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教案

資源簡介

《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一、教學理念
選擇性必修模塊的教學是針對以歷史為高考科目的學生,學業質量水平應指向“水平4”的最高目標。這三個模塊的教學應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設計,優化、重組、改編、聚焦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地思考”;通過必修與選修知識的融通,構建起完整而又有聯系的歷史知識體系。
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為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的第一課,從教學內容分析,上承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下啟第18課《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前后內容之間聯系緊密。
本課由三目內容構成:歷代戶籍制度演變、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前兩目聯系緊密,關聯度大,討論了古代基層組織存在兩個目標,管理戶籍和維護穩定,而管理戶籍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賦役的征發。第三目相對獨立,可以看作是基層社會治理的補充。本課教學時,既要注意認識和把握三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又要注意戶籍制度與前一課賦稅制度的聯系,中國古代基層治理與下一課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異同。
本課線索清晰,但知識點多,教學時應有所取舍。第二目可以略講,或與第一目適當整合,將第一、三目作為教學的重點。
三、學情分析
本課是選擇性必修1模塊的倒數第二課,也是中國史的最后一課。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既適應了該模塊主題式、長時段的編寫方式,又會對這一編寫特點及對應的教學處理方式心生厭倦,需要教師在教授此課時特別花點心思,做出一定的改變。本課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點對高二學生而言,不會太過陌生和吃力,前兩目內容在高一《綱要》教材已有所鋪墊,第三目內容現實感較強,有生活經驗和語文學習(如《鄉土中國》的閱讀)作為基礎,難度不大。教師可利用高中學生求知欲強,愛聽歷史故事等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適當對本課教學內容進行聚焦式處理,創設在“最近發展區”內的問題情境,增加細節和人物故事,引導學生向“深一度”的歷史思維前行,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涵育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四、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表述】
1.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
2.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教學設計目標】
1.通過時間軸和表格等的梳理,學生能夠列舉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戶籍管理制度、基層組織和社會救助舉措。(時空觀念)
2.借助教師所展示的多種形式的秦漢史料及相關學術觀點、問題探究,學生能夠對相關史料和觀點進行理性分析、合理解讀和客觀評價,努力運用可信的史料重現歷史的真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通過聚焦秦漢時期的戶籍制度和社會治理,學生能夠認識中國古代王朝推行戶籍制度和實施社會治理的本質目的,認識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所蘊含的民本因素。(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五、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歷代戶籍制度、基層管理、社會救濟和優撫政策的演變
難點: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和社會治理的目的
六、教學設計思路
聚焦秦漢時代的戶籍制度和社會治理,進行案例式教學;大量使用和精心選擇《史記》、《漢書》、秦漢竹簡文書等文獻史料,出土文物等實物史料,結合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開展基于問題鏈的史料教學;組織課堂探究活動,開展側重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教、學、評一體化的素養培育教學。
另外,注重教學內容之間的前后聯系,基于本課教學內容和聚焦時段,筆者引入《綱要》上冊和本模塊其他已學的知識點如下:
模塊 課題 關聯知識點(素材)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實行什伍連坐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秦末暴政、里耶秦簡戶籍簿
第4課 西漢與東漢 漢初統治政策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隋代義倉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察舉制下的鄉里清議
《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 第2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察舉制下的鄉里清議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律令儒家化、以鄉約教化鄉里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歷代賦稅制度演變及其趨勢
