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 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第三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學科 歷史 學段: 高中一年級下教材分析 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屬于高中歷史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下中古時期的世界中歐洲部分的內容,高中歷史必修課程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是對全體高中學生歷史最基本基礎知識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學生發展的共同基礎課程,設《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個模塊。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以學習專題的形式呈現歷史的進程,課程內容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容均在歷史時序的框架下,有若干學習專題構成。通過中外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展現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從分散到整體、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本課屬于高中歷史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二單元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的內容,屬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時期的歐洲(封建社會)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歐洲的歷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過渡的橋梁,是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環節,在世界史部分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要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完整基本脈絡,以及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遺產,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傳統,拓展國際視野,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必須對本課設計主題進行有效的學習。教授課時教學設計參與人員姓名 單位設計者實施者課件制作者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 通過講述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學生了解封君封臣制度、莊園制,通過分析城市發展與王權興起關系,為學生下一階段學習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打下基礎。通過與東歐的拜占庭和俄羅斯的比較,使學生感受到即使在歐洲內部,歷史的發展也存在很大不同,理解中古時期歐洲文明發展的多元特性。 【教學重點】中古西歐的政治、經濟、社會特點;城市興起的影響。 【教學難點】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與發展,城市與王權的關系。【教學方法】講練結合法、談話法、討論法、講授法、史料研讀法、情境體驗法、導引法等【課前準備】教具:多媒體、黑板、粉筆教學過程(表格描述)【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一、西歐封建社會 【課堂導入】 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 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大家思考一下,這兩幅圖片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對!反映了日耳曼人消滅了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進入了封建社會。那么,這一時期的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何表現呢?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 【講授新課】 明確中古時期的時間斷限:在世界歷史上,5—15世紀被稱為“中古時期”。以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標志,歐洲歷史進入中古時期。 2.封君封臣制度。通過分析9世紀封臣效忠的誓詞,講述封君封臣制度的產生,以及封君與封臣之間的關系。在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國中產生封建社會。這是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以軍事力量為交換的一種制度。國王為保證兵源,將土地分封給大封建主,要求他們按照土地規模提供相應數量的兵員。大封建主們如法炮制,把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屬下,屬下繼續分封,直到騎士。授予土地者為封君,接受土地者成為封臣。封君要保護封臣,封臣要服從封君,封君與封臣之間互相承擔責任與義務。 3.封君封臣制度的后果。用結構圖展示封君與封臣的等級關系。一方面各級封建主成為統治階級;另一方面造成王權軟弱,政治分裂。 4.莊園與農奴制度。出示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向學生解釋什么是莊園制。封君分封土地時,大多是連同土地上的農民一道授予封建主。這些封地形成規模不等的莊園。莊園內的土地屬于領主,由沒有人身自由的農奴耕種,產品歸領主所有。莊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產單位,擁有絕大多數農具和牲畜,能提供從生產到生活的幾乎所有的東西。 5.小結:用簡單的結構圖總結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突出重點。 通過明確時間節點,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利用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二、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1.西歐的城市興起。通過地圖、數據和表格,使學生了解西歐人口的增長、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城市繁榮。但城市受制于封君封臣制度的限制,城市市民被領主剝削壓榨,于是市民聯合起來反抗封建領主,爭取城市自治。 城市與王權。講述在爭取城市自治過程中,市民階層與國王結盟的過程。國王需要城市提供經濟支持與軍事支援,增強自己的實力,消除封建割據,推動國家統一;而市民需要國王授予特許狀,獲得城市自治,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同時也得到一些政治權力。國王為了得到市民支持,給予市民政治上的權力,英國逐漸形成下議院,法國形成三級會議,這在西歐政治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 合作探究 西歐城市的興起 材料一 在11至12世紀。城市普遍展開了反對封建領主、爭取城市自治的斗爭。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往往通過贖買獲得自治權,但許多城市卻依靠武裝斗爭獲得不同程度的獨立與自主。 材料二 中古西歐城市是作為經濟中心出現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業和商業所構成的商品經濟從一開始就對封建制度起到了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階級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 (1)材料一反映了中古的西歐城市具有怎樣的特點?它們獲得獨立與自治的方式有哪些? (2)根據材料二分析,中古西歐的城市有著怎樣的地位?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有什么歷史意義? 提示: (1)特點:擁有自治權。方式:贖買;武裝斗爭。 (2)地位:經濟中心。意義:瓦解封建制度,孕育早期資產階級。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古時期歐洲的教會的地位如何? 自主學習 (1)經濟上: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 (2)政治上:它也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 (3)精神上: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他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會的指導。 圖片情境 通過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意識。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分析表格、統計數據以及文字材料,提醒學生關注重要信息,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拜占庭與俄羅斯 1.拜占庭帝國。用地圖分析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幫助學生理解拜占庭的特殊歷史與文化。概述查士丁尼大帝的重要政治遺產——《羅馬民法大全》的歷史意義。 2.俄羅斯。利用時間軸,幫助學生梳理俄羅斯從小小的公國,崛起為地跨歐亞的大帝國的歷史進程。簡單介紹16世紀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 培養學生從地圖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利用時間軸梳理俄羅斯的歷史,培養學生時序意識,以及整理知識的方法。小 結 1.總結本課知識體系 2.深化對中世紀之問的認識:中世紀的歐洲確實有黑暗之狀:封建等級制度、莊園農奴制度和基督教會的神權控制,割據征戰。但是在黑暗中也孕育著希望:王權的加強和集權民族國家形成,城市的興起,市民階層的壯大;大學的興起,教育新氣象;人口逐漸增長,疆域不斷擴大。這些因素都推動著歐洲走向近代世界,推動著歐洲文明的進步!【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1.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新教材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時間跨度一千年,地域涉及中古的西歐和中古的東歐,內容涉及中古歐洲整個封建社會的狀況。在內容整合、重難點的突出和突破,尤其是本節課教學主題的搭建上難度很大,實施主題式教學,要把控到位,且一節課完成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過渡的橋梁作用的全部內容實屬不易。同時深感在教學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是一個持續提升的過程,任重而道遠。 2.未來解決的思路:第一將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設副標題——連接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的橋梁。這樣本課就有了主題,師生以此作為抓手進行了解、學習、探究;第二將本課的第二個子目——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設計為中古西歐二元社會——王權與教權的較量,這樣只要將中古西歐二元社會王權與教權的較量狀況,師生不論通過何種方式了解清楚,中古西歐的社會狀況就了然于胸;第三將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另立一個子目,同時以學習聚焦、思考點、歷史縱橫、史料解讀、學思之窗等形式列舉一些典型的城市的興起所引起的社會變化、政治變化、經濟變化、思想文化變化等方面的材料,通過這些材料的了解、學習、探究,自然明了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在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過渡的橋梁作用,升華主題城市的興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橋梁;第四拜占庭與俄羅斯應將俄羅斯設為史料解讀或學思之窗了解學習即可。這樣可以減少知識的容量,降低學習的難度,相對減輕學生的負擔。課后作業 完成課時作業第三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