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1.(2021·鹽城)2021年我國科技喜訊不斷:5月15日,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成功登陸火星;5月30日,天舟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下列成就與此屬于同一個領域的是(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進行C.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D.屠呦呦團隊發現了青蒿素2.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報》社論指出:“中國發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國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正是為了打破有核大國的核壟斷,要消滅核武器。”該社論評述的是中國(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C.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升空D.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3.(2021·孝感)我國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1歲,巨星隕落,山河同悲。下列對袁隆平評價恰當的是( )A.隱姓埋名、兩彈元勛 B.青蒿濟世、科研報國C.雜交水稻、澤被蒼生 D.九天攬月、太空漫步4.下圖中的人物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是( )A.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B.發現了治療癌癥的新方法C.創新了治療心臟病的方法D.改進了治療腦血栓的方法5.(2021·衡陽)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家庭財富標志。如圖是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財富標志的變化,這反映出( )70年代 “三轉一響” 80年代 “四大件”90年代 “三金” 2000—2010年 “一動不動”A.經濟持續發展使農業結構不斷優化B.經濟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C.經濟持續發展使就業觀念不斷變化D.工業技術進步使產品質量不斷提升6.使用訂餐App,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挑選各種美食,通過手機訂外賣;一個小小的遙控器,可以打開車庫門、打開屋內燈光;通過自動購票機輕松購車票,避免排隊,節約了時間。這些現象反映了( )A.交通運輸業推動餐飲業發展B.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C.科技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D.人們的出行方式多元化7.(2021·安徽)日本官員承認,進入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了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后,英國媒體評論說,如果“四大國”繼續假裝中國弱,這是在發瘋,趕緊讓中國進安理會。據此可知( )A.核試驗的成功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B.安理會擔負著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C.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D.新中國得到了西方各國的普遍承認8.中國1958年就提出了制造衛星的目標,但真正實施是從1965年才開始的,如何應對極端的溫差、宇宙的高輻射、失重條件等問題,中國的科研人員都是從原理開始,一點點摸索并最終解決的,最終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材料旨在說明中國( )A.航天技術領先于世界 B.航天科技進步巨大C.科技工作者甘于奉獻 D.科技領域投入巨大9.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我國的消費變迀,決定這一變遷的根本因素是( ),1957年,東北紡管局員工繳回節余糧票,南京市民通過無人貨架購買產品A.消費習慣 B.互聯網普及C.經濟發展 D.智能手機使用10.20世紀70年代,中國城鄉居民的衣著主要是單調的“灰藍黑”。進入20世紀90年代,毛皮大衣、羽絨服、西服、呢大衣等相繼出現,人們的服飾開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日益多元化、個性化。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A.服裝產業迅猛發展B.思想觀念不斷解放C.收入增加了,追求穿出個性D.改革開放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1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日常生活出現新變化。下列關于人們衣、食、住、行、用中的幾組關鍵詞中,符合這一“新變化”的一組是( )A.時裝展、綠色食品、家居精裝修B.自行車、家用電腦、移動電話C.移動電話、綠色食品、布票買布D.土坯茅草房、時裝展、糧票買米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 改革開放前結婚四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當今社會結婚常見四大件:鉆戒、家電、汽車、房子。材料二 深圳,是當代中國新興的移民城市。截至2011年,深圳總人口1 046萬人,其中原住民只有30多萬,人口的90%以上是來自外地的移民。移民們離開原來的居住地,來到新的環境中,必須改變原來的陳規陋習和落后的思想觀念,不斷開拓創新。20世紀90年代以后,深圳率先進行現代企業制度、公務員制度等多項改革,推動了深圳的快速發展。移民大量涌入,形成移民文化的開放性、兼容性特征,孕育出深圳人勇于探索、敢為天下先、開拓創新的精神氣質。——摘編自劉志山、蘭美榮《移民文化與深圳特區的發展》材料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國家實力已經達到近現代前所未有的水平。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科技成果向現代生產力的轉化。在現代社會中,由廣播、電影、電視、報刊雜志及新媒體構成的社會信息傳播網絡促使人們形成了新的生活理念,推動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作為全球化消費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已融入“地球村”經濟系統內,與各國消費品和消費文化激烈碰撞,生活方式受到了全方位的影響和改變。(1)材料一體現出我國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深圳為什么能夠成為移民城市。移民為深圳的發展帶來了什么影響?(3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迅速發展的原因。(2分)答案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1.(2021·鹽城)2021年我國科技喜訊不斷:5月15日,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成功登陸火星;5月30日,天舟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下列成就與此屬于同一個領域的是(C)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進行C.