七、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完成導學案中的學習任務,主體是下表:
表1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簡表
朝代 戶籍制度 基層組織 社會治理 社會救助 優撫政策
秦 分類登記制度 鄉里(亭)制 什伍組織 —— 鳩杖
漢 編戶齊民 常平倉制度
隋 大索貌閱 —— —— 置倉積谷,義倉、社倉 ——
唐 三年一造 鄉里(坊村)制 鄰保制度 —— 養病坊
宋 主戶與客戶 —— 保甲制 福田坊
元 諸色戶計 —— —— —— 眾濟院
明 戶帖和黃冊 里甲制 十家牌法 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興起 養濟源
清 永停編審 由里甲制到嚴密的保甲制 慈善組織興起
【設計意圖】預習任務驅動,完成知識的自我構建,為課堂教學節省時間。
課堂導入
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的“逆襲”離不開身邊的一大批“合伙人”,如蕭何、韓信、張良、陳平、曹參等,他的知人善任成為戰勝劉邦的一大法寶。在項羽兵敗之后,漢高祖決定論功行封。他力排眾議,“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酂侯,所食邑多”,并允許他帶劍穿鞋上朝,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戰功顯赫的曹參位列第二。為什么是漢朝第一個功臣會是蕭何?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以秦漢交替的時代為視角。
【設計意圖】從鴻門宴到霸王別姬,漢朝開國的人物和故事是學生親切而熟悉的,以此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秦代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草創時期,在戶籍制度和社會治理方面也不例外,而漢承秦制,故以這一階段為考察樣本也是比較有意義的。
課堂講授
環節一 從蕭何之所為看歷代戶籍管理制度演變
1.蕭何為劉邦做了什么?(出示史料)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
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 ——《史記 蕭相國世家》
生答:供給糧食和補充兵源。
教師引用南宋學者徐鈞對蕭何的評價和漢高祖對“漢初三杰”的評價,證明蕭何的這一貢獻的重要性。
2.蕭何是如何做到的?(出示史料)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史記 蕭相國世家》
教師設問:秦朝的圖書是什么材質的?(竹簡)秦簡上的戶籍登記長啥樣?
出示里“耶秦簡戶籍簿”例圖——“東成戶人士五夫”一家,并對“士五”“大”“小”等做解讀。補充蕭何管理戶籍的另一則史料;
(漢二年)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次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史記 蕭相國世家》
小結:因為蕭何在戶籍管理方面的經驗及由此給國家帶來的賦稅收入和兵役來源,蕭何成為西漢第一丞相當之無愧,主管全國戶籍工作也就成為了漢朝丞相的主要職責。
【設計意圖】“蕭何收秦圖書”和“里耶秦簡戶籍簿”都是出在本課和《綱要》上第3課的經典史料,后者雖不一定是秦朝皇宮藏書,但能成為前者的有力佐證。用好這兩則史料,再輔以其他史料,“古代戶籍制度實施的目的”這一教學難點就可輕松破解。
3.歷代政府是如何管理戶籍的?(借助時間軸完成知識梳理)
戶籍和賦稅聯系緊密,復習前一課,用時間軸梳理如下:
4.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和賦稅制度呈現怎樣的共同發展趨勢?兩者有什么聯系?
生答(教師引導下):政府對人身的束縛逐漸松弛;戶籍是賦役征發的依據,后期不具有財政意義。
【設計意圖】用時間軸完成第一目主體內容的學習和前一課賦稅制度的復習,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構建起兩者間的聯系,深化歷史認識。
環節二 從高祖之出身看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1.漢高祖劉邦是哪里人?是何出身?(出示材料)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字季。……及壯,為泗水亭長。
——《史記 高祖本紀》
師:關于“沛豐邑”,學術界有兩種解釋,一說是“沛縣豐邑鄉”,一說是“沛郡豐縣”,不管哪一說法,這段材料都印證了秦漢時期的地方治理采用“郡-縣-鄉-里”的層級,此外還有一個“亭”的機構。其中縣以下均為基層組織。
那么,亭與鄉、里是什么關系呢?東漢時期的兩位學者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班固說“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亭與鄉是隸屬關系;應劭說“國家制度,大率十里一鄉”,沒有提到亭。“十里”究竟是“一亭”還是“一鄉”呢?還是像“縣”與“道”一樣,有些地方設“鄉”,有些地方設“亭”?事實上,亭與鄉、里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基層組織。“十里一亭”中的“里”是距離或面積單位,指的是方圓十里;“十里一鄉”中的“里”是戶籍單位,一般百戶為一里。這樣,“亭”就可看作是直轄于“縣”,與“鄉”平行的機構。 鄉里屬于民政系統,亭屬于軍政系統,如圖:
而在“里”和“亭”以下,還有一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互相監督機制,在秦漢時期稱為“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互監督。它起源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即什伍連坐法,漢代繼承之,“連其什伍,居處同樂,死生同憂,禍福共之”。同時,什伍組織也是賦役的直接來源。
【設計意圖】此處引入兩個學術成果,一是“沛豐邑”的觀點分歧,二是“亭”與“鄉”“里”的關系(引用王毓銓的先生論文),使學生學會“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體味歷史學家專業精神和獨特智慧;復習商鞅變法的內容,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深遠影響。
2. 秦漢基層組織的職責有哪些?
