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識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含義、關系。2.理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基本特征。3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認同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2.科學精神:通過學習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原理,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和主體性特征,做到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走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征2. 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教學難點: 1.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征2. 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導入: 師:2021年9月2日,109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遺骸,以及1226件相關遺物,終于返回祖國!從2014年到2021年,祖國已連續八年接回825位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 70年前,我們的長輩,支援朝鮮,抗美援朝!雖然那時候他們的后勤補給、武器裝備,都遠遠不如美軍,但卻用血肉和身軀,用不屈的意志,用生命擊退了敵人!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些英雄們離開家園,奔赴戰場時,很多都只是少年啊!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譜寫出了《誰是最可愛的人》。作為和平年代的青少年,又該如何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探究新知: 探究活動一: 多媒體展示電影《長津湖》劇照及戰役簡介 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與美軍在朝鮮長津湖地區交戰,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將美軍1個多師分割包圍于長津湖地區,殲敵1.3萬余人,扭轉了戰場態勢。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是扭轉局勢的關鍵一戰,而中國人民志愿軍也付出了慘痛的犧牲,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極端天氣中,很多先烈是以端著槍的姿勢被凍僵,體現了志愿軍戰士服從命令視死如歸、凍成冰雕也不退縮的革命精神。 學生閱讀資料后思考相關問題: 1.你對抗美援朝戰爭了解多少?請試列舉一位英雄人物,并簡要敘述其事跡。 2.預告片和資料簡介,你是否對電影《長津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一睹為快呢? 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引導并總結:張根思、黃繼光、邱少云、冰雕連等英雄故事感人至深,用實際行動乃至生命譜寫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長津湖戰役更是展現了志愿軍戰士們鋼鐵般的戰斗意志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對那段歷史的了解和認知,這屬于事實判斷;我們對電影感不感興趣,這屬于價值判斷;我們是否選擇去影院觀影,這屬于價值選擇。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它們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知識點: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與關系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 (1)事實判斷:是對事物的客觀狀態及其本質屬性、發展規律做出的判斷。 (2)價值判斷: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斷。 (3)價值選擇: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 2.關系: 過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又具有怎樣的特征呢?讓我們通過探究,來進一步了解。 探究活動二:展示四位先進人物——陳喬年、董存瑞、王繼才和黃文秀。 請同學們思考: 1.想一想,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一成不變的嗎?為什么? 2.結合材料,談談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可能具有怎么的特征。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各種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大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四位青年人身處不同的時代,肩負著不同的使命,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也綻放了屬于各自的光輝。這充分說明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化和條件的改變而發生改變,也會因人們的需要、立場、認識角度等主觀因素而有所區別。因此,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和主體差異性兩大基本特征。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基本特征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含義:隨著時空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值以及人們關于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生變化。 因此,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意義:①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 化和片面化傾向; ②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過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價值評價。那么,面對同一問題,人們表現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差異時,我們應以什么標準來分辨是非對錯呢? 探究活動三:多媒體展示圖片 請同學們思考:這些行為與前面四位人物的事跡主要區別在哪里?請試著對這些行為作出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這些卑劣的行為,嚴重傷害了人民的情感,侵犯了民族的尊嚴。而像王繼才、黃文秀等人那樣將自己獻身于國家民族的事業中,服務于人民,雖渺小卻偉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一切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主旨,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所以,我們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對不對、想得好不好,要有一個根本的衡量尺度,這就是人民擁不擁護、人民贊不贊成、人民高不高興、人民答不答應。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探究活動四:多媒體展示圖片 結合圖片內容思考:既然我們的最高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立場上,那么,當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應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正如圖中所說:“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消防員的不顧個人安危,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讓我們每個人都感覺到心中踏實。在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要正確反映并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 (2)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利益的關系 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要緊、最具決定性因素。要把個人、集體、社會利益三者的統一作為選擇的標準。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同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考慮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問題:是否主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社會各方面的問題就能妥善解決,各項事業就能取得成功呢?試舉例說明。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了解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與關系,以及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兩大基本特征:社會歷史性和主體差異性,也體會到了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要想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并且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搜集一位先進人物的事跡,相互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