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屆高考歷史解題各個擊破系列·選擇題第1節 推斷類題型剖析含義從試題的題干所創設的歷史情景中分析推理出正確的結論,從而在選項中選正確的選項。特征常用術語,據此可知、由此可知、推知、這一論斷能力考查要求考生中能分析材料并做到論從史出,突出對考生史料運用、歷史解釋兩個核心素養的考查解題點拔推演法閱讀試題后,依托所學歷史知識,注意歷史規律、邏輯關系和基本原理等,判斷試題選項正確性逆向思維閱讀試題后,把A、B、C、D四個選項“代入”到題干中去印證,判斷是否能從題干中推知。最新案例1、文字類01.(2021·全國甲卷·28).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處置政敵時,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英國人在華創辦的《北華捷報》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由此可知A.太平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B.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C.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 D.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答案】A【解析】時間“1861年”,主語“慈禧”、“英國人”。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把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目的是為了自己的權柄,她上臺的第一樁罪行,就是“借師助剿”和外國侵略者共同血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英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故A項符合題意。B項是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后;C項中19世紀60年代的“頑固派”是以倭仁為代表,對抗洋務派,史實不符;D項當時仍是天朝上國外交。02.(2021·全國乙卷·33).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當時在巴黎的俄國革命者拉甫羅夫說:這次革命“與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領導者都是“無名的人”“法國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這些普通人卻輕而易舉地做成了。據此可知,巴黎公社A.建立了穩固的工農聯盟 B.廢除了君主專制制度C.體現工人政權鮮明特征 D.深受俄國革命的影響【答案】C【解析】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建立的是一個城市政權。再者,農民是有產階級,不是無產階級,故A項錯誤。1789年君主立憲派先頒布《人權宣言》,徹底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故B項錯誤。D項中俄國革命一般是指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題干是1871年,邏輯錯誤。綜上,只有C項符合題干要求。03.(2021·全國乙卷·26).宋代,官府強調“民生性命在農,國家根本在農,天下事莫重于農”,“毋舍本逐末”。蘇轍說:“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鄭至道說,士農工商“皆百姓之本業,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易之者也”。從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B.重農抑商政策瓦解C.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 D.四民社會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題干信息:宋代,官方強調重農抑商,農商對立。但是一方面蘇轍說農工商想要進入士階層,另一方面鄭至道說士農工商皆為本業,沒有貴賤之分。對于四民問題,社會的看法與官方不同。A項:商品經濟在宋代發展較快,因此宋代城市的市坊界限被打破。A項錯誤。B項:重農抑商政策瓦解,表述絕對,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C項:材料中蘇轍和鄭至道對士農工商的看法,以及結合宋代科舉制和工商業的發展,可以得出宋代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C項正確。D項:四民社會地位相同,表述絕對。D項錯誤。04.(2021·全國乙卷·34).青年時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誡,物理學是一門已經完成了的科學,不會再有多大的發展。1900年,物理學家開爾文也斷言:“在已經基本建成的科學大廈中,后輩物理學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由此可知在當時A.物理學領域的問題已全部解決 B.物理學對微觀世界的思考尚未開始C.經典物理學仍然處于統治地位 D.量子力學得到物理學界的普遍認可【答案】C【解析】題干信息:19世紀初,物理學界認為物理問題基本解決,后續只需要小修小補即可。A項:物理學領域的問題已全部解決,表述絕對。A項錯誤。B項: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而且“物理學對微觀世界的思考尚未開始”這種表述本身風險很大,慎選。B項錯誤。C項:當時人們覺得經典物理學可以解決遇到的問題,因此經典物理學仍然處于統治地位的表述符合材料內容。C項正確。D項:1900年,普朗克才提出量子假說。因此量子力學得到物理學界的普遍認可的表述不符合材料和史實。D項錯誤。2、數據類05.(2021·全國甲卷·30).表1 1931~1934年中國鋼鐵業情況表 單位:噸年份 鐵砂產量 鐵砂及生鐵輸出量 鋼鐵消費量 鋼鐵輸入量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根據表1可知,當時A.中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 B.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C.國民政府實業政策無甚成效 D.