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活動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 教案一、活動內容交通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方面。交通工具的發展、運輸方式的改變不僅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也關乎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此活動通過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交通工具、交通運輸方式的顯著變化,讓學生感受中國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綜合國力的不斷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二、活動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交通工具發展的歷史、交通運輸方式的演變,感受歷史的變遷,理解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2、過程與方法:課前搜集整理: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途徑,査找相關資料,分類整理。課中展示探究:教師提供多媒體平臺,學生展示整理成果(包括圖片、文字資料等)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我國的交通工具和交通運輸方式在改革開放前后的巨大變化,從中感受歷史發展和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課后調査走:利用寒假,調查走訪身邊的人,請他們談談交通的變化。外出旅游的同學可以拍下旅游地的交通狀況,感受交通工具和交通運輸方式的不同折射出的社會狀況。教師引導學生采取小組合作或個人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通過上述活動,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的能力,合理判斷歷史現象和現實問題的能力,正確表達個人觀點的能力;體驗探究式學習方法,提高學科基本能力,發展學科素養。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調查中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合作。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關心社會發展的意識;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體會改革開放對中國發展的巨大作用。三、活動過程(一)課前搜集整理1、教師提出活動主題交通工具及運輸方式的演變。2、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搜集整理資料:(1)交通工具的演變(2)交通運輸方式在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3)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交通迅速發展的原因和意義。3、教師介紹搜集資料的方法:查閱圖書資料、搜集網絡信息、訪談長輩親友、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4、資料呈現形式:可以是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多媒體短片、幻燈片等。(二)課中展示探究1、學生展示探究成果可根據學生課前搜集整理資料的情況,請幾名學生上臺展示探究成果。例1:文字介紹類。交通工具和交通運輸方式是隨著人類社會進步不斷發展變化的。(1)交通工具。①陸地交通工具在古代中國,人們出行主要依靠畜力,如驢、駱駝、騾、牛、馬,以及驢車、車、牛車、馬車等。轎子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與畜力交通工具長期并存,也是古代出行的重要工具。到了近代,中國出現了人力車、三輪車、電車、火車等交通工具。1908年,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通車營業。1914年,上海開通無軌電車。20世紀30年代,上海又出現雙層公共汽車。火車進入中國始于晚清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大力發展經濟,高度重視交通事業的發展。1950年,中國第一個全部國產化的自行車品牌“飛鴿”在天津誕生,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火車、汽車、摩托車、拖拉機成為主要交通工具。特別是近年來,機動車輛數量穩步增長。飛機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外出旅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安全快捷是其主要特點。隨著環保問題日益受到人們重視,人們開始提倡綠色出行,雙能源汽車、天然氣汽車、電動汽車、氫氣動力車、太陽能汽車等交通工具涌現出來。綠色交通工具還包括各種電氣化交通工具,如無軌電車、有軌電車、輕軌、地鐵等。向②水路交通工具中國最早以帆船作為主要的水路交通工具。古代的船多種多樣。晚清時期,清政府向國外購買艦船,創建水軍。近代以后,蒸汽機用于航運事業,輪船成為帆船的重要補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航運交通發展出現了巨大飛躍,豪華游輪、大型集裝箱貨船等相繼出現。(2)交通運輸方式改革開放前,我國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是水路運輸陸路運輸;改革開放后,我國的交通運輸方式多樣,形成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地下軌道交通等組成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例2:圖片展示類。學生利用多媒體方式呈現各種交通工具、交通基礎設施的圖片,并進行講解,反映交通工具、交通基礎設施的變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2、教師歸納總結在歸納總結時,教師可從縱向發展的角度向學生簡單介紹交通工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變遷和發展。在簡要呈現歷史變遷后,教師要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升華:(1)交通工具、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發展,與科技進步密切相關。(2)交通工具、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實力的增強為交通運輸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3)交通工具、出行方式的變遷,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其成就體現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課后調査走訪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進行調查走訪,對看到、聽到的交通的演變進行歸類,從中感受交通變化體現的歷史發展與時代進步。教師可以對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提出要求。例如:標題要生動,一目了然,不僅要讓人知道你想表達的主題,而且還要引起人們的注意;調査材料正文要以你調的事實來展示,要真實、準確、典型、精煉,抓住本質;為了使觀點鮮明突出,可以采用圖表形式,如果有調查問卷,應該進行整理歸納,注意點面結合;調查報告的結尾,要作出歸納、總結,結合問題提出建議,說明此次活動的意義,以引起人們的關注。1、調查走訪記錄學生可以參照以下調查計劃表、調査表、調査報告的格式。調查計劃表初中八年級活動課“交通工具及運輸方式的演變”社會調查計劃表調查主題 交通工具及運輸方式的演變 班級 時間組長 小組成員調查形式:(在相應內容后的括號內畫√) 人物訪談( )問卷調查( )查閱資料( ) 實地調查( )統計數據( )其他方法( )調查對象:(在相應內容后的括號內畫√) 家 長( ) 鄰 居( )同學朋友( ) 親屬長輩( )專業人員( )其他對象( )活動過程(簡單填寫)時間 地點 形式 內容調查結果成果名稱 表達形式 完成時間需要教師提供的幫助:需要家長提供的幫助:成員簽字:教師建議:調查表XX街道交通工具調查表家庭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XX村交通工具調查表家庭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XX市交通運輸方式調查表分類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港船運碼頭XX縣交通運輸方式調查表分類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普通公路高速公路普通鐵路高速鐵路調查報告初中八年級活動課“交通工具及運輸方式的演變”社會調查報告調查主題班級 小組成員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報告內容小組自評教師評價2、分析總結(1)交通工具的更新換代和交通運輸方式的改變,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發展的,是生產力水平的反映,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它凝聚著人類不斷探索、不懈努力的精神,體現了人們的聰明和智慧。(2)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得益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四、活動評價可分為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綜合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如調查目的是否清晰,調查方法是否全面,時間安排是否合理,人員分工是否明確,文字表達是否清斷,學生合作是否融洽。五、思路說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歷史調查既是一種活動方式,也是種學習評價方式。教師可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需要和學生的實際,為學生提供適當、必要的歷史調查活動的機會,拉近他們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從多種角度了解歷史,由此考査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睘榱吮阌诮處熤笇W生學習本課,我們選擇“交通”這一關系到家萬戶的話題進行探究學習,活動中遇到的一些事物會對學生產生觸動和影響,鼓勵學生寫下來,舉辦展覽。通過活動,學生主動規劃自己的未來,探討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