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教學設計力圖以教材為基礎,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 2020年修訂)》為依據,以“師生互動教學”為指導,以課堂為依托,利用多種史料、圖片、視頻等方式豐富課堂教學,讓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教學背景分析】(一) 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本課是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五單元《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1課內容。該單元講述了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誕生兩大專題。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矛盾,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進一步暴露,工人運動風起云涌,最終促使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因此,只有充分理解本課,才能為下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教材從背景、進程和影響三方面層層遞進地講述了前兩次工業革命。首先,從為何工業革命最先由英國開始,解釋了工業革命產生的背景;其次,敘述了兩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列舉了重要的技術發明,并在此基礎上對比分析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特點;最后,從生產力、生產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社會階級結構、社會生活、世界格局等方面闡明工業革命的影響。教材將兩次工業革命作為一個整體來闡述,突出其促使人類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重大歷史意義。結合課標及教材內容,本課設計思路如下: 核心問題: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能否被稱為“革命”? 學習環節一:“非革命說”通過背景分析,理解工業化是漫長的積累之路;通過進程分析,理解工業化是漫長的創新之路。綜上,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并非“突變”,而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不能被稱為革命。 學習環節二:“革命說”通過影響分析,理解工業化對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是質的飛躍,應該被稱為革命。 本課立意:通過史料梳理,學生對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能否被稱為“革命”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歷史解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歷史事件是復雜的,從不同的立場可以得到不同的歷史認識,但都需要相應的史實作為支撐(史料實證)。不論是“非革命說”還是“革命說”,本質上并不矛盾。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只有通過“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唯物辯證法)。因此,作為一名研究者,要始終對歷史抱有敬畏之心,秉承懷疑精神,以嚴謹、科學的史學態度觀察復雜社會(治學態度)。(二) 學生情況分析工業革命這一內容在初中歷史階段屬于重要內容,學生已經能夠列舉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能舉例說明兩次工業革命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本課的重心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歷史時空的框架下把握歷史事件和現象,將兩次工業革命加以對比和分析,并且聯系社會現實,思考工業革命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教師要運用生動的史料和圖片來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其正確的史觀和時空觀。【教學目標】通過相關史料閱讀,解釋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原因,認識到工業化是漫長的積累之路;通過相關史料閱讀,敘述工業革命進程,認識到工業化是漫長的創新之路;通過相關史料閱讀,闡述工業革命影響,理解人類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的變革性。【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工業革命的影響難點:理解“非革命說”和“革命說”的辯證統一關系【教學活動設計】(一)導入:播放視頻:2012年倫敦奧運會第二幕:喧囂設計思路: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讓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中國的日新月異。而10年前的倫敦奧運會,則讓大家了解了英國的歷史。其中喧囂部分,主要背景就是英國的工業革命的背景、內容和影響。通過視頻方式呈現,迅速讓學生回歸課堂,并引發學生對本堂課內容的思考。(二)教學過程環節一:觀點之爭——革命“是”與“非”教師活動:出示工業革命概念,和“革命”一詞概念,并設問:人類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的轉型能否被稱為革命呢?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得出觀點一:非革命說,觀點二:革命說。設計思路:通過歷史概念爭議,認識到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得到了看似矛盾的歷史解釋。通過舉手表決,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同時調查學生課前對本課內容的既有認識情況。環節二:觀點一——“非革命說”教師活動:出示不能被稱為革命的核心論點。一場持續了150年而且為了準備它至少另外花了150年的革命,看上去需要一個新的名稱。——希頓(1932年)學生活動:解讀核心論點。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積累漫長、進程漫長,不具有突發性,不能被稱為革命。尋找相關史料論證核心論點。設計思路:由“非革命說”打破大部分學生對工業化的既有認識,激發學生找論據論證論點的熱情,養成論從史出的方法意識。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得出第一個論據:一、漫長的積累之路——工業革命的背景教師活動:出示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引導學生得出第二個論據:二、漫長的創新之路 ——工業革命的進程設計思路: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技術革新時間線梳理,認識到工業化是漫長的量的積累過程。環節三:觀點二——革命說教師活動:出示“革命說”論點。材料五 人類的物質文化在過去的200年中發生的變化遠甚于前5000年。——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和圖片并思考:和農業社會相比,工業社會在哪些方面出現了變化?教師活動:出示材料: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擁有一切,人們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英國作家狄更斯《雙城記》材料:這個時代一方面產生了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卻顯露出衰退的征兆,這種衰退遠遠超過羅馬帝國末期那一切載諸史冊的可怕情景。總之,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856年馬克思如是說學生活動:分析處工業革命的消極影響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和材料,特別引導學生,工業革命對中國有沒有影響呢?有些什么影響呢?學生活動:小結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設計思路:通過“革命說”沖擊“非革命說”,激發學生找論據論證論點的熱情,養成論從史出的方法意識。環節四:總結提升教師活動:出示啟蒙思想家名言。懷疑是邁向哲學的第一步。——狄德羅教師總結: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既有量變的積累,也有質變的飛躍,“非革命說”和“革命說”站在不同的立場去觀察這一歷史事件,得出了不同的歷史認識。歷史是復雜的,從不同的維度看待它可能會得到不同的歷史解釋,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一直保持懷疑精神。當然,不論是提出哪一種歷史解釋,必須要有扎實的史實作為論據支撐,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觀察世界。設計思路:養成質疑精神、嚴謹學術態度,多角度看待復雜的世界。(三)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