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答案】D【解析】做表格題的思路:一看,鐵砂產量在1931~1934年間增長,鐵砂及生鐵輸出量也是有增有減。所以A、B兩項錯誤,再說民族企業日益萎縮主要是在日本全面侵華時期,與題干的時間不符。二關注,鋼鐵消費量和鋼鐵輸入量1932年最低,1933年和1934年都在增加,所以C項說法錯誤。三化簡,1931~1934年中國鋼鐵業中鐵砂及生鐵輸出量總體大于鋼鐵輸入量。故D項正確。06.(2021·全國乙卷·25).表1 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 單位:戶郡名 西漢末 東漢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間) 56 771 20 123太原(今屬山西) 169 863 30 902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 359 316 528 551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豫章(今屬江西) 67 462 406 496零陵(今湖南、廣西間) 21 092 212 284據表1可知,在此期間A.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答案】A【解析】題干信息:西漢末至東漢中期,北方地區的代郡、太原戶數明顯減少;南方地區的豫章、零陵戶數明顯增多。A項:新莽后期北方戰亂,南方經濟發展加速,故南方人口增加明顯。A項正確。B項:豪強大族勢力在東漢增強,發展到魏晉時期成為士族門閥。B項錯誤。C項:由于南方經濟發展,此時南北經濟的差距縮小。C項錯誤。D項:個體農耕經濟衰退在材料中無法體現。D項錯誤。07.(2021·全國乙卷·31).1957年,國家統計局《工人階級隊伍情況的調查報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參加工作的職工社會出身情況,如表2所示。表2 職工社會出身情況表 (%)工人 勞動農民 轉業軍人 個體勞動者及 一般市民 學生 資本家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陜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據表2可知A.內地與沿海原有工業基礎差距大 B.西部地區工商業改造不徹底C.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實現 D.沿海地區工業發展更為迅速【答案】A【解析】題干信息:1950-1957年,上海、天津、陜西、新疆四地的職工出身情況。上海、天津的職工中原本就是工人的比例較高。陜西、新疆的職工中,從其他行業新成為工人的比例比上海、天津高。A項:上海、天津原有工人比例比內地高,加上資本家轉工人多,說明上海、天津之前的工業發展水平比內地陜西、新疆高。因此內地與沿海原有工業基礎差距大符合材料信息。A項正確。B項:西部地區工商業改造不徹底無法從材料中體現。B項錯誤。C項:一五計劃是新中國工業化的奠基,并不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實現。C項錯誤。D項:沿海地區工業發展更為迅速的信息無法體現。而且一五計劃期間,很多新工廠布局在中西部地區,內地工業發展也很快。D項錯誤。3、圖片類08.(2021·天津學業考試·12).某學者提出,隨著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對空間和距離的感知也會發生變化,并繪制了如下示意圖予以形象地展示。據此可以認識到A.科技發展消除了國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樣性逐漸消失C.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全貌 D.人類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答案】D【分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只是可知,隨著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在空間和距離的隔越來越小,督地區各民族間的聯系不斷強,反映了人美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技發展有利于各國交往,但“消除了國家界限”說法誤,A項鐠誤;題干所給材料信息沒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樣性,B項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體,C項錯誤。實操訓練1.(2018·全國I卷·25)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表2 “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表藩鎮類型 數量(個) 官員任免 賦稅供納 兵額與功能河朔型 7 藩鎮自擅 不上供 擁重兵以自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防驕藩邊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守邊疆東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駐兵少防盜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答案】D【考點】唐代地方行政體制——藩鎮體制【解析】由表格數據可知,唐代的藩鎮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員、擁兵自立外,其他類型的藩鎮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駐兵防止分裂和異族進犯,維護社會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亂”后的藩鎮基本維護了唐朝的統治,故D項正確;材料中大部分藩鎮是上繳賦稅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鎮的稅收外,還有其他財政收入,故A項錯誤;表格體現不出藩鎮彼此攻伐不已,故B項錯誤;河朔型藩鎮擁兵自重、與朝廷對抗,威脅到中央權威,故C項錯誤。2.(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32)雅典城邦通過抽簽產生的公民陪審團規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階層,負責解釋法律、認定事實、審理案件等。