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唐朝的建立,知道“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比較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治國措施中的相似之處。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隋末農民起義,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納諫等內容,提高客觀、全面、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難點:如何幫助對學生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三、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講授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在當時的世界上聲名顯赫,你是否知道“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作出了哪些貢獻?本節課我們學習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二)、講授新課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1、唐朝的建立:李淵(566—635),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一說狄道(今甘肅臨挑),一說趙郡(治今河北趙縣),唐朝的建立者,史稱唐高祖,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李淵7歲時襲封唐國公,歷任隋千牛備身,譙、隴、歧州刺史,榮陽、樓煩二郡太守,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弘化留守兼知關右諸軍事,有曉衛將軍,太原留守等職。大業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成功地指揮了攻取霍邑(今山西霍州)之戰和長安(今陜西西安)之戰。義寧二年(618年)五月稱帝,立國號唐,建元武德。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后,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隨后消滅了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2、貞觀之治: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聽從魏征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的劉黑闥嘗試拿回兵權,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兵。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后禪讓皇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23年的"貞觀之治"。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號“貞觀”。 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2、“貞觀之治”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吾亦何得自驕也?言念于此,不覺惕焉震懼。”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材料三:唐太宗說:“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雖仇不充,魏征等是也。材料二:“……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唐紀》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帶問道:“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為詹事主簿。魏征前后進諫200多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唐太宗廣納賢才,知人善任,當時朝中人才濟濟,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敢于決斷,他們都是貞觀時期著名的宰相。相關史事:唐太宗曾經問魏征,何為明君,何為昏君。魏征回答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還監察勸誡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驕戒奢。唐太宗晚年倦怠政事,貪圖享受,魏征又上書希望太宗能善始善終。(1)、革新措施: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優點:分工明確,相互牽制,避免宰相獨裁。缺點:機構臃腫,增加財政負擔。三省六部制(中國官制重大變革,標志中國古代王朝政治制度成熟)法律上:唐太宗時制定了《貞觀律》,規定:對官員、地主“占田過限”、“在官侵奪私田”等不法行為,予以懲治。擅自加重賦斂的要坐以贓罪或枉法罪。——摘編自施建中《中國古代史》等明確賞罰制度。《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成為封建社會成就最高的法典。唐太宗特別設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對人命的重視。京城要在兩日內五次覆奏,各州要三覆奏。貞觀四年,全國被判死刑者僅29人。制定法律,減省刑罰。科舉制度上:材料: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故有詩曰:“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經濟上:材料四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 ——《貞觀政要·論務農》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對比兩段材料,有何不同?(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天下大捻,流散者咸歸故里,米斗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虧)糧,取給于道路焉。 ——《資治通鑒》(2)、影響: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材料研讀: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唐太宗親自經歷了隋朝的滅亡,隋煬帝和他的大臣們種種把老百姓坑苦了的劣跡造就了流傳千年的成語“罄竹難書”,唐太宗當然會吸取隋朝敗亡的教訓,避免重蹈隋煬帝的覆轍,因此成為一名賢明的君主,時時知道必須為老百姓做好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也就是水能載舟,如果像隋煬帝那樣暴虐百姓,就會“亦能覆舟”,遲早是要翻船的。問題思考: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你認為從哪些方面能體現出來?一,虛心納諫,吸取隋煬帝聽不進反對甚至是不同意見導致君臣不能同心的教訓。二,體恤民力國力,不輕易搞樓堂館所建設,多搞農林水利設施建設。三,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各種徭役賦稅。四,提倡節節儉,不抗奢華浪費。五,大力整頓吏治,做到政府廉潔高效。六,提拔各種治國人才.二、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原是唐朝第三個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謀善斷。她成為皇后以后,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則天相繼廢掉了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 唯一的女皇帝。1、武則天的統治:打擊擊敵對的官僚貴族;材料: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則天即將稱帝,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問貢士,各地精英云集神都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殿前試人自此始。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她親自面試考生,不拘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經濟上: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2、影響:材料: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這為后來 “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三、“開元盛世”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于神都洛陽,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永昌年間(689年)過繼給李旦的長兄孝敬皇帝李弘為嗣,初封臨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別駕。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后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唐玄宗是武則天的孫子,不僅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1、統治措施: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經濟上: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文化上:注重文教,編修經籍。2、影響:唐玄宗在位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三)、課堂練習: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它從隋朝滅亡的教訓中走了出來。首先出現了唐太宗時期的盛世局面,后又歷經女皇帝武則天時期的繼續發展,到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人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四)、課堂練習1、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里“唐宗”指的是:( A ) A. 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2、《貞觀政要》中記載: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朕終日孜孜,非但憂伶百姓,亦欲便卿等長守富貴”。由此可見,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本質是( B )A、穩定社會秩序利益 B、維護地主階級長久 C、憂伶百姓 D、完善各項政策3、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不六七年間,天下大理。這里的“上”指 ( D )A.漢武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4.小華在昭陵附近旅游時看到一處墳墓,導游介紹說墓主人曾被稱作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請你幫小華判斷一下,墓主人應該是( B )A.李淵 B.魏征C.房玄齡 D.杜如晦(五)、板書設計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1、唐朝的建立2、貞觀之治3、影響二、女皇帝武則天1、武則天的統治2、影響三、開元盛世1、統治措施2、影響(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