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2022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1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2022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1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第1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 教學設計
一、教學理念
基于高考評價體系,圍繞課程標準要求,立足學情,充分整合包括教材在內的歷史教學資源。注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思維和探究能力,拓展歷史視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以達到培養“五育”人才的目標。
二、教材分析
本課為新版部編教材(下)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是世界史部分的開篇。主要講述了早期文明的產生與文明的發展,結構上主要分為三個模塊,一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了文明產生的條件與過程;二是通過講述兩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臘文明等文明的特點,展示文明多元化的特點,同時強調地理與歷史環境對多元文明的重要影響;三是通過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和部分學者的爭論,進一步深化對早期文明的認識。由于人類文明是在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中產生的,所以人類文明就具有了多元的特點。如何對待多元文明,又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這三個模塊之間存在著層層遞進的關系。“文明的起源”部分理論性較強,學生理解不易,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科學的引導。“文明的多元特點”部分較為直觀,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第三部分“文明的認識”拓展性強,需要教師進行合理設計與引導。同時,本課教材的文字與圖片史料較為豐富,“史料閱讀”、“歷史縱橫”等欄目有助于拓展學生歷史視野,在教學設計方面需要加以利用。
三、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經過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儲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掌握了一定的史料閱讀分析能力,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學科素養。但如何靈活地運用儲備的知識去解決歷史問題,學生在這一方面的能力還是有所欠缺的。此外,本課部分內容理論性強、時空跨度大,對學生學習新教材、新課標有一定的影響,需要教師對教學資源作進一步整合。
四、教學目標
新課標對本課的學習要求是“知道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通過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根據新課標和教學內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唯物史觀:引導學生利用唯物史觀認識和探究文明的起源,運用唯物史觀正確認識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趨勢。
2.時空觀念:將各區域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進行比較和認知,利用區域文明的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文明發展進行比較;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和地理因素對于文明發展的重要影響。
3.史料實證:引導學生利用相關史料,對文明不同階段的問題進行探究分析,能夠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能夠合理運用史料去論證自己關于文明發展的相關觀點。
4.歷史解釋:通過史料的思考探究,讓學生了解“文明”的涵義以及文明的構成要素;通過史料的對比,讓學生理解文明的“多元”和“一體”的特點,并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5.家國情懷:通過對古代的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等文明的探知,讓學生認識各個文明的偉大成就,理解文明的多元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的價值觀念;結合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體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歷史價值。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古代文明的多元化特點,了解各區域文明發展的不同特點。
2.難點:理解文明的起源;認識不同時空條件,特別是地理和歷史環境對文明多元特點形成的影響。
六、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本課教材綱要內容,將本節課設計為“探源文明的產生”、“探知文明多元的特點”、“探究文明多元特點的原因”、“探尋文明的未來之路”四個部分,首先對文明產生的一般條件和規律進行啟發性講授,然后對不同區域的文明差異進行介紹,接著再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索造成古代文明差異的原因,最后運用所學知識,聯系社會現實去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于人類未來文明之路的價值與智慧,四個部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結合教材資源,通過史料分析和流程圖引導,讓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探索文明的產生及文明產生的基本特征,從而提高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和唯物史觀素養。第二部分,通過歷史地圖和時間軸的運用,引導學生了解古代各文明產生的時間和地理位置,及各文明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領略文明不同的特點,把握世界歷史發展多元化的趨勢,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體現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教學功能。第三部分,通過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這樣既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又可以突破重點。同時,通過史料展示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造成古代各文明多元特點的原因,感知地理和歷史環境對文明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第四部分,通過開放性活動探究設計,讓歷史貼近生活,讓歷史課有“時代”味。通過問題引導,結合教材的拓展部分,聯系當今時代背景,探尋人類未來文明發展之路,體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歷史價值。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4分鐘)
教師展示古埃及法老的相關圖片。
師:同學們認識圖片上的東西嗎?這是誰的名片,為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導出“文明”,“文明”是什么?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的第一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大家先快速閱讀課件上的材料,告訴老師什么是文明,文明有哪些特點?