生答:(由上圖和教材學習聚焦可知)有征發賦役、穩定秩序和教化民眾三項職能。
3. 基層組織在漢代還有什么職責?(出示材料)
漢武帝推行察舉制。察舉指先考察而后推薦,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
——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P30
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
——《中外歷史綱要》(上)P38
生答:察舉制下的“鄉里清議”。
【設計意圖】這里要對中國古代基層組織“鄉里”的職能做一擴充和總結。除了本課學習聚焦所提到的征發賦役和維護穩定之外,還有教化民眾(本冊第8課)和察舉制下選拔官員(本冊第5課及《綱要》(上)第7課)的職能,由此引導學生形成知識之間前后貫通的意識。
4.歷代政府是如何管理地方的?(列表梳理)
表2 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簡表
朝代 基層組織 基層民眾自我管理與監督機制
秦漢 鄉里(亭)制 什伍制(源自商鞅變法)
唐 鄉里(坊村)制 鄰保制
宋 (鄉里制) 保甲制(王安石變法)
明 里甲制 十家牌法(王守仁)
清 由里甲制到編制嚴密的保甲制(財政意義→治安意義)
【設計意圖】用表格法梳理秦漢時期以外其他朝代的基層組織和社會治理情況,達到完成既定教學內容的目標。
環節三 從漢初之民生看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史記 蕭相國世家》
1.從秦圖書中可知民眾的哪些疾苦?
生答:秦朝各種暴政所導致的民不聊生局面……
師:其中最主要的疾苦來自沉重的徭役。我們再來看這件里耶秦簡,它的出土地位于秦朝的洞庭郡。據史書記載,始皇三十五年,洞庭郡遷陵縣征發徭役人數占戶籍人數的25.24%-27.7%。這樣的弊政導致漢初嚴重的經濟困難,比如最生動的是天子出門湊不出四匹一樣顏色的馬(引《漢書 食貨志》史料,略)。
漢朝建立后必須做出政策的調整:
蕭相國何于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龠,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 ——《史記·蕭相國世家》
(曹)參代(蕭)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按:即“蕭規曹隨”) ——《史記·曹相國世家》
2.漢初統治者會采取哪些措施改善民生?
生答:奉行黃老之學,與民休息。
教師肯定,并補充《綱要》上的教科書語言。蕭何本人也以身作則:
(蕭)何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用矮墻圍起來的房子),曰:“后世賢,師吾儉……” ——《史記·蕭相國世家》
【設計意圖】經典史料反復利用,復習秦朝暴政和漢初休養生息政策,自然地引出后面漢朝的社會救助和優撫政策。
3.漢代在社會救助與優撫方面有哪些舉措?
生答:設立常平倉制度、賜高齡老人鳩杖。(教師補充相關圖文史料)
探究活動:鳩杖的起源
材料一:俗說高祖與項羽戰,敗于京索,遁藂薄中,羽追求之,時鳩正鳴其上,追者以鳥在,無人,遂得脫。后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鳩杖以賜老者。
――宋《太平御覽》卷九十二引《風俗通》
問題1:鳩杖起源于漢高祖之說,多數學者不采信。由材料可知的理由是什么?
師生互動后形成的共識:理由一是“俗說”,也是就道聽途說;理由二是《太平御覽》一書成書于宋代,距離漢初時間久遠,且屬于轉引的多手史料。
問題2:如何進一步否定鳩杖起源于漢高祖這一說法?
