著補丁,甚至補丁重補丁。衣服補丁最多的是肩,褲子補丁最多的是坐的那一塊兒及膝蓋部分。冬天,穿著自制的棉襖,一件棉襖常常穿十多年還在穿。棉花往往成了板狀,棉疙瘩硬硬的,依然用它御寒。出門裹著袖筒,冷來縮著頸項,勾著背。就這樣,打發著一年復一年的寒冬。88歲的村民徐珍珍回憶起40年前感慨萬千:“我們那會兒窮啊,一般人常是十年難添置一件新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大人穿舊的衣服,剪去損壞部分,再改成小孩的服裝,又可以穿幾年。做衣服的布也是自己紡織的老粗布,然后送到染坊染出來?!?br/>“過去哪有什么商店賣衣服,一個人一年發一丈幾的布票,裁縫都是給有錢人做衣服,老百姓掏不起錢只能自己買好布料自己做。那會兒最好的布就是‘的確良’了,有上這樣一件衣服足以高興好久?!贝罅囼瀰^68歲村民李鳳琴說?!斑^去窮人穿的都是自己編織的草鞋,家境稍微可以一點的是穿自己納的鞋,鞋底是用廢舊粗布一層層用漿糊沾在一起,約一公分厚,然后用細麻繩一針一針納制而成。后來,一步步發展,人們才多穿解放鞋,夏天則是塑料涼鞋,鞋帶斷裂了,用燒紅的火柱一燙,粘在一起,又可以穿很久?!?br/>乘改革開放的春風,時代一天天改變,人們的衣著也不斷隨經濟的好轉演變著,并改變了過去自己加工服裝的消費習慣。80年代,西服已風靡城鄉,穿西服打領帶,著皮鞋。 90年代,婦女時興穿健美褲。現在,牛仔褲、裙褲、長褲、短褲,各類褲子使人眼花繚亂。女裝的品種更是眾多,穿衣已不再僅是御寒,人們追求衣著的合身和美。到處服裝店鋪林立,布料品種不計其數,由人盡興挑選。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從由過去的“一衣多季、款式單一”轉入“一季多衣、時尚靚麗”……【教師總結】感謝第一小組為我們帶來的時裝革命,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商品供應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色彩和樣式單調,人人都是“藍精靈”“綠精靈”,“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那個年代的金科玉律。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僅要穿暖,還要穿得漂亮,穿的時尚。服飾的變化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重要體現,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隨著思想從禁錮到開放,服飾也發生了巨變。【小組匯報——食物的變化】食:由“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四十年前人們的食物很匱乏,做飯需要計劃著,絕對不能貪嘴多下鍋。不然,提前吃完本月之糧,則會挨餓。人們唯有吃飽的渴求。進入70年代,生活雖好一點,但糧食仍是不足,家家省著吃。吃食講究的不是營養,而是扛餓。在神木,口糧多為玉米窩窩、黃米、土豆,主食不夠吃就用糠和菜來代替。在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糧票、油票、布票、糖票等各式各樣的票證,成了老百姓過日子的基本保障。80歲村民說,過去是“有啥吃啥”,現如今是“吃啥有啥”。過去在公社,大家都大鍋飯,一人一勺分著吃。那時候吃的食物也只有玉米等粗糧,只有偶爾過節才能吃上一頓餃子和肉。往往是一點一點把肉吃干凈,骨頭留著,第二天起來再繼續熬湯??涩F在,大米白面天天吃,大魚大肉都有人吃膩了,各種美食小吃數不勝數。“過去有親戚朋友來家里做客,父母就拿出當時家里最‘珍貴’的食物--面粉,做兩碗白面條招待客人,我們兄弟姐妹就只能眼巴巴盯著。記得那會兒哥哥姐姐經常吃炒豆豆,他們說多喝水肚子脹了就不會餓,我是家里最小的,父母疼我,哥哥姐姐讓著我,我能得到最好的待遇,可以吃著黃油拌黃米飯長大。現在想來,那會兒是真的窮。看看現在,生活是多幸福,好吃的東西這么多。”西溝辦事處村民喬和平說。