材料 “文明”(civilization)的內涵:文明或者文化是人類社會中最為重要的現象,或者說是人類社會最為重要的特征,是人類社會在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身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產物。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處于不同地域的、經歷不同歷史的不同民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信仰以及觀念,又在不斷加深的相互交往中彼此借鑒、彼此融合,或者彼此競爭,從而形成了豐富的多樣文明。——謝曉娟《從“文明”含義的演變看西方文明中心論》
生:文明是人類社會最為重要的特征,是人類社會在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身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產物。文明的發展具有歷史悠久、獨特性、多樣性、競爭性等特點。
(二)新課講述
1.探源人類文明的起源。(8分鐘)
師:是不是人類的出現就有了文明呢?
生:不是!
師:那人類文明是如何產生的,其產生的標志有哪些呢?請結合課本和材料思考。
材料1:隨著動植物馴化技術的出現,人類文化的大量新內容才得以在短時間內成為可能。——丹尼斯· 舍曼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2:私有制和階級并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生:它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現是文明產生的重要標志。
師:結合教材有關知識,分析文明誕生的條件與過程。
生:農耕畜牧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
師:也就是農業革命,生產力的發展,然后呢?
生:人類定居、早期城市產生、剩余產品的出現、私有制的形成、階級的分化、國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現等。
師:而這一切產生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生:農耕畜牧的產生,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師:同學們,我們結合教材內容探討一下,農耕畜牧的產生與國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現之間的聯系。
教師引導:農耕畜牧的產生→生產力發展→私有制→階級、國家、文字→文明。(結合教材材料)
生:農耕畜牧的產生→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剩余產品→部落首領管理,特權產生→將剩余產品變成私有,私有制出現→貧富分化,統治者出現,階級出現→階級矛盾激化,國家機器形成→加強統治,文字產生→文明誕生了。
2.探知文明多元的特點。(8分鐘)
師:文明自誕生之日起就呈現出多元的特點。世界上古代文明主要有兩河文明、尼羅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和中華文明。它們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曾創造出輝煌的成就,也深刻影響了此后各個文明的發展。
師:結合教材上的《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思考“世界各文明區域分布呈現怎樣的特點,其原因又有哪些?”
生:區域分布呈現出一條帶狀,具有影響范圍在不斷擴大、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其原因是地理和歷史環境的影響、文明自身的發展、文明的交流與融合等。
師:同學們,我們結合歷史的時間軸和教材內容,領略一下古代文明多元化的特點。思考一下“古代各文明分別取得哪些成就?”
引導:運用時空定位,突出地理環境對古代文明形成的重要性。并對這些文明進行分類歸納。(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師:古代世界有哪些世界級的文明,這些文明對世界產生了哪些影響?
展示材料:
兩河文明《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諸帝國》:“美索不達米亞”這個詞是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兩河指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文化可與之相匹。它的影響幾乎可以見于每一個領域,包含數學、文字、農業和建筑。最早的學校在這里創建,“0”被當成數字觀念在這里產生,人類第一部立法文件——巴比倫法在這里誕生。
埃及文明《古代埃及帝國》:沒有任何古代文明能像埃及那樣令世人著迷。誰處于埃及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埃及最后屈服于羅馬帝國的原因?宗教在古埃及政治生活中為何占有如此重要地位?埃及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埃及人是最早玩球類運動的人。埃及人發明了365天的歷法,他們把每天分成24個小時。
《印度與世界文明》:印度常常被刻畫成世界上最具宗教性的國家。在印度,“人走到了其宗教才能的極限”。據稱,文學作品和知識游戲的最初家園是印度。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還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塊古老的土地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
希臘文明《希臘精神——一部文明史》:希臘人的人類崇拜與希臘精神的興起、完成、衰敗以及最終滅亡之間的關聯是什么?究其本質,希臘精神既非地理概念也非語言概念,而屬于社群和文化的概念。希臘精神作為一種迥異的生活方式在城邦(這種主導性的制度)中得以呈現。
生:兩河流域文明,數學、農業、建筑、教育、法律等,特別是法律,人類第一部立法文件——巴比倫法在這里誕生;古埃及文明,宗教、政治、歷法、建筑、運動等,金字塔就建在那里,埃及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古印度文明,世界上最具宗教性的國家,文學作品和知識游戲的最初家園,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希臘文明,是西方人文主義的起源地,希臘人的人類崇拜與民主制度深刻影響近代西方文明的發展進程。
3.探知文明多元的原因。(12分鐘)
師:同學們請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思考“為什么不同的文明之間存在如此大的差異,造成其差異性的原因有哪些?”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的異同及其產生的地理和歷史背景。
材料3:兩河流域由于地處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地理上,地形開放,無險可守,經常受到外敵的入侵和騷擾;在內部,民族矛盾重重,沖擊不斷,不同的民族在美索不達米亞這個大舞臺上來去匆匆,現實生活急劇動蕩,人們的不安全感和心理壓力遠大于古埃及。所以,他們試圖通過編制完備的法典來懲罰那些社會敗類,保護當地人民的生命和財產,以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身體上的保護,于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在美索不達米亞誕生了。 ——趙克仁《兩河文明與埃及文明的差異及原因探析》
師:請同學們結合材料3探究“古代兩河流域的地理和歷史環境對兩河流域的文明特點產生了怎么樣的影響?”
