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人口》背誦清單第一節《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勻)從全球(半球)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10 N—50 N之間;從距海遠近看:近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區;從海拔(地形地勢)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低地平原;從地區看:四大人口稠密區—東亞、南亞歷史悠久;北美、西歐經濟發達;從大洲看:亞洲59.6%、非洲16.9%、歐洲9.7%、拉丁美洲8.5%、北美4.8%、大洋洲0.5%;從國家看:人口超1億的國家—中印美印尼、巴巴尼孟拉、俄墨日埃菲。二、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氣候:中低緯地區(溫帶和亞熱帶的濕潤、半濕潤地區)(2)地形:低地平原(3)水源:水源豐沛的河湖沿岸(4)海陸:沿海2、人文因素(1)交通:便利(2)生產力水平:農業社會--農業發達區;工業社會--人口向城鎮聚集,工業發達區形成人口密集城市帶(3)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密(4)歷史:悠久區密(5)政治、軍事、文化等第二節《人口遷移》什么是人口遷移1、人口遷移的概念:我們把涉及人口居住地發生長期或永久改變的人口移動,稱為人口遷移。2、判斷人口遷移的標準(1)空間移動(遷出地到遷入地)(2)居住地變更(跨越行政區域界線)(3)時間限度(長期或永久)通常1年以上3、人口遷移的分類: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4、人口機械增長(人口凈遷出區、人口凈遷入區)機械增長率=(年內遷入人口數-年內遷出人口數)÷年平均總人數×100%自然增長率=(年內出生人數-年內死亡人數)÷年平均總人數×100%5、人口遷移的影響(1)正面影響:遷移者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經濟收入;減輕遷出地的資源環境壓力;緩解遷入地勞動力短缺的狀況;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間的文化交流。(2)負面影響:年輕人的遷出致使遷出地勞動力減少;給遷入地帶來就業壓力;可能導致遷出地人才外流;可能影響遷入地的社會治理。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1、推拉理論:推拉理論解釋了人口遷移的原因,該理論認為,人口遷移的動力由遷出地的推力和遷入地的拉力共同構成。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 對人口遷移的影響 舉例氣候 通過影響人類生產生活而影響人口遷移 美國東北部老年人向南部“陽光地帶"遷移水源 水源分布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口遷移的方向、規模 人類早期的逐水草而居土壤 通過影響農業生產而影響人口遷移 農業社會人們為尋找新的耕地而遷移礦產資源 早期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可引起人口遷移 我國大慶攀枝花等工業城市的形成環境 生活環境惡化引起人口遷出; 優美的環境吸引人口遷人 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使當地遭到了核污染,當地居民全部遷出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引發饑荒或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而迫使人們遷移 20世紀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區的大干旱造成成千上萬的難民(2)人文因素因素 對人口遷移的影響 舉例經濟 往往對人口遷移起著主導作用。 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發展,常常遷往經濟發達或就業機會多的地區 墨西哥大量移民流向美國交通和通信 相對縮小了地區之間的時間距離,降低了遷移的困難程度 隨著交通和通信的發展,近年來人口遷移更加便捷家庭婚姻 婚姻是影響青年 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遷移影響較大 軍人家屬隨軍政策 政策,尤其是人口遷移政策對人口遷移有重要影響 我國1984年推出的允許農民進入小城鎮落 戶的政策,促使人口遷移的規模迅速擴大政治 政治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常引起人口遷移 歷史上都城變換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遷移軍事 戰爭等軍事活動破壞了人類正常的生活環境和秩序,并引發人口遷移 2011年持續至今的戰爭導致敘利亞人 口外遷文化 改變 人們的生活期望和認識外部世界的態度,促進人口遷移 科技移民3、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1)國際人口遷移總特點時間 原因 特點 主要遷入地 主要遷出地19世紀以前 地理大發現與新航線的開辟,歐洲殖民主義擴張 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 大洋洲、北美、拉丁美洲 亞洲、非洲、歐洲二戰后 經濟的差異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外籍工人逐漸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大洋洲、北美、歐洲、西亞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2)國內人口遷移A、世界國內人口遷移總體比較時間 原因 特點工業化以前 大規模的墾荒、嚴重的自然災害、戰亂 大批的移民為主工業化以后 經濟的差異 人口從農村向城鎮遷移B、我國國內人口遷移比較時間 主要流向 原因 特點1949年至改革開放前 東部人口稠密區遷往西北、東北等地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開發內地,建設邊疆 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改革開放后 內地遷往沿海,山區遷往平原,農村遷往城鎮,貧困地區遷往發達地區 工業化和城鎮化;改革開放政策;沿海經濟發展快 人口遷移的流量增大第三節《人口容量》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1、概念: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2、影響和制約因素(1)自然資源狀況(制約因素) 正相關(2)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 正相關(3)人均消費水平 負相關(4)地區開放程度 正相關3、對地球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不同估計:樂觀者、悲觀者、中間者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在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備注:估算方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似;人口合理容量的數值要小于資源環境承載力。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3、謀求人口合理容量的原因:當前世界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問題突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4、謀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國際合作,控制人口(2)建立公平秩序(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4)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