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遣唐使的含義;鑒真東渡傳授佛經;唐與新羅的關系;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過程與方法:通過識讀《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內的鑒真像》《玄奘西行與回國路線圖》或其有效歷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鑒真和玄奘未實現目標矢志不渝的毅力和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開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來文化對于世界各國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難點: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三、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小組合作學習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在我國的西安市和日本的奈良市,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呂紀念碑。阿倍仲麻呂是唐朝時來華的日本人中杰出代表人物。當時很多日本人到中國來為了什么?《大唐西域記》記述了什么重要史事?鑒真和尚為什么要東渡日本?這些有關的人和事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積極的貢獻?(二)、講授新課:一、遣唐使與鑒真東渡:1、遣唐使的含義:唐朝時期,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的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被稱之為“遣唐使”日本為什么要派遣唐使呢?大唐國者,法式定備(法律、制度完備),珍(珍貴、繁盛)國也,常須達(應該常常去)。——《日本書紀》學習唐朝先進文化。材料:貞觀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開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3次。起初,遣唐使團的規模一般不超過200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倍增,開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開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團,人數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選了解唐朝情況和博通經史、嫻習文藝的人擔任。依據材料,歸納遣唐使來華的特點 ?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素質高。2、作用:遣唐使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藝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關史事:遣唐使還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陽)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就是那時從中國傳去的,有些節日一直流傳至今。2、鑒真東渡:鑒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學大師,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廣德二年(764)。鑒真原籍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幼時家境清貧,長安元年(701)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云寺(后改名去興寺)出家,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他從道岸禪師受菩薩戒。景龍初年(708)隨師到洛陽、長安,屢從名師受教。開元元年(713)回到揚州時,他已成為對佛學具有較深造詣的高僧,任揚州大明寺主持。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來我國留學,并邀請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寶元年(742))鑒真接受日本接連人邀請。天寶二年(743)鑒真和他的弟子祥彥、道興等開始東渡。十年之內五次泛海,歷盡艱險,均未成功。第五次東渡失敗后,62歲的鑒真大師雙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彥圓寂,邀請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東渡宏愿始終不移。唐天寶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第六次啟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經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他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人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矢志不渝,繼續進行第6次東渡,終于在754年抵達日本。材料:鑒真通曉醫學,精通本草,他把我國中藥鑒別、炮制、配方、收藏、應用等技術帶到了日本,并傳授醫學,熱忱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勝寶八年),鑒真及弟子法榮治愈圣武天皇病,當時鑒真雖已雙目失明,但他以口嘗、鼻嗅、手摸來鑒別藥物真偽,辨之無誤,因此他在日本醫藥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稱為漢方醫藥始祖,日本之神農。日本醫史學家富士川游在《日本醫學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醫雖多,得祀像者,僅鑒真與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醫學史》)。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相關史事:鑒真東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隨行的有36人獻出了生命。鑒真雖失明,但百折不撓,到日本時已是66歲高齡。他在日本10年,極受到尊敬和愛戴。763年,鑒真卒于唐招提寺,今天,鑒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內的鑒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為一級國寶。二、唐與新羅的關系:1.背景: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和隋唐往來頻繁。新羅形成國家政權的公元4世紀,周邊分布著高句麗、百濟、伽倻、倭等國家或勢力,可謂強鄰環伺。4世紀末,新羅受到倭國的侵略,向高句麗求救,高句麗好太王于399年發兵五萬援救新羅,驅逐倭人。到了5世紀,隨著高句麗遷都平壤、重心南移,新羅又在433年同百濟結盟,以對抗高句麗的南下。經過長期的蓄勢待發,一向弱小的新羅在進入6世紀以后終于迎來了第一個興盛時期。 6世紀后期,新羅建立花郎制度,用于培養貴族、確保兵源,奠定了其國力強盛的人才基礎。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中南部后的100余年間,政治較為安定,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并在與唐朝保持宗藩關系的前提下大量吸收盛唐文化,由此步入了第二個興盛時期。681年,文武王死,神文王立,他即位之初,利用岳父金欽突謀反未遂之機肅清了一批先朝舊臣,從而確立了自己的專制王權,隨即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他在中央強化了以執事部為中心的官僚體制,在地方構建了九州五小京及郡縣制,在經濟上廢止祿邑制,分配文武官僚田,在文化上模仿唐朝國子監而設立國學,在軍事上設立中央軍"九誓幢"和地方軍"十停"。