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3課 土地改革【課程標準】 了解土地改革運動【教材分析】理解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義是這一課的主要目標,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指導土地改革的法律,較抽象,其條文學生不易理解,僅靠這部法律難以說明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義。必須首先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進行土地改革,還要了解土地改革的結果,這樣才能理解其意義。全國土地改革前,占農村人口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50%以上的土地。而占農村人口57%以上的貧農、雇農,卻只占有14%的土地。這種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阻礙生產的發展。于情于理,都必須進行土地改革。經過土地改革,近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得了約7億畝土地,這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有了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結果的分析基礎,就比較容易理解它的意義了。【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況;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及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注意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內容和提供有關土地改革前后的圖片、數據等材料,討論分析,指導學生依據史實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農民在2 000多年來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培養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認識土地改革的勝利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教學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歷史意義。【教學難點】土地改革后土地制度的性質。【教學方法】 講授法、圖示法、情景體驗分析法、材料解析法【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通過溫習舊知,將過去學過的知識與土地改革相聯系,順勢導入新課師:你還記得歷史課本上是什么時候第一次出現“地主、農民”的詞語嗎?生:商鞅變法師: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兩千多年以來,廣大農民最大的夢想就是?生:擁有自己的土地師: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土地問題一直以來是統治者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你知道古代和近代有哪些人提出過土地改革的要求嗎?生:李自成、洪秀全、孫中山師:當年,李自成高舉“均田免賦”的旗幟攻入北京,洪秀全高“有田同耕”的口號占據大清半壁江山,孫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權”以試圖實現其共和理想。但都?生:失敗了。師:那么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把農民的千秋夢想變為現實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生:土地改革講授新課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終于建立起來了,長期被三座大山壓迫的中國人民也終于站起來了,翻身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在鞭炮齊鳴、舉國歡慶聲中,黨卻清醒的認識到,這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務還在后面。那建國初,國家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生:新生政權的鞏固師:戰爭年代,我黨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如今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們仍然需要依靠?生:廣大人民群眾師:尤其是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生:農民階級的支持師:那么當時中國農村的形勢如何呢?我們如何去爭取農民的支持呢?看到材料,當時土地大多數掌握在誰的手中?生:地主師:農村存在著大量無地少地的農民。他們想要生存只能?生:租佃地主土地師:那就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受地主剝削。這樣關系下的農民生活狀態怎樣?生:辛勤勞作卻極度貧窮,受盡剝削,嚴重制約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致使中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倒退。師:而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根源是什么?生:原來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師:而這個制度指的就是?生:封建土地私有制師:所以新中國要進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生: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師:如果這種封建土地制度不被廢除,不僅會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而且還會失去農民階層的對我們黨和政府的支持,從而使新生的人民政權無法得到鞏固。在看到材料二還有什么原因?師:這是1949年9月之前完成了土改的地區,也就是說中國還有一大片地區?生:沒有進行土地改革生:②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師:為了使廣大農民從地主階級的壓迫下解放出來,土地改革勢在必行。那實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看到第14頁的材料研讀生: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師:怎么理解農業的發展能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生:只有農業的發展,才能供給工業以足夠的原料和糧食,并為工業的發展擴大市場。(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師:土地改革開始的標志和法律依據是什么 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師: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部重要的土地法,主要內容是什么 生: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師:這兩者到底有哪些區別呢?我們一起來對比一下。生:師:土地從“地主私有”轉為?生:“農民私有”師:本質上仍然屬于?生:土地私有制。師:具體辦法是什么呢 生: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師:為什么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生: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并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師:《土地法》還根據全國解放后的新情況,將過去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生: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師:這么做的目的是?生: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者,穩定民族資產階級,以利于早日恢復和發展生產。師:土地改革的結果是怎樣的 生:1952年底,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土地改革的意義師:通過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的千年夢想,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終于得到了實現。農民的夢想終于不再只是夢想,土改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生:推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師:那誰成了土地的主人?生:農民師:終于擁有了自己土地的農民會給農業帶來哪些變化?生: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恢復和發展;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師:農業得到發展當然也就?生: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師:說明農民對土改是很滿意的,而這對于新中國人民政權的生存和發展起了什么作用?生:新中國的政權得到了鞏固師:其實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時期都根據國情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生:土地革命時期 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抗日戰爭時期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解放戰爭時期 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地改革法》師: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生: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土地政策需要適應國情,生產關系的調整需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師:那我們的第一單元就學完了,我們看到我們的單元標題叫什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師:成立是?生:師:但凡是新生政權肯定是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鞏固的,新中國成立之初采取了三大措施來鞏固政權,請問是哪三個措施?生: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課堂小結】師:“天下可憂在民窮,天下可畏在民怨”。鄧小平曾說“中國最大的問題在農村”。農民富則天下富,農民穩則天下穩。中國社會和政治的穩定依賴于農村地區的安寧。直到現在我們黨始終把三農問題放在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2005年以來,中央采取了減免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民殷殷的關懷。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我黨的正確領導和殷切關懷下,農村城市化、農業機械化、農民生活小康化的“三農”艷陽天,離我們不再遙遠。我國農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當堂檢測】1.在土地改革中,黨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給農民,其根本原因是( )A.農民無地或少地,生活困苦B.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C.農民在革命戰爭立了功,分土地是按功行賞D.地主土地太多,無法耕種2. 20世紀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農民歡天喜地地說:“過去頭頂地主的天,腳踏地主的地,現在都成為我們的了”“分了地,出了氣,見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得到農民擁護②使農民獲得解放③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④實現工業化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方面的文件是( )A. 《中國土地法大綱》 B.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C. 《土地改革法大綱》 D. 《新解放區土地改革法》4.從農民擁護新生政權的角度看,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義的是( )A. 為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B. 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消滅了地主階級 D. 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5.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取得了整頓經濟秩序,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等重大勝利,其共同作用是( )A. 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B. 鞏固了人民政權C. 消滅了地主階級 D. 打退了國內外敵人的進攻6.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變化表。這些變化說明( )類別 糧食 棉花 油料1951年比1950年增長(%) 8.7 48.8 22.41952年比1951年增長(%) 14.1 26.5 12.5A.土地改革運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B.社會主義改造順應了廣大農民的愿望C.集體經濟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D.過渡時期總路線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7、材料一: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毛澤東材料二:“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1)建國初,國家在農村推行一項“暴風驟雨”式的改革是什么改革? (2)材料二選自建國初在農村實施改革時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一部法令,這部法令是什么?它頒布于何時?(3)這次改革使哪一個階級獲得了解放?何時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這次改革?【課后反思】在教學設計中,還是應該適當地加入一些關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幫助他們在探究歷史知識過程中應掌握的一些方式和方法。指導他們合理分工,并注意成果展示的實效性,一方面培養學生自學、探究、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課堂具有探究性、漸進式學習的濃厚氣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