而在羅馬,通常由專業法官和法學家進行司法解釋。由此可見,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實踐中A.職業法官擁有審判權 B.負責司法解釋的主體與羅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權 D.公民陪審團維護所有人的法律權益【答案】C【考點】雅典民主政治特點【解析】關鍵信息:通過抽簽產生的公民陪審團、通常由專業法官和法學家進行司法解釋;解讀——考查古羅馬與雅典民主政治上的差異設問:由此可見(差異),反映歷史事物的特征排除選項:雅典城邦的法官是抽簽產生,這是非職業性、非專業性的,A“職業”說法不正確;羅馬通常是專業法官和法學家,故B不正確;解釋法律、認定事實、審理案件等都是司法權體現,由抽簽產生的公民陪審員投票行使,故C正確;公民是排除奴隸、外邦人和婦女兒童的,D“所有人”說法不正確。2.(2020·江蘇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華堂日記》中,反映土地租佃關系的記事有4條。在日記中,關于墾田、挑泥、種麥等往往有發給“工本”和“工銀”的記載,他的田莊產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場。該日記可以佐證A.農村雇傭勞動基本普及 B.地主剝削程度有所減輕C.地主收入依賴家庭副業 D.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多樣【答案】D【考點】農業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變·土地制度【解析】“土地租佃關系的記事有4條”“關于墾田、挑泥、種麥等往往有發給‘工本’和‘工銀’的記載”“產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場”表明這時期農業產生領域有租佃、雇傭、面向市場等有多種生產經營方式,說明這時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多樣,故選D項;“關于墾田、挑泥、種麥等往往有發給‘工本’和‘工銀’的記載”表明農村出現雇傭勞動現象,但是無法得出基本普及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表明這時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多樣,沒有涉及地主剝削程度,排除B項;材料表明這時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多樣,沒有強調地主收入來源,材料沒有涉及地主收入依賴家庭副業,排除C項。3.(2019·全國III卷·27)乾隆時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異縣,地畝山場皆委之佃戶”。蘇州甚至出現“土著安業者田不滿百畝,余皆佃農也。上田半歸于郡城之富戶”。由此可知,當時江南A.土地所有權變更極為頻繁 B.農業生產利潤微不足道C.個體農耕為主要生產形式 D.農業中商品化生產普遍【答案】C【考點】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與土地制度【解析】關鍵信息:地畝山場皆委之佃戶、余皆佃農也、上田半歸于郡城之富戶點撥:本題解答主要在于理解材料文言文的意思,題干材料主要反映了清代土地兼并與租佃制盛行的歷史現象,其中租佃制盛行反映了個體農耕為主要生產形式,C項正確;A項“所有權變更”說法錯誤;材料中未涉及生產利潤與商品化生產,特別D項“普遍”說法是錯誤的,故BD項排除。4.(2019·北京歷史·12)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風鳥紋刺繡絲綢。據此可以判斷( )A.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B.楚國是中西交通起點,楚文化有明顯西域特征C.漢代絲路開通之前,中原與西域沒有交往D.東周時期楚國與西域交流廣泛,生活方式趨同【答案】A【考點】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紡織【解析】由材料“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風鳥紋刺繡絲綢”可知東周時期已掌握絲織技藝,產品傳播范圍廣泛,故選A項;絲綢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點,絲綢之路起點是長安,排除B項;“沒有交往”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生活方式趨同”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5.(2019·江蘇歷史·4)宋時,太平州當涂縣黃池鎮“商賈所聚,市井貿易,稍稍繁盛。州縣官凡有需索,皆取辦于一鎮之內”。據此可知( )A.商稅成為政府收入主要來源 B.城市商業活動打破時空限制C.政府積極扶持市鎮經濟發展 D.宋代市鎮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答案】D【考點】 “市”的變遷與城市的發展(宋代市鎮經濟發達)【解析】“商賈所聚,市井貿易,稍稍繁盛。州縣官凡有需索,皆取辦于一鎮之內”表明宋朝市鎮經濟發達,故D項正確;宋朝商稅成為政府收入重要來源,政府收入主要來源是農業稅,故A項錯誤;材料的內容是太平州當涂縣黃池鎮的經濟發展,沒有涉及城市商業活動打破時空限制,故B項錯誤;“州縣官凡有需索,皆取辦于一鎮之內”指的是市鎮經濟能夠滿足政府需求,沒有體現政府積極扶持市鎮經濟發展,故C項錯誤。6.(2017·北京歷史·3)唐代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雖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時期,他的思想和文學成就均得到極高評價。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現后,世人則多將他視為文學家,對其思想成就關注較少。據此得出的認識,正確的是A.對其思想評價受明代通俗文學左右B.政治成敗決定了對其文學成就的評價C.對其成就評價受制于特定歷史條件D.明代對其成就的評價比唐宋更加全面【答案】C【考點】明朝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宋明理學 明朝的思想文化狀況【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宋時期,我國的思想和文學領域相對活躍,思想文化領域成就突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程度遠沒有明朝高,到了明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程度較高,對思想文化領域控制加強,所以出現了題中的現象,這說明,對柳宗元成就的評價受制于特定的歷史條件,故C正確。