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中國的外交5.1 中國外交政策的形成與發展政治認同:認同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科學精神:理解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懂得中國的和平發展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公共參與:積極推進國際社會合作共贏,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1.了解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的形成。2.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立場、基本目標、基本準則,懂得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認識中國堅定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懂得中國的和平發展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4.了解我國大國外交的重大舉措。導入新課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反對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中國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中國不覬覦他國權益,不嫉妒他國發展,但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材料中哪些內容體現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提示:(1)“中國不覬覦他國權益,不嫉妒他國發展,但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边@句話表明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一以貫之的決心和堅定不移的信念,但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決不意味著中國會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犧牲國家核心利益。(2)“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這里不僅向世人昭告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同時也明確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底線”和“紅線”,有助于國際社會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避免片面失衡,防止對中國的意圖和原則產生誤判。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什么是外交政策?是指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標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2.我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外交政策的具體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 "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中國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是維護自身主權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的正確選擇。20世紀50年代中期,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加強了與亞非各國的聯系,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20世紀60年代,"兩個拳頭出擊"20世紀70年代, "一條線"、"一大片"中國外交獲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關系實現正常化,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不結盟政策、全方位外交政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國家和平相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貢獻。3.我國外交政策的決定因素:國家性質、國家利益4.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重點)(1)基本立場:獨立自主含義:獨立自主就是在國際事務中堅決捍衛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對國際問題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策。表現:7個“不” + 3個“本”捍衛我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問題上,絕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我國處理一切對內對外事務的獨立自主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絕不允許別國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國的主權、干涉我國內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國,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部,不聯合一個國家,反對另一個國家。處理國際問題,根據其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主張一國的事情由本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由各國平等協商。【易混易錯】中國高度重視發展與周邊國家建立結盟關系,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高度重視發展與周邊國家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不依附于任何大國,也不與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知識拓展】戰略伙伴與結盟有本質區別①戰略伙伴關系的核心內容是伙伴國之間平等,不結盟,不針對、不損害第三國的利益,是合作共贏的關系,目的是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的伙伴關系外交不同于集團外交、勢力范圍外交。中國與伙伴方不簽署任何條約,彼此不受結盟條約和義務約束,行為自由。其②結盟關系的本質是大國聯盟,搞軍事集團,聯合一方對抗另一方。其目的是維護同盟國集團的利益,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往往產生不利的影響。我國不與任何國家結盟。注意:我國“伙伴關系”是結伴,而不是結盟<1>戰略伙伴關系:核心內容是伙伴國之間平等,不結盟,不針對、不損害第三國的利益,是合作共贏的關系,目的是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的伙伴關系外交不同于集團外交、勢力范圍外交。中國與伙伴方彼此不受結盟條約和義務約束,行為自由。<2>結盟關系:本質是大國聯盟,搞軍事集團,聯合一方對抗另一方。其目的是維護同盟國集團的利益,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往往產生不利的影響。4.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重點)(2)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原因: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時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3)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4)基本準則/基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地位作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只有堅持這一原則,才能保證國家間關系的正?;?、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建立國際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基本內容 表現基本立場 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就是在國際事務中堅決捍衛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對國際問題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策。宗旨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促進世界的和平和發展,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時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基本目標 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我國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絕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堅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基石(基本準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歸納總結】正確理解國際關系、國家利益、國家性質和外交政策之間的關系:(1)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決定國際關系。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2)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國家的外交政策。國家性質決定外交政策的性質,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的內容。外交政策是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在國家對外關系上的反映。(3)國家利益的變化導致主權國家外交政策的改變,從而使國際關系發生相應變化。同時,國際關系的變化會影響國家利益的實現。例題1:60多年來,中國在致力于消除本國貧困的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國際機構在減貧與人權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向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4 000多億元人民幣援助,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1 200多萬人次,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中國參與國際減貧扶貧( )①積極履行了應盡的國際責任②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③意在展示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④體現了共同發展的外交宗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選B。