生答:找到漢高祖前就有鳩杖的證據。
教師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二:成書于漢初,記載周代職官和典章制度的《周禮·夏官》中寫道:“中春,羅春鳥,獻鳩以養國老,行羽物。”鄭玄注釋:“是時鷹化為鳩,鳩與春鳥,變舊為新,宜以養老,助生氣。”
材料三:戰國鳩杖杖首(文物圖,略)
材料二、三形成二重證據,進一步否定了鳩杖起源于漢高祖一說。然后出示第四則材料——
材料四:《武威王杖詔令冊》(圖略)與彩繪木鳩杖同地出土,是漢宣帝(前94-前48年在位)時期頒布的漢代專門的尊老法典,其中寫道:“高皇帝以來,至本始二年,朕甚憐耆老,高年授王杖,上有鳩,使百姓望見之,比于節,吏民有敢罵、詈、毆、辱者,逆不道”,并作出規定:“年七十以上,授王杖,比六百石。”
問題3:《詔令冊》中的這一說法又該如何解釋?《詔令冊》反映了這一時期法治與教化的什么特征?
師生互動后形成的共識:漢高祖以前就已經有了鳩杖,但鳩杖更多可能是象征權力的“權杖”或者是對鳩(諧音“久”)這一“神鳥”的崇拜,流行于貴族階層,賜予高齡老人可能是從漢高祖開始的。另外《周禮》一書的成書時間存疑,極有可能摻雜了大量秦漢間的讖緯之學。
【設計意圖】圍繞鳩杖的起源問題,精選多種類型的史料,設置學術情境,開展史料實證素養的專題訓練。鳩杖起源于漢高祖一說契合本課設計的秦漢視角,材料四與材料二、三的沖突有賴于合理的歷史解釋。經過這樣的討論,學生能體會到教材表述“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鳩杖”背后的學術深意。
4. 其他朝代各有哪些社會救助和優撫政策?(列表梳理)
表3 歷代社會救助與優撫政策簡表
實施者 地位 社會救助或優撫舉措
政府 主體 漢朝:常平倉制度 尊敬、贍養老人: 秦漢:鳩杖;明初:八十歲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 從唐朝開始設專門機構,如養病坊、福田院、眾濟院、養濟院等
隋唐: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義倉、社倉)
社會力量 輔助 宗族:宋朝興起,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 慈善組織:明清興起,善堂、善會
講到隋朝義倉時,特別引用《綱要》上第6課原文:
隋朝……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的倉庫,既包括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又包括備水旱賑濟而遍置于鄉間的義倉,積儲豐富。
——《中外歷史綱要》(上)P32
【設計意圖】繼續用表格法梳理歷代的社會救助和優撫情況,達到完成既定教學內容、回顧必修相關知識的目標。隋朝義倉的引入為課后評價任務埋下伏筆。
總結升華
“漢初三杰”的人生結局:蕭何——善終;張良——“成仙”;韓信——處死。為什么蕭何能夠善終?(引入史料)
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壓低價格、不給現錢)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悅。 ——《史記·蕭相國世家》
設問:蕭何為何從計?為何他的欺民行為反而能讓高祖的“大悅”?
生答:蕭何太得民心,威脅到了漢高祖的統治,為了自保,蕭何只能“自污”。
教師:(出示本課知識總結表,即表1)由此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的根本出發點是鞏固君主專制統治。那么,今天我國的人口普查、戶籍管理、村社自治和社會救助(結合圖片)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什么?