A說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學的影響,排除;B說法中的“決定”的說法錯誤,排除。D說法中的“更加全面”的說法不符合史實和題意。7.(2020·全國II·24)據史書記載,角抵(摔跤)“蓋雜技樂也,巴俞(渝)戲、魚龍蔓延(百戲節目)之屬也”。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長安百姓“三百里內皆觀”,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據此可知,當時角抵A.促進了川劇藝術的發展 B.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C.推動了絲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間的勞作技能【答案】B【考點】古代中國的文化·秦漢角抵【解析】關鍵信息:角抵(摔跤)、“蓋雜技樂也,巴俞(渝)戲、魚龍蔓延(百戲節目)之屬也”、秦二世、漢武帝、宮中欣賞、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三百里內皆觀”;解讀——秦漢時期,角抵在官方與民間都受喜愛的“雜技樂”設問:據此可知,較寬泛設問,歷史事物的影響排除選項:材料雖是涉及四川地理位置,但川劇應出現于清代,而且材料也解釋了角抵是摔跤,故A項不正確;題干反映了角抵在官方與民間都受歡迎,說明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B項正確;8.(2020·全國III卷·24)唐代書法家張旭曾說:“始吾聞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據此可知,張旭書法呈現出A.書寫結構的嚴整性 B.書寫氣象的靈動性C.書寫筆畫的繁雜性 D.書寫技法的內斂性【答案】B【考點】古代中國的文學與藝術·書法藝術【解析】關鍵信息:張旭、而得筆法之意、而得其神。設問:呈現(特點)排除選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旭是著名的草書書法家,題干中的“意”、“神”也印這一特點,即草書的書法特點。A項是楷書的書寫特點,不符合題意;B項是草書的書寫特點,正確選項;C項是篆書的書寫特點,排除;狂草旨在抒發個性,故D項排除。9.(2020·天津卷·2)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詩中描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中“策勛十二轉”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由此能夠確定《木蘭詩》A.記載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 B.屬于宋代文人創作的詩歌C.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 D.沒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答案】C【考點】古代中國的主要文學成就【解析】據材料“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可知,這并非原作中的內容,應是北宋收錄時新增的,說明《木蘭詩》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故選C項;材料中僅提及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內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無法體現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A項以偏概全,排除A項;據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蘭詩》并不屬于宋代文人創作的詩歌,排除B項;《木蘭詩》作為北朝民歌,呈現了大量北朝時期的社會風貌,具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排除D項。10.(2018·全國I卷·32)古代雅典的梭倫在詩中寫道:“作惡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貧窮;但是,我們不愿意把我們的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是永遠存在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據此可知,梭倫A.反對奴隸制度 B.主張權利平等C.抨擊貧富差別 D.具有人文精神【答案】D【考點】梭倫的人文精神【解析】材料只是提及道德與財富,并未體現梭倫反對奴隸制度,且梭倫反對的是債奴制而并整個奴隸制度,故A項錯誤;材料主要討論道德與財富,并未體現權利平等,且結合所學可知梭倫推行財產等級制,并不主張權利平等,故B項錯誤;梭倫提出貧富差別并非為了抨擊它,其意在強調道德比財富更重要,故C項錯誤;根據“我們不愿意把我們的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是永遠存在的”可知梭倫更注重人的道德而非外在的財富,說明他具有人文精神,故D項正確。11.(2020·天津卷·11)1751~1780年,法國學者狄德羅等主持編撰的《百科全書》陸續出版。該書編撰的經濟來源,不是通常的資助人出資,而是約4000位訂購者的預付款。到1789年,該書售出兩萬多冊,創造了上百萬里弗的利潤。由此可以看出A.啟蒙思想家得到了全社會的追崇 B.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發揮重要作用C.思想文化領域的大變革即將開始 D.資本主義剩余價值學說深入人心【答案】B【考點】啟蒙運動【解析】據材料“不是通常的資助人出資,而是約4000位訂購者的預付款”可知,該書的編撰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生產經營方式發生變革,故選B項; A選項“全社會的追崇”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據所學啟蒙運動的知識可知,思想文化領域的大變革即啟蒙運動,其興起于17世紀,18世紀已在法國達到高潮,排除C項;資本主義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容,誕生于19世紀,排除D項。12.