新羅強盛以后,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2、表現:材料:唐朝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對新羅有著強大的吸引力。由于唐的對外開放政策及與新羅的友好關系,也由于交通的便利,有唐一代,眾多的新羅學生、僧人、商人、農民、士兵紛紛來唐求學、求法、經商、務農、從軍,其中有不少人定居于唐,終老唐土。他們廣泛地分布在唐境,有人統計,至少在唐的七個道(關內、河南、河北、淮南、劍南、山南、江南)的十九個州、府(歸義、徐、揚、泗、海、登、密、青、淄、萊、兗、金、臺、楚、池、宣州和京兆、成都府)有新羅僑民的活動,主要是在長安和河北道、河南道以及淮南道的沿海地區。尤其山東半島、江淮地區的傍海地帶和運河兩岸是新羅僑民的聚居地[43]。大量新羅僑民的出現是和唐朝寬容的移民政策分不開的。唐《戶令》規定:“諸沒落外蕃得還及化外人歸朝者,所在州鎮給衣食,具狀送省奏聞。化外人于寬鄉安置。”[44]另外還規定:“外蕃人投化者復十年”,即可免十年租稅和徭役。這樣優厚的條件當然使得新羅僑民們樂不思歸了。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材料:至景德王(742—756)時,新羅的國家政治制度已基本完善。在中央行政機構方面,仿唐中書門下設執事省,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管理全國政務,長官為中侍(后改侍中),其下設六部:兵部、禮部、倉部、位和部(主管官吏品位)、例作部(營建工事)、左右理方府(刑律);又仿唐之內侍省設內省(后改殿中省),管理大宮、梁宮、沙梁宮三宮王族事務;仿唐御史臺設司正府,彈劾官吏。在地方制度方面也建立了州郡制,全國共設九州、一百一十七郡、二百九十三縣。景德王時,更改九州名為漢式名字,州、郡、縣之官吏名也是都督、太守、縣令。在經濟制度方面,新羅仿唐之均田制實行丁田制,仿唐實行租庸調法和戶籍制。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朝鮮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三、玄奘西行:1、背景:唐朝與天竺有頻繁的交往。玄 奘玄奘本姓陳,名祎、洛陽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13歲出家,21歲受具足戒。曾游歷各地,參訪名師,學習《涅槃經》《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俱舍論》等經論。因為感到各師所說不一,各種經典也不盡相同,于是決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陳表朝廷奏請去西方求法,未被允準。貞觀三年(629)朝廷因饑荒允許百姓自行求生,他即從長安出發,經姑臧出敦煌,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進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習《瑜伽師地論》《顯揚圣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俱舍論》《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因明論》《聲明論》等論典,著重鉆研《瑜伽師地論》,兼學梵書《聲明記論》。不久,聲名大起。五年后,游歷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數十國。回到那爛陀寺后,戒賢讓他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著《會宗論》三千頌,融會了空有二宗,批駁了師子光反對《瑜伽師地論》的觀點,因而受到戒賢的贊賞。曾和“順世論”者辯論獲勝;還奉戒賢之命獨自同小乘論師辯論并獲勝。戒日王在曲女城為玄奘設無遮大會,玄奘宣講大乘教義,獲得更大聲譽。于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史書記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里,所歷“百有三十八國”,帶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歸國后受唐太宗召見,住長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2、概況: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那爛陀寺考古遺址位于今印度比哈爾邦省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處,公元5世紀,為了佛法的傳承,在那爛陀創建了一所佛教大學--那爛陀寺,它是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曾經吸引了全球各地成千上萬學者前來求學,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就是其中之一。12世紀,該寺因遭到伊斯蘭教教徒的侵略而毀滅。遍訪天竺名寺,研習佛法,曾在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3、影響:10多年后,玄奘攜600多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相關史事:在玄奘西行之前,國人稱印度為天竺,此外,印度還有“身毒”、“賢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時發現這些稱呼都不準確,認為譯為“印度”比較合適。他回國后這一譯法逐漸流行,沿用至今。問題思考 :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都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是如何面對重重困難的?鑒真東渡,前后6 次,用了12 年,困難重重,但他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終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遙遠,他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為追求真理,堅忍不拔,意志堅定。(三)、課堂小結唐朝前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給對外交往太貴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唐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處于世界先進地位,對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較開放、寬容的對外政策給各國友好交流提供了機會。 唐朝對外交通發達,給各國友好往來提供了條件。(四)、課堂練習1、代鑒真6次東渡弘揚佛法,終于成功。他東渡的國家是( D)A.天竺 B.波斯 C.新羅 D.日本2、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鑒真忌辰的前一天舉辦紀念法事。而只有在這一天,平日難得一見的國寶“鑒真和尚坐像”才會和公眾見面。鑒真東渡日本發生在( C)A.隋朝時期 B.秦漢時期 C.唐朝時期 D.宋元時期3、沫若曾賦詩一首:“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詩中的“道藝”不可能包括( D)A.儒家思想 B.建筑藝術 C.佛學經典 D.活字印刷4、在都城長安“不僅生活著來自日本的使者,還活躍著來自中亞、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侶與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題是( B )A.西漢絲綢之路的開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發展C.唐代民族關系的和睦 D.明朝對外交流的盛況(五)、板書設計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與鑒真東渡1、遣唐使的含義2、鑒真東渡二、唐與新羅的關系1、背景2、表現三、玄奘西行1、背景2、概況3、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