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D.屠呦呦團隊發現了青蒿素2.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報》社論指出:“中國發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國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正是為了打破有核大國的核壟斷,要消滅核武器。”該社論評述的是中國(A)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C.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升空D.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3.(2021·孝感)我國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1歲,巨星隕落,山河同悲。下列對袁隆平評價恰當的是(C)A.隱姓埋名、兩彈元勛 B.青蒿濟世、科研報國C.雜交水稻、澤被蒼生 D.九天攬月、太空漫步4.下圖中的人物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是(A)A.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B.發現了治療癌癥的新方法C.創新了治療心臟病的方法D.改進了治療腦血栓的方法5.(2021·衡陽)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家庭財富標志。如圖是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財富標志的變化,這反映出(B)70年代 “三轉一響” 80年代 “四大件”90年代 “三金” 2000—2010年 “一動不動”A.經濟持續發展使農業結構不斷優化B.經濟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C.經濟持續發展使就業觀念不斷變化D.工業技術進步使產品質量不斷提升6.使用訂餐App,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挑選各種美食,通過手機訂外賣;一個小小的遙控器,可以打開車庫門、打開屋內燈光;通過自動購票機輕松購車票,避免排隊,節約了時間。這些現象反映了(C)A.交通運輸業推動餐飲業發展B.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C.科技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D.人們的出行方式多元化7.(2021·安徽)日本官員承認,進入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了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后,英國媒體評論說,如果“四大國”繼續假裝中國弱,這是在發瘋,趕緊讓中國進安理會。據此可知(A)A.核試驗的成功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B.安理會擔負著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C.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D.新中國得到了西方各國的普遍承認8.中國1958年就提出了制造衛星的目標,但真正實施是從1965年才開始的,如何應對極端的溫差、宇宙的高輻射、失重條件等問題,中國的科研人員都是從原理開始,一點點摸索并最終解決的,最終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材料旨在說明中國(C)A.航天技術領先于世界 B.航天科技進步巨大C.科技工作者甘于奉獻 D.科技領域投入巨大9.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我國的消費變迀,決定這一變遷的根本因素是(C),1957年,東北紡管局員工繳回節余糧票,南京市民通過無人貨架購買產品A.消費習慣 B.互聯網普及C.經濟發展 D.智能手機使用10.20世紀70年代,中國城鄉居民的衣著主要是單調的“灰藍黑”。進入20世紀90年代,毛皮大衣、羽絨服、西服、呢大衣等相繼出現,人們的服飾開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日益多元化、個性化。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是(B)A.服裝產業迅猛發展B.思想觀念不斷解放C.收入增加了,追求穿出個性D.改革開放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1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日常生活出現新變化。下列關于人們衣、食、住、行、用中的幾組關鍵詞中,符合這一“新變化”的一組是(A)A.時裝展、綠色食品、家居精裝修B.自行車、家用電腦、移動電話C.移動電話、綠色食品、布票買布D.土坯茅草房、時裝展、糧票買米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 改革開放前結婚四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當今社會結婚常見四大件:鉆戒、家電、汽車、房子。材料二 深圳,是當代中國新興的移民城市。截至2011年,深圳總人口1 046萬人,其中原住民只有30多萬,人口的90%以上是來自外地的移民。移民們離開原來的居住地,來到新的環境中,必須改變原來的陳規陋習和落后的思想觀念,不斷開拓創新。20世紀90年代以后,深圳率先進行現代企業制度、公務員制度等多項改革,推動了深圳的快速發展。移民大量涌入,形成移民文化的開放性、兼容性特征,孕育出深圳人勇于探索、敢為天下先、開拓創新的精神氣質。——摘編自劉志山、蘭美榮《移民文化與深圳特區的發展》材料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國家實力已經達到近現代前所未有的水平。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科技成果向現代生產力的轉化。在現代社會中,由廣播、電影、電視、報刊雜志及新媒體構成的社會信息傳播網絡促使人們形成了新的生活理念,推動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作為全球化消費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已融入“地球村”經濟系統內,與各國消費品和消費文化激烈碰撞,生活方式受到了全方位的影響和改變。(1)材料一體現出我國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答案: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產品不斷豐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答出符合題意的兩點即可,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深圳為什么能夠成為移民城市。移民為深圳的發展帶來了什么影響?(3分)答案:原因:國家政策的推動;優越的地理位置;城市開放帶來的機遇;改革開放的窗口;等等。(任意兩點即可,2分)影響:促進深圳快速發展;推動改革的深入;形成移民文化;等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一點即可,1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迅速發展的原因。(2分)答案:綜合國力的增強;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大眾傳媒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加強;人們生活理念的改變。(任答兩點即可,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