“做夢也沒想到會有今天這番景象,那時只希望可以天天吃飽,可現在卻是天天可以大米白面、新鮮蔬菜,還經常有燉肉,真是想不到??!”徐珍珍說。“以前糧食國有,沒有個人賣糧食。有工作的人每年是25斤糧食,工人30斤,當兵的最吃香,一個月40斤糧食。農民只能靠自己種,多種多吃,少種少吃,清水米湯那是很多家庭要面對的生活?,F在的生活多好,以前擔心有什么吃的,現在擔心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為了健康的吃而發愁。家里有客人到訪,不用出門也能擺出“滿漢全席”,菜類,肉類,家家戶戶家里冰箱里都放得滿滿的。”69歲退休干部郝茂榮說。改革開放后,實行了市場經濟,糧食奇跡般的一下就多起來了。從農村到城市各大菜場食源很豐富,人們想要買的吃的食物應有盡有。各類副食品,豬肉、牛肉、雞鴨魚,要有盡有,多得不計其數。農家樂、飯店、酒店,舉目皆是。糧票、肉、油票、糖票等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三餐糧足早已是居民農民的現實,頓頓有肉已是千家萬戶尋常之事。人們健康體質指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是瘦子多,現在是胖子多,“我要減肥,我要塑身”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消費習慣的轉變,人們飲食消費日趨社會化,在外就餐消費大大增加,消費的檔次也在不斷的提高。食品消費已經不單單是人們維持生存的需要,而是向營養化、合理化、休閑娛樂化發展……【教師總結】感謝第二小組為我們再現四十年來餐桌上的變化,為我們帶來了吃貨的福音。我們可以看到,7、80年代是跨越溫飽、90年代是盡享饕餮,到了現如今,我們追求理性生活,葷素搭配。那時候,生活簡單,只求吃飽喝足,并且買什么都離不開票:糧票、油票、布票、糖票……有票走遍天下,無票寸步難行。如今我們的餐桌上琳瑯滿目,不僅要吃飽吃好,還要追求吃得健康,大魚大肉不稀奇,還要講究飲食結構、營養搭配,連國外的新鮮食材也慢慢開始進入了普通家庭的餐桌。【小組匯報——住房的變化】?。簭摹熬诱哂衅湮荨钡健熬诱邇炂湮荨?br/>四十年前,村民住的多是簡易平房,農村多是土窯洞和茅草房,陰暗潮濕。不管平房還是窯洞,居住條件都很簡陋,房間面積小,很難有一個獨立的空間去當臥室或者廚房。一間房或一孔窯洞里,既是廚房,又是客廳,還是臥室,幾代人擠在一個大炕上,衣物、雜物都堆在柜子和床下。人們漸漸富起來之后,就在破舊的土窯洞外加蓋一層磚,房屋更加牢固。進入八、九十年代,一口口加磚的土窯洞又被一排排整齊漂亮的磚混結構平房所代替,有的人家還蓋起了兩層、三層別墅式小洋樓。如今,隨著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房子在不斷更新,住房面積也在增大,數量和質量都發生了飛躍。城市、鎮區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鋼混結構的房子已成為普遍。現在,時代不同了,房屋的內外裝修也越來越考究,裝飾材料比以前復雜多了,而且裝修又講究環保。人們開始注重環境布置,追求的更是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電影里的生活場景。道路從泥濘土路、坑洼馬路,慢慢變成了瀝青路、水泥路、柏油路,由村村通變成了家家通。電、煤、燃氣、太陽能成了主要生活能源。冰箱、電風扇、熱水器、洗衣機等電器成了家庭必備之物。人與人的溝通聯系不再是靠廣播、信件,而是靠一部部手機、座機、電腦,迅速傳遞天下大事,溝通親情友情。村民提到:“我所成長的環境是過去人們常常提到的‘平房’,住房面積也就幾平方米。一家人四口人經常有狹窄空間邁不開步子的窘迫,也記得那會兒有走過幾條巷子去上公廁的經歷,路遠不說,冬天還得裹著棉襖去排隊,那時候的我就常常夢想有朝一日可以住上干凈、寬敞的樓房,再有一個衛生間。如今我的愿望終于得以實現,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客廳、廚房、臥室、衛生間都具備,一切都像夢一樣。”“我們農村孩子上初中那會兒要住校。