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課時間: 2022 年 月 日 星 期課 題 第9課 對外開放 課 型 講授 課時 1課時 三維 教學 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與發展,了解我國對外開放領域逐步擴大的過程,認識對外開放的巨大作用;理解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了解認識歷史的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觀察地圖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分析和評價歷史,在了解對外開放史實的基礎上,理解對外開放對中國發展的重大意義;利用教材有關對外開放地區的地圖,理解并掌握“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認識對外開放推動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極大提高,使學生感受到對外開放則興,閉關自守則衰,理解我國繼續擴大開放的意義。教學 重點 與 難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經濟特區的建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教學難點: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過程、特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意義教學 方法 與 手段 圖片和視頻教 學 流 程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課題變化 及效果處理一、導入新課 圖片展示:改革開放前的深圳、改革開放后的深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80年,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開始籌建,打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圖片展示了改革開放前后的深圳的變化,同學們看圖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改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9課:對外開放。 二、講授新課 目標導學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詞中“畫了一個圈”是指什么? 2.國家為什么會選擇這幾個城市作為經濟特區? 師生共同總結:①毗鄰港澳臺,靠近國際市場;②地處沿海,交通便利;③是著名的僑鄉,歷史上與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僑資。 3.何為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特”體現在哪里? 4.出示材料,思考對外開放的必要性。 師生共同總結:世界經濟正在向全球化方向發展,任何國家孤立于世界經濟之外,都不可能獲得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對外開放是時代的潮流,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5.閱讀教材,回答設立經濟特區的影響。 目標導學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 1.經濟特區的成功為下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我們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大。展示《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閱讀教材,概括對外擴大開放的基本情況。 2.教師講解:在此之后,我國對外開放的腳步還沒有停歇,1988年,海南島被劃為經濟特區。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起來。1992年,對外開放的地域向縱深推進,包括沿江城市、陸地邊境城市、內地省會和自治區首府。 3.閱讀教材,請學生擬出: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按時間順序) 4.教師總結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5.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近代前期的對外開放和新時期的對外開放有什么不同? 師生共同總結:①前提不同:近代開放是在國家主權的獨立完整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的被迫開放;現代開放則是在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前提下的主動開放。②目的不同:近代開放是適應列強對華侵略的需要;現代開放則是為了發展經濟。③后果不同:近代開放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漸加深并日益貧困;現代開放則使國家逐漸走向富強。 6.全方位的開放格局,使我國進一步加強了國際交流與合作。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WTO,標志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目標導學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展示圖片:中國加入WTO紀念郵票、中國加入WTO紀念章,閱讀教材,了解加入WTO的基本情況。 2.加入WTO,使得中國對外開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進一步開放的大趨勢已經形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什么影響? 3.學生分組討論: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三、課堂總結 通過對外開放,我們吸收了國外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要牢固堅持這一政策不動搖,加快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學生回答: 圈: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 學生回答: 經濟特區:在設立經濟特區的地方,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并在進出口、減免稅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 “特”的表現: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實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 學生回答: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學生回答: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85年,中國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隨后又把經濟開放區擴展到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及其他沿海地區的一些市縣。 學生回答: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學生回答: 2001年12月,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學生回答: 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學生回答: 機遇: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等。 挑戰: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水平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處于不利地位等。板 書 設 計 第9課 對外開放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二、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 補充設計作 業 設 計 1.導學案 2.背誦知識點教 學 后 記 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這一新的教學理念。通過各種媒介全方位地展示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情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本課的重難點問題,通過自主學習解決了學習過程中的大部分問題,值得表揚。但在深入地理解改革與開放之間的關系,以及我國加入WTO對我國經濟的深刻影響方面學生還存在簡單的記憶背誦問題,教師需要在深入淺出地講解這部分內容上下一番功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