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第3課 土地改革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過程與方法: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歷史意義的理解和認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調查、搜集與整理歷史資料的能力。二、教學 重點難點 :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運動的基本過程。難點:土地改革順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義。三、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材料分析法四、教學過程:土地改革是我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土地改革時,許多地方拔出了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給農民。有的農民還分到了耕牛、農具和房屋等。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土地改革的情況嗎?本節課我們將學習第3課 土地改革(二)、講授新課: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1、土地改革的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農村存在大量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思考:材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的什么現實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全國土地改革前在農村占農戶總數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總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7%以上的貧農、雇農,僅占有耕地總數的14%,處于無地少地狀態。四川大地主劉文彩莊園這幅圖所反映的是土改前四川一個農民貧苦生活的情形。身后的草棚就是他們的住處。地主人均占有耕地為貧農雇農20—30倍。農村存在著大量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材料:中國的農村,一般都是聚族而居。一個村往往是一個大姓的聚集。大一點兒的村子,也是一兩個大姓的聚集。大姓聚集的村子,有錢有地的地主占統治地位。他們把持著村子的政權和族權,進行長期的統治,而長期以來許多農民也習慣于接受這種統治。新中國成立后,就全國來說,政權變了,是人民政權了,但在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村,地主階級仍然占有多數土地,他們這種經濟實力,決定了他們在農村中仍然有很高的地位,加上他們保留有其他統治手段,可以說,他們仍然是新解放區農村的統治者。現在,要在新解放區廢除農村的封建制度,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材料:毛澤東也考慮到了中國今后工業化和農村現存矛盾這兩個因素。就國家工業化來說,毛澤東是這樣認為的:國家工業化要靠農民的援助才能成功。就農村矛盾來說,毛澤東對這樣一種情況看得很清楚:新中國建立后,就全國來說,封建統治已經被推翻了,但是,在廣大新解放區的農村,封建土地制度還存在,這是一個矛盾。如果不改變現存土地制度,農民就會看不到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什么利益,就會與共產黨離心離德,工農聯盟就會瓦解,新中國政權就不穩固。因此,毛澤東在開國之初就下決心:要進行土地改革,使農民真正翻身做主人;新解放區的三億一千萬農村人口,要用三年時間完成土改,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為了統一各階層的認識,順利完成土改任務,毛澤東強調:工人階級應當積極地幫助農民進行土地改革,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也應當贊助這種改革,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更應當采取這種態度。這種狀況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2、過程:(1)時間:1950—1952年底基本完成(2)、地點:廣大新解放區(3)、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4)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5)具體做法:1950年冬,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新中國成立后發放的土地證農民熱烈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數民族以地區以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意義: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免除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多萬噸糧食地租; 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材料研讀:為什么要進行這種改革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中國原來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這就是我們民族被侵略、被壓迫、窮困及落后的根源……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改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就不能鞏固,農村生產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國的工業化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勝利的基本果實。——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結合這段文字,思考為什么要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鞏固新政權和實現新中國工業化的需要;新解放區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相關史事:為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與過去的土地改革政策有所不同。這樣做可以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1950年3月12日就土改問題中如何對待富農的問題,致電新區各中央局、分局的負責人。他在電報中說:在今冬開始的南方幾省及西北某些地區的土地改革運動中,不但不動資本主義富農,而且不動半封建富農,待到幾年之后再去解決半封建富農問題。請你們考慮這樣做是否有利些……第一是土改規模空前偉大,容易發生過左偏向,如果我們只動地主不動富農,則更能孤立地主,保護中農,并防止亂打亂殺,否則很難防止;第二是過去北方土改是在戰爭中進行的,戰爭空氣掩蓋了土改空氣,現在基本是已無戰爭,土改就顯得尖銳,如果我們暫時不動半封建富農,待到幾年之后再去動他們,則將顯得我們更加有理由,即是說更加有政治上的主動權;第三是我們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現在已經在政治上、經濟上和組織上都形成了,而民族資產階級是與土地問題密切聯系的,為了穩定民族資產階級起見,暫時不動半封建富農似較妥當……關于暫時不動富農的問題。“在新解放區土改中,對于富農出租的土地,要允許按照不同情況采取比較靈活的政策。我們不動富農的土地財產,但對富農出租的土地,要按減租辦法減租。如果有的地方貧苦農民在土改中所得土地太少,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可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酌情征購富農出租土地的一部或者全部。但是,征購富農土地也不能過分,要在征購后,使富農的土地不低于當地中農水平。”相關史事:農奴們將寺廟所有高利貸、賣身等文書契據,投入熊熊烈火化為灰燼。西藏達孜縣的農奴正在焚燒地契、債約全國約有3500萬人口的少數民族地區,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分別不同情況,用更長時間,采取適合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政策,來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務。1959年,西藏地區開始進行民主改革,中心任務是把封建農奴地主所有制改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徹底消滅封建農奴制,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經過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主。二、土地改革的意義:材料: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樣,當做一個階級來說,就是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這一階級,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樣一種改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土改后第一個豐收年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的拉土墊地,把一千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花。鋼鐵等工業原料作物的產量1952年即已超過歷史最高年產量。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相關史事: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他們早出晚歸,積肥、修堤,添置農具和耕牛。1950年冬湖南省就動工建水塘9.8萬個,修建堤壩2.2多座,修溝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萬畝。遼寧省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三)本課小結:當時的社會形勢決定了中國必須進行土地改革,于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作為土地改的法律依據,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已耕種,到1952年底,地改在大陸基本完成。農民獲得了上地,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既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又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四)、課堂練習1、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下列事件中,既鞏固了政權,又促進了經濟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創造了條件的是( B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憲法2、在土地改革中,黨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給農民,其根本原因是( D )A.農民無地或少地,生活困苦B.地主土地太多,無法耕種C.農民在革命戰爭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實上是“按功行賞”D.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3、20世紀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農民歡天喜地地說:“過去頭頂地主的天,腳踏地主的地,現在都成為我們的了”“分了地,出了氣,見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A )①得到農民的擁護 ②使農民獲得了解放 ③廢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實現了工業化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4、一副對聯寫道:“當年曾分田翻身當家做主人;今歲又分田勤勞致富奔小康”。與對聯中“當年分田”直接相關的是(B )A. 開國大典 B.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 D. 三大改造(五)、板書設計第3課 土地改革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1、土地改革的背景2、內容3、意義二、土地改革的意義:(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