一間窄小的宿舍里住20個學生,上下搭兩層架子床,每層住10個學生,一個大通鋪,睡覺都不敢有大的翻身,擔心撞到旁邊熟睡的同學??纯船F在的條件多好,6個學生一個宿舍,房間寬敞明亮,有些學校還配備了無線上網設備,真是為學習提供了一切便利條件?!鞭k事處32歲村民李平說……【教師總結】感謝第三小組為我們再現了四十年來的空間記憶,在這些年,人們的住房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告別了土坯房,改起了小洋房,社會主義新農村舊貌換新顏。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絕大多數城鎮居民的房屋是租賃單位或房屋管理部門的,只有少數居民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屋。21世紀后,隨著高層住房的普及,許多人也搬到了新式的現代小區。住房,不僅是片刻的停留,也是空間的記憶。【小組匯報——出行的變化】行:由“出門靠腳”到“汽車普及”四十年前,人們出行大都靠步行。山區小道,彎曲泥濘,十分難行,出門就是一腳黃土。年復一年,一步步,人們就這樣用腳去丈量地球。后來經濟好一點,自行車進入家門。改革開放后,高速公路、鐵路、公交站如同雨后春筍,全國各地比比皆是。農村通村、組的公路全部修通,許多人戶直接將水泥公路修到了家門口。公路網絡密布,便捷的交通,促使私家小車,貨車,摩托車數量不斷增長。人們出門只要一個電話,馬上車子開到家門口,一切服務周到。“八十年代初,個別人有了手扶式拖拉機,用于跑運輸運物,那時的司機是何等的威風。當時我在我們村是第二個擁有拖拉機的,村民們羨慕的不得了啊。誰家娶親,都跑來和我借車?!?6歲的村民喬軍偉笑言,他上學那會兒條件不好,每天要步走十幾里,而且還要翻一座小山,遇到下雪天,經常就從山頂像滾雪球一樣的滾下去,衣服都弄濕了,哪像現在道路這么平整,交通這么發達。“以前,汽車太少,全公社只有一輛車,我們出門辦事只能靠雙腿。從神木到大柳塔我們郝家壕村,都是沙土路,我步行要整整二天。如今車多路好,開車用一個多小時則可到達。到村的客運車也往來不斷,隨喊隨到,很是方便。再想出個遠門,還可以坐飛機、火車。過去幾天幾夜才能到達一個地方,現在坐個飛機、火車,一天就可以就去好幾個地方。是改革開放讓群眾生活質量、幸福指數有了質的飛躍?。 闭f起如今的生活,郝茂榮感到非常滿足……【教師總結】感謝第四小組為我們展現四十年來交通出行方式的巨變,我們從原本的自行車王國到現在的私家車盛行,到如今的“高鐵時代”“綠色出行”,交通方式的變化也表現了這些年來科技的不斷更新。四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衣食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設計意圖與教學實效: 據學習情況而言,初二學生已經掌握了獨立搜索資料并完成知識匯總進行匯報的能力,《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歷史調查既是一種活動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評價方式。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需要和學生的實際,為學生提供適當、必要的歷史調查活動的機會,拉近他們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從多種角度了解歷史,由此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蓖ㄟ^活動,學生主動規劃自己的未來,探討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小組故事會——娛樂的變化】一紅:晶晶啊,來,你過來一下?。ǚ渥?,拿出彈弓)晶:唉,來了來了!外婆,有什么事?。?br/>紅:看看,我翻到了什么!這可是我小時候的寶貝,沒想到這么多年了,也沒有丟……二(衛國看小人書)幼)紅:衛國哥,你在看什么?衛國:emmm,我在,我在學習!這是我的課本!幼)紅:哦~ 咦,我好像不記得課本里有小人畫的??!