生:特殊的地理和歷史環境,造就了兩河流域的心理壓力和不安全感高于其它文明,從而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
材料4:埃及文明與巴比倫文明在法律制度上截然不同。確切地說,古代埃及沒有成文的法典。法老政府治理國家的法寶是宗教。埃及宗教的清規誡律完全可以達到法律的效果,所以一些學者將埃及宗教文化看做法文化。——張小虎《論古埃及<亡靈書>及法文化價值》
師:古埃及的法律制度與古巴比倫法律區別在哪里,其體現了文明什么特點?
生:埃及文明沒有成文法,宗教誡律可以等同法律。這體現了文明多元化的特點。
材料5: 從印度內部地形結構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點的差異性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個個“蜂窩狀”的文明單元,也會導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并存的局面,這樣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是難以逾越的天塹。——蔣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師:從前面的材料,我們可以歸納出什么?
生: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多元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師:地理和歷史環境對各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們再思考,各地區不同的文明對其政治的發展又產生了怎么樣的影響呢?
展示材料:
材料6: 當他們分割普魯時,……其口為婆羅門,由其雙臂造成羅惹尼耶,其雙腿變成吠舍,從其雙腳生出首陀羅。——教材“學思之窗”
材料7:法老被認為是神之子,古埃及人贊揚他說:“威令在你口中,認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頭可以產生正義。”——劉文鵬《古代埃及史》
材料8: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古希臘]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禮上的講話》
生:印度產生了與宗教文化對應的種姓制度;埃及產生了與宗教神學對應的專制政治體系;希臘產生了與其文化相對應的民主政治。
師:同學們,我們閱讀材料思考以下問題,第一,“早期文明是否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早期的聯系?”;第二,“古代文明是否有高低優劣之分?”
材料9:古代希伯來人有大洪水毀滅幾乎所有人類,僅留下諾亞一家的傳說;古代希臘人也有類似的洪水毀滅人類的故事。洪水傳說的源頭是蘇美爾神話。在蘇美爾人的泥版文書上,人們發現了這個故事最早的版本。——教材“歷史縱橫”
材料10:現代西方文明有兩個源頭,即古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都屬于“軸心期”文明。但西方文明最終的起源還可往前追溯到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這兩個文明都是古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的祖先。
而古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均非原生文明,而是因毗鄰埃及和兩河流域這兩個原生文明,利用其技術、理念成果崛起的后發或次生的文明。 ——阮煒《如何看待“軸心時代”》
生:古代文明之間存在著多元一體的特點,不同文明之間產生過相互影響,并相互融合發展;古代文明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都是特定的歷史地理條件的產物,都有各自的優點,我們應該尊重文明的多樣性。
教師總結:同學們說得很好。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文明都對世界產生過影響,它們之間也曾相互進行過影響。我們不應該僅僅從貢獻的角度去衡量各文明的優劣,各個文明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文明當中也有野蠻,野蠻當中也有文明。
4.探尋未來文明之路。(8分鐘)
師:對于文明的未來之路,我們應該怎么走呢?同學們請閱讀材料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人類文明遇到了哪些問題?怎么樣解決?”