本題考查我國外交政策的相關知識,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正確認識國際政治現象的能力。材料列舉不同數據強調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減貧扶貧,履行了主權國家應盡的國際義務,同時也彰顯了共同發展的外交宗旨,①④正確;②“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與材料主旨不符;③不是上述做法的目的,錯誤。例題2:2020年 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指出,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希望美方在改善中美關系方面采取實質性行動,雙方共同努力,加強抗疫等領域合作,發展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系。這需要中美雙方堅持 ( )A.獨立自主原則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國家利益至上原則 D.結盟政策【解析】選B。本題考查我國外交政策的基石和基本準則。發展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關系,需要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符合題意,A、C、D都不符合題意。【能力提升】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大行動中,中國不但通過采取嚴格防控舉措,為全球疫情防控贏得了時間、注入了信心,更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秉持攜手努力、開放合作的精神,積極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為守護全人類生命安全、維護世界各國人民健康福祉作出了貢獻、樹立了榜樣。(1)中國積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中國積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和我國的國家利益決定的。情景22018年1月11日,日本海上自衛隊兩艘艦艇先后進入赤尾嶼東北側毗連區活動,中國海軍對日方活動實施了全程跟蹤監控。中國外交部強調,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日方有關做法絲毫改變不了釣魚島屬于中國的客觀事實,也絲毫動搖不了中方維護釣魚島領土主權的堅定決心中方敦促日方停止在釣魚島問題上制造事端,按照雙方2014年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精神,與中方相向而行,以實際行動為兩國關系改善發展作出努力。結合材料,簡要評析我國在上述問題中的立場。●說說我國外交政策是如何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我國的國家利益。點評:⑴材料表明中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維護釣魚島領土主權的堅定決心,堅決捍衛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體現了中方堅持獨立自主的基本立場。⑵我國堅持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開展外交工作。新時代的大國外交不僅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己任,而且將為人類社會共同進步展現更大擔當。我國的外交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根本原則;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所以能夠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我國的國家利益。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政策的發展(三個階段)(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對我國外交戰略進行重大調整,使其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國對外活動進入了更為活躍的時期。(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3)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部署。2.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意義是什么?主要內容有哪些?⑴指導意義(作用):為新時代中國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為探索解決當今世界各種復雜問題指明了方向。⑵主要內容:習近平外交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以“十個堅持”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則、主要任務和獨特風格。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根本原則:共商共建共享主要任務: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獨特風格:對外工作優良傳統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方向的大國外交。3.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什么?這一理念有什么重要性?⑴核心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⑵重要性(作用):這一理念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潮流,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一面鮮明旗幟。這一理念展現了世界情懷和全球視野,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標。4.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外交思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部署了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要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5.中國大國外交在國際社會發揮什么作用?(1)充分說明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中國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2)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外交正譜寫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習近平外交思想核心要義:“十個堅持”1、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 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2、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 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3、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 增強戰略自信。5、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6、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 走和平發展道路。7、堅持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 打造全球伙伴關系。8、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 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9、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 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10、堅持以對工作優良傳統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方向,塑造中國外交獨特風范。【辨析】有同學認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為了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運用中國外交的相關知識評價這一觀點①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②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③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僅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己任,也將為人類社會共同進步展現更大擔當。【課堂小結】【課堂檢測】1.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同國家的政黨應增進互信、加強溝通、密切協作,探索在“新型國際關系”的基礎上建立“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的“新型政黨關系”,搭建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國際政黨交流網絡,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這說明( )①世界各國政黨秉承相同的價值觀和共同利益②中國共產黨具有時代先進性,推動構建國際新秩序③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④中國共產黨貢獻智慧與主張領導全球治理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解析】材料說明中國共產黨具有時代先進性,推動構建國際新秩序,也表明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②③正確且符合題意;①說法錯誤,錯在“相同”;④說法錯誤,錯在“領導”2.2018年5月,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這一論述( )①表明全球環境治理的價值共識已經形成②反映中國擁有全球環境治理的話語主導權③彰顯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④表達中國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的責任擔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選D。習近平主席的論述無法表明“共識已經形成”,①不符合事實,不選;在全球生態發展中具有了中國的聲音,不等于中國有了“話語主導權”,②不符合實際,不選;習主席的論述強調“深度參與”“引導應對”等思想,體現了一個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自信心,③符合題意;習主席的環境治理思想,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智慧,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擔當,④符合要求。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