衛國:唉,不是,你別拿我書!有事快說,別打擾我看書!幼)紅:嘿嘿,我過來還真是有正事的!吶,給你看樣東西,我爸昨個兒給我做的!衛國:這是,彈弓!誒呀,能不能借我玩玩?我保證一會兒一定還你!幼)紅:當然可以,我們一起玩好了!衛國:嗯,那我們去河邊吧,那林子比這邊要多,更容易找到鳥窩!三紅:說起來,你媽小時候也沒有什么玩具,有天我順手把工廠里余棄的花繩帶回了家,她和你小姨就樂了半天。(翻相冊)晶晶(忍不住掏出手機玩)四姐姐:小妹,快看,媽給了我一段花繩,可結實了!妹妹:真的?呀,正好前些日子和小麗一起玩,把舊的那根不小心弄丟了。這幾天在家都快悶出蘑菇了,走,出去壓馬路啊!姐姐:好,順便把隔壁新來的也叫上,一起去浪!五紅:唉,還是現在好,生活方便,小孩子也不用像從前一樣苦了(合上相冊)你,晶晶!別玩手機了,對眼睛不好!晶晶:知道了知道了,馬上,就再等一下就好了,這波是打排位,不能掛機,會扣信譽積分的。設計意圖與教學實效: 利用故事會的形式展現改革開放以來娛樂方式的變化,并且發動學生來排練舞臺劇來展現,即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好的展開對悟了方式變化的討論。 【暢想 熱議——小組討論】環節是本課的又一高潮部分,不少學生聯系自身講得非常精彩,而且很有個性,很有想法,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能發言能抒懷,正是本課設計的用意所在。【結語:啟示·接力棒】 自編詩歌順口溜:楚漢之爭得天下休養生息保江山文景之治奠基石漢武大帝創輝煌從戰火紛飛、千里荒蕪到海內安寧、千秋挺立,正是靠著漢初這些帝皇一代又一代的堅守與開拓,大漢王朝才能以其前所未有的強悍與輝煌彪炳史冊,即便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保持著它永恒的魅力!漢唐的興盛以及無數史實告訴我們,無論是過去歷朝歷代的崛起,還是當今國家民族的繁盛、公司集團的開拓、個人家庭的興旺,惟有一棒又一棒的接力和傳承,方能生生不息,走得更遠,飛得更高!【教學反思】本課設計在詩歌、視頻、細節史料的選擇運用中特別用心。導入時自編的詩歌順口溜,形式上生動有趣具自創性、內容上承上啟下具銜接性、操作上解讀史料具練習性、情感上創設情境具感染性,可謂一舉多得,效能多元化并最大化。最后的結語也是自編詩歌并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接力棒”的啟示將本課主題深化,具有極強的生活性和現實意義。本課中視頻和細節史料的選擇既是為了豐滿上課的內容,也是隨時訓練學生的解讀和思辨能力,更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情感的自然滲透,于無聲處滋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本課自然大氣的整體架構,使整堂課重點突出,主線分明,各種情境、平臺的創設,有效檢驗并鍛煉了學生解讀、思考、描述、梳理、慨括的能力。因為具有極大地留白空間,所以在每個班上課的狀況還是各有不同的,不同的班級學生各自不同的精彩表現,不僅給了學生極大地發揮空間,也避免了教師上同一課內容的機械重復,讓教師對不同班級有著不同的期待。本課設計中潑墨重彩的是對情的滲透、德的養成,每一處設計、每一個描述力求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順應人的內心情感,不泛泛而談、不空洞說教,而是用細節來觸摸人的內心、用理性來撞擊人的思維、用語言來感染人的情感。當然本課設計在實際踐行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如課堂預設與學生實際回答并不能完全吻合,有些班級特別精彩,但也有些班級難以展開;問題的設計,語言的表述還有待于進一步推敲;一些地方的銜接和過渡還不夠自然;最后部分的反思角度可能過深,有些班級的思維難以到達這一層面等等??傊?,這些將在以后的課堂探究與實踐中不斷改進。第 1 頁 共 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