師生合答:人民的利益。
【設計意圖】用蕭何的故事呼應導入,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和社會治理本質目的的思考。古今對比,形成正確的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價值觀。
八、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評價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要根據學業質量水平來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度。教學評價還應貫穿整學習過程,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本課的教學評價設計為三個部分:課前的預習學案評價(略)、課中的探究活動評價和課后鞏固練習評價。
課中探究活動“鳩杖”評價量表
評價項目 質量描述
評價對象 核心素養*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個體評價(答題學生的表現) 史料實證 在探究【問題2】時,能夠知道史料的多種類型(文獻、實物),能夠在否定“鳩杖起源于漢高祖”說時想到用多種類型的史料 在探究【問題1】時,能夠運用所提供的史料作為論據論證自己的觀點 在探究【問題3】時,能夠利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對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 在探究【問題3】時,能夠辨別史料作者的意圖,恰當地運用所給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對鳩杖起源問題進行論述
歷史解釋 在探究【問題1、2】時,能夠理解材料一、二的歷史解釋,并發現兩者的區別 在探究【問題3】時,能夠將史實描述與歷史解釋結合起來 在探究【問題2、3】時,能夠分辨不同的歷史解釋,嘗試從來源等角度說明導致不同解釋的原因 在探究【問題4】時,能夠在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所有史料基礎上,嘗試驗證以往的說法或提出新的解釋
整體評價(班級表現) 學生的課堂反映、參與程度 基本沒有學生參與活動,被動聽課 學生偶有參與,主動性不高 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 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并有自己的獨道見解
*說明:該探究活動主要體現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兩大素養,故不考慮其他素養的評價。
課后鞏固練習評價(例選)
(原創)隋朝在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鼓勵民間自置義倉,這一做法本身是進步和可取的,卻成為加快國家滅亡的助推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于是奏令諸州百姓及軍人,勸課當社,共立義倉。收獲之日,隨其所得,勸課出粟及麥,于當社造倉窖貯之。即委社司,執帳檢校,每年收積,勿使損敗。若時或不熟,當社有饑饉者,即以此谷賑給。自是諸州儲峙委積。
——《隋書 食貨志》
材料二 以義倉為代表的糧倉,本來是為救災減災設計的,但是隨著管理層級的提高,由州縣到中央,制度設計的目標與社會現實完全脫節。當災荒發生時,州縣官員卻不能及時放糧賑災,百姓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糧倉充盈,卻餓殍遍野。這種高度集權的糧倉管理體制不僅不能及時救助百姓,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孟憲實《論隋朝的糧倉管理與隋朝的速亡》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隋朝義倉制度的創新之處和積極意義。
(2)根據材料二,概括隋朝廣設義倉的利民措施反而加速了隋朝速亡的原因。
(3)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和各地廣設的義倉,是“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相背離的典型現象,請再舉兩個類似的中國歷史上的例子。
【答案提示】
(1)開創官方救濟與民間救濟相結合的救助模式,將民間自助形式推廣到全國,豐富了我國的倉稟制度,提升了備災救荒的水平,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2)高度集權的糧倉管理體制導致糧倉不能及時救荒,激化了社會矛盾。
(3)秦朝建立后大規模修筑長城本是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卻因濫用民力引發農民起義;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本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結果卻出現了七國叛亂威脅了中央集權;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本是為了快速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結果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使經濟發展受挫。(此問答案眾多,言之有理即可)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與本模塊的其他課時相似,本課的時間跨度大,知識點多,如果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進行書本知識的羅列,難免會陷入到平鋪直敘、泛泛而談的境地。故以線鋪面、聚焦于點、有所取舍,應是本課設計出彩的關鍵。本課設計聚焦于秦漢時代,用表格、時間軸來梳理未能點到的知識,基本能完成既定教學任務。但在其他重要歷史時段,如隋唐、宋、明清的制度解析上,難免顧此而失彼。另外,本課的總結環節對戶籍制度和社會治理根本目的的判斷,只能說是大方向上正確,但是未能指出古人政治制度設計和實踐的積極意義和對后世的有益借鑒,比如基礎組織中所蘊含的政治智慧,民間救助體系的有益探索,優撫政策中的人文追求。
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洋县| 定安县| 林州市| 龙胜| 奎屯市| 汤阴县| 西丰县| 庆城县| 凤山市| 密山市| 宜宾县| 时尚| 晴隆县| 鹤庆县| 堆龙德庆县| 潼关县| 汉源县| 于都县| 庆元县| 环江| 丽江市| 安溪县| 行唐县| 思茅市| 姜堰市| 湘潭县| 乌什县| 襄城县| 南部县| 龙陵县| 共和县| 鞍山市| 高阳县| 凤山市| 松桃| 万山特区| 东平县| 黎平县| 太谷县| 荣成市|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