材料11: 在全球化時代,通信和交通方式史無前例的便捷,人類交往溝通創紀錄地深入和廣泛,各國相互依存與彼此聯系前所未有地頻繁。另一方面,重大傳染性疾病疫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持續蔓延與加速擴散的能力也不斷提升,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并向其他領域外溢,助長了世界范圍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抗擊疫情,人類是命運共同體
生:重大傳染性疾病疫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各國應加強合作,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抵御災難。
師: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思考什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材料12: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后首次會見外國人士就表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
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政府提出的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方案。它強調要加強國際合作,構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來應對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強調人類文明的合作。
教師導入:通過本課學習,結合人類文明發展的多元特點,談談我們在“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世界公民?
生:經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文明的產生是一定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中產生,都有各自的本色、長處、優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紅之別。國家之間應該秉持平等與尊重,摒棄傲慢與偏見,加深交流對話,共同合作,構建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學生,我們要肩負起這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推動人類社會和諧健康的發展,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八、板書設計
一、探源文明的產生(原因、標志)
二、探知文明多元的特點
三、探究文明多元特點的原因
四、探尋文明的未來之路
九、應用遷移
材料13: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的疫情,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從最初的袖手旁觀,冷嘲熱諷到現在轉而求助,這也讓他們真正明白和體會到提出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多么地正確和英明。在面對人類共同危難的時刻,全世界也只有最早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人民靠得住,信得過,能夠擔負起這樣的責任。
通過本課學習,結合人類文明發展的多元特點,談談我們在“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世界公民?
十、總結反思
本課教學設計方面,我從培養“五育”人才的教學立意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出發,對本課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實現以古鑒今的學科育人價值。另一方面,我繼續從新課標要求出發,整合教材資源,圍繞著文明的發展規律,將本節課設計為“探源文明的產生”、“探知文明多元的特點”、“探究文明多元特點的原因”、“探尋文明的未來之路”四個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地使用史料,幫助學生解讀史料、探究史料,從而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從課堂實際教學效果反饋來看,本節課基本達到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和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我也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教學設計需要注重重點和難點,但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需求。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各區域文明的輝煌成就”雖然不是本課的重點,卻是學生最渴望了解的內容之一。但是由于課堂教學內容設計的限制,我在教學過程當中,對此部分并沒有較多的解說,只是進行了粗略的介紹。通過課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我深刻認識到教材的重整梳理不僅僅要考慮教學目標的要求,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興趣和心理特征。在教學設計方面,要兼顧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特別是學生“學”的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課前了解和課后反饋的方式,對教學資源進行適當的補充?這樣在教學方面,我們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又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的拓展。
史料使用要豐富,但也要依據學生學習的特點。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豐富的史料運用有助于增加學生對某個歷史問題的認識,同時也能起到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歷史學科素養的作用。但是另一個方面,不合理的大量使用史料,又有可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史料的使用是把“雙刃劍”。因此,在教學設計當中,我們不僅僅要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使用史料,避免史料使用過多,造成學生學習的負擔。
同時,不合理運用史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壓學生的個性思考空間,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氣氛壓抑,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因此,合理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是關鍵。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對教學史料進行精簡,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另一面,我們可以通過課前導學案的設計,讓學生提前對史料進行閱讀,在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同時,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能。
合理的教學反饋,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合理的問卷調查,有利于學生及時向教師反饋學習情況,也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教學當中的不足,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完成情況,從而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同時也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互動溝通平臺,有助于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從而實現教與學的統一。
總之,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師生之間需要建立起一個高效的溝通評價機制,才能更好地推動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
2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河县| 郑州市| 吕梁市| 扶沟县| 诸城市| 石渠县| 柳林县| 敦化市| 来宾市| 苍溪县| 嵩明县| 进贤县| 容城县| 阳山县| 扎兰屯市| 曲靖市| 健康| 龙江县| 沙湾县| 朝阳区| 锡林郭勒盟| 黑龙江省| 靖西县| 古蔺县| 兴和县| 通州区| 孟连| 青海省| 襄垣县| 沧州市| 腾冲县| 柏乡县| 板桥市| 祁连县| 防城港市| 安义县| 揭阳市| 聂拉木县| 时尚| 东城区|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