(2019·江蘇歷史·15)美國學者約翰·梅里曼認為,古羅馬詩人維吉爾長篇史詩《埃涅阿斯紀》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羅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對此進行神學解讀,他們將埃涅阿斯的旅程詮釋成基督徒的靈魂之旅。由此可見,人文主義者( )A.推崇羅馬神權統治 B.利用宗教表達訴求C.否定天主教會教義 D.主張靈魂自我救贖【答案】B【考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含義【解析】“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對此進行神學解讀,他們將埃涅阿斯的旅程詮釋成基督徒的靈魂之旅”表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利用宗教表達訴求,故B項正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是反對羅馬神權統治,故A項錯誤;否定天主教會教義是宗教改革的內容,不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內容,故C項錯誤;主張靈魂自我救贖是宗教改革的內容,不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內容,故D項錯誤。13.(2016·上海歷史·14)繪面是歷史的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思想文化的變遷。下面繪畫最早可能作于( )A.古典時代 B.中世紀前期C.文藝復興時期 D.啟蒙運動時期【答案】C【考點】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意大利的文藝復興【解析】題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觀察圖片可知,畫作重點凸顯人的美,展示人的性格和個性,因此該繪畫應是人文主義的代表畫作。在文藝復興之前,繪畫藝術大多都是描繪宗教人物的,只有在文藝復興時期,畫作才格外注重對人本身的描繪,所以排除A、B兩項,啟蒙運動強調的是理性,排除D項。所以本題選擇C項。14.(2020·江蘇卷·15)美國1787年憲法對最高法院權限的規定籠統,也沒有明確它對國會立法的司法審查權。聯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約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紐約去當州長,也不愿意繼續留任。據此判斷,當時美國A.三權制衡機制尚未健全 B.最高法院未獲得各州認可C.聯邦政府處于無權地位 D.權力部門間存在尖銳矛盾【答案】A【考點】美國1787年憲法【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 1787年憲法剛頒布時,對司法權的界定并不清晰,以致大法官不愿留任,這說明當時美國的三權制衡機制尚未健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法院與各州間的關系,排除B項;憲法頒布后,聯邦政府的權力得以加強,并不是處于無權的地位,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各權力部門間的關系,排除D項。15.(2019·江蘇歷史·16)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經過長達四個月的激烈辯論,通過了聯邦憲法,各州批準憲法情況見右圖。據此可知,當時的美國( )聯邦體制確立經歷艱難歷程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經消除南方與北方處于對立的狀態邦聯政治體制尚未正式建立【答案】A【考點】1787年憲法【解析】“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經過長達四個月的激烈辯論,通過了聯邦憲法”可知體現的是在憲法確立過程中矛盾和分歧較大,這也說明聯邦體制經歷艱難歷程,故A項正確;各州的矛盾和分歧無法消除,因而后來爆發了南北戰爭,故B項錯誤;美國1787年憲法協調了南方與北方的矛盾,故C項錯誤;邦聯政治體制在美國獨立后就正式建立,故D項錯誤。16.(2017·全國I卷·33) 表3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年份 約1770 約1790~1793 約1830~1835數額(百萬英鎊) 140 175 360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年份 1755 1797 1835指數 42.74 42.48 78.69綜合表3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A.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B.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C.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 D.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答案】D【考點】工業革命【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從1770到1793年,英國國民總收入由140百萬英鎊增長到175百萬英鎊,而在同一時期,工人工資收入還略有下降,據此可排除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I業革命時期,英國經濟快速發 展主要是因為科技的變革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故可排除B ;依據材料可知,工人的工資指數從1775年到1835年由42.74增長到78.69 ,這說明了工人的生活還是有一定的改善的 ,故可排除C ;從1770到1835年,英國國民總收入由140百萬英鎊增長到360百萬英鎊,增長了兩倍多, 而這一時期,工人的工資雖有增長,但增長的速度遠遠低于國民總收入,這反映 了當時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故選D。17.(2020·全國II卷·28)1894—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有所增加,各行業所占比例如圖9所示。圖9 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中各行業所占比例據圖9可知,當時A.運輸業成為列強擴大權益的重要途徑 B.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由逆差轉向了順差C.國際資本壟斷日益趨于和緩 D.民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答案】A【考點】西方列強侵略戰爭·甲午戰爭;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解析】關鍵信息:1894—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有所增加、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中各行業所占比例;解讀——題干材料反映了甲午戰后至一戰前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經濟侵略的情況,從圖9中可知,到1914年,貿易業、制造業和金融業的比重相對下降,而運輸業相對上升且比重增幅較大。這說明列強大量資金涌入到了運輸業中。設問:據圖9可知,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象排除選項:1914年運輸業所增資本比重最大,說明列強資金涌入運輸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后,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紛紛搶建鐵路,劃分勢力范圍,故A項正確;題干材料涉及對外貿易,但無法反映轉向順差,B項排除;由材料中的“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有所增加”可知,國際資本壟斷日益趨于緊張, 民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應會減弱,故CD項排除。18.(2020·山東卷·8)圖2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國在華商號數量變化示意圖。其中①是圖2A.日本 B.英國 C.德國 D.俄國【答案】A【考點】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解析】根據圖片可知,1906- -1921年①國在華商號數量最多,呈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日本趁機擴大在華擴張,故選A項:根據圖片可知,1906~1921年③國在華商號數量未增長,但其在華商號數量在四國中大體居第二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為英國,由于之前其實力強大,侵華較早,”其在華勢力大,此時為一戰期間,忙于歐戰,無暇東顧,在華投資下降,排除B項:根據圖片可知, 1906-1921年④國在華商號數量未增長,但其在華商號數量在四國中大體居第三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為德國,由于之前其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華勢力較強大,此時為一戰期間,忙于歐戰,無暇東顧,在華投資下降,排除C項;根據圖片可知,1906- -1916 年②國在華商號數量增長緩慢,1916年后在華商號數量迅速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為俄國,原因是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戰,繼續擴大對華輸出,排除D項。19.(2018·江蘇歷史·19)20世紀60年代末,在世界貿易總額中,西歐國家僅歐共體六國所占比例就超過39%,美國同期從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業生產中,1951年至1970年,西歐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國同期則由48.6%降至37.8%。據此可知,西歐經濟的發展A.促進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B.強化了歐洲為主導的世界格局C.緩和了西歐國家與美國的矛盾 D.推動了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演進【答案】D【考點】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歐共體的成立【解析】材料數據說明,歐共體成立后大大沖擊了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的地位,由此可知,歐共體的發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故D項正確;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于1944年,故A項錯誤;此時的世界格局是美蘇主導的,故B項錯誤;歐共體的發展會激化西歐與美國的矛盾,故C項錯誤。20. (2019·全國I卷·28)1876年,英國傳教士在上海創辦的《格致匯編》設有“互相問答”欄目,其中大多問題是從讀者的興趣、關注點出發的。各類問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 《格致匯編》“互相問答”欄目各類問題所占比例應用科學、各種技術 自然常識 基礎科學 奇異和其他問題42.5% 22.8% 17.5% 17.2%據此可知,當時A.中體西用思想的傳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匯促進維新思想深入發展C.西學傳播適應了興辦實業的需求 D.崇尚科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潮【答案】C【考點】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解析】關鍵信息:1876年、英國傳教士、上海、“應用科學、各種技術”占42.5%;解讀——從時間上看,聯系洋務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從內容上看,西學的傳入,國內主要關注應用技術。設問:可知,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排除選項:A項“抑制”說法與題意不符,排除;維新思想深入發展應是在19世紀90年代,材料反映國人關注西方科技,并無促進維新思想深入發展的作用,B項排除;西學的傳入,正好迎合了19世紀70年代發展實業的需求,C項正確;D項“主流思潮”表述錯誤,題干無法說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