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代非洲與美洲》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古代非洲與美洲》是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下第二單元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的最后一課。本專題承接第一單元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后啟近代走向整體的世界。本課主要內容包括古代東非、西非和南非幾個主要古國以及美洲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基本情況,書本涉及內容較多,但對文明的介紹相對非常簡略,對于學生全面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的特點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有必要提供相對豐富的史料,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的特點,進而認識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課標要求】《課程標準》對這節課的教學要求是這樣規定的:“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課程標準》的要求反映了課標制定者在在本單元旨在通過對不同地區而文明發展進程和特點的把握,認識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以及他們對世界歷史的發展都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具體到本課《古代非洲與美洲》,則需要整體上把握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特點,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及人類文明可以在獨立的條件下產生,并創造相應的制度的理解。【學情分析】關于古代的非洲和美洲,以前歷史方面的教學涉及并不多,因此學生了解并不多。但是學生有地理知識的相關背景,美洲和非洲在地理課上有學習,因此可以利用地圖等切入介紹,從地理環境的角度認識其對古代文明產生的重要影響等入手。另一方面,學生可能對零星的知識點如瑪雅文明等有一些不全面的了解。【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認識以東非、西非、南非為代表的古代非洲文明和以瑪雅文明、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為代表的美洲文明的特點及其社會情況。教學難點:認識人類文明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以及其可以在獨立的條件下產生,并創造相應的制度。【教學目標】1、在世界地圖和時間年表中準確定位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的空間和時間分布。(時空觀念)2、能通過典例如古代西非、瑪雅文明,并結合多種史料的解讀,比較全面的概括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征,認識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通過對中古時期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簡要比較,認識世界文明發展的多元與統一。(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設計】新課導入:提到非洲,同學們會想到什么呢?是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還是貧窮落后閉塞?亦或是炎熱呢?事實上,歷史上的非洲絕不是“落后閉塞”的代名詞,今天我們就走進它,一起探索它獨特的文明吧。展示課題:《古代非洲與美洲》一、屏障下的熱鬧景象——古代非洲文明展示材料 1:(觀點1:歷史上,非洲與歐亞大陸隔絕的程度十分嚴重。這一與世隔絕至今仍是非洲大陸發展中的一個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第140頁觀點2:與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歐洲擴張之前的時期中,非洲絕不是與世隔絕的。自7世紀以來,外部聯系和內部關系開始增多。——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005 年版)第 313 頁)教師提問:為什么斯塔夫里阿諾斯改變了對非洲的看法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的非洲文明究竟是什么樣的,基于什么樣的事實,斯塔夫里阿諾斯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展示材料 2: 非洲初印象:非洲時常被人為的劃分為北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我們今天所講的非洲呢,主要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廣大地區。非洲東臨印度洋,西臨太平洋,南部隔海與南極洲相望,北部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部隔蘇伊士運河與亞洲相連,可以看到, 除了東北角,非洲全部臨海,擁有世界上最長且最為平直的海岸線說他與世隔絕不過分,在技術不夠發達的古代,確實很難跟歐亞大陸產生聯系。教師提問: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教師展示:對非洲的傳統看法和考古發現。通過考古發現,證實非洲文明獨立產生發展。在此基礎上,認識人類文明的多源特點。在非洲獨立文明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貢獻的是班圖人。班圖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赤道非洲,培育除了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馴養了牛,引進了綿羊和ft羊等,掌握了冶鐵技術。從公元 1 世紀開始,由于氣候變化,導致降水減少,森林退化為草原,再加上北方部族的壓迫,班圖人的生存受到威脅,很多人背井離鄉不斷向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遷徙。他們先后建立過 30 多個大小不等的國家,從而涌現了不少聞名于世的班圖文明。東非、西非、南部非洲的古典黑人文明基礎可以說就奠基于班圖人的大遷徙運動。大遷徙加快了中、南非洲各民族的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班圖人的遷移,農業、畜牧業和冶鐵技術也傳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區。我們可以看到,在非洲內部,是有一定的人員流動的,這種人員流動客觀上促進了非洲文明的發展,那么非洲的對外關系上有如何呢?是什么讓斯塔夫里阿諾斯改變了看法呢?下面,我們就走進非洲的各個區域具體看看吧。東非諸國在公元前后,如今的埃塞爾比亞地區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阿克蘇姆王國國王艾扎納(320-350 年在位)時,基督教從埃及傳到了阿爾蘇姆。艾扎納皈依基督教,并將其確定為國教。依靠統一的信仰,增強了凝聚力,提高了綜合國力, 到公元 4 世紀,阿克蘇姆王國進入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地區強國。10—15 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誕生很多城市國家,比較著名的有桑給巴爾、莫巴薩、摩加迪沙等。這些國家廣泛使用奴隸,經濟上以種植瓜果蔬菜的園藝業為主,對外貿易發達,城市繁榮。阿拉伯商人從印度、波斯和中國等地把瓷器、紡織品等各種手工業品輸入非洲。作為交換,當地出口黃金、象牙和奴隸。西非諸國展示西非諸國的發展時間脈絡圖。在西非, 8—15 世紀,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國家先后興起。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它們也出口象牙和奴隸,買進馬、布匹和鹽。馬里征服加納后,進一步擴張,逐步把塞內加爾河和尼日爾河流域納入版圖,成為西非最強大的國家。馬里繼承并擴大了加納的貿易,城市和文化相當繁榮。桑海原為馬里屬國,后利用馬里內亂崛起,攻滅馬里,確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 16 世紀達于極盛。它實行中央集權,官吏直接由國王任免;擴大對外貿易,奴隸成為生產中的重要力量;興建學校,鼓勵文化發展。16 世紀末,桑海因遭遇外來入侵逐漸衰落。歸納西非諸國的基本特點。展示坐落在廷巴克圖的清真寺,表明廷巴克圖成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伊斯蘭教對這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提問:西非諸國為何會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呢?引出西非各國最重要的特征:貿易,主要是和北非之間。穆斯林阿拉伯人在公元 7 世紀侵占了北非,然后以商人和殖民者的身份沿非洲海岸擴張。從這些沿海基地開始,伊斯蘭教對非洲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正是伊斯蘭教,將非洲的經濟同與穆斯林商人控制的歐亞大陸的商路網聯系在一起,從而促進了貿易發展。引導學生觀察課本 28 頁馬里國王的圖片。講述 1324 年,馬里的國王曼薩穆薩帶領一支龐大的商隊曾前往麥加朝圣的故事。南非今津巴布韋境內的大津巴布韋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在南部非洲,4—5 世紀,班圖人開始興建巨石建筑群。 11 世紀末,形成津巴布韋國家。14—15 世紀,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時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區都被納入它統治之下。大津巴布韋是極少數的撒哈拉以南地區土生土長的高度文明,并以古代遺址證明了它的存在。津巴布韋古城遺址,包括城墻、高塔、神廟、宮殿、庫房、水井、地窖和住宅等建筑。還有高達 9.15 米,厚達 6.1 米的圍墻。全部建筑是用花崗石砌成的, 石塊連接未用任何粘合物,但卻嚴密無隙,堅固異常,令人驚嘆不已。中非交往事實上,在中國的一些文獻史料及非洲出土的文物,依稀可見一些中非交往 的跡象。比如在鄭和航海圖中,就有明確標示的東非沿岸的港口城市。再比如在津巴布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里,陳列著早年土著人的繪畫和從“大津巴布韋遺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還有 4 塊中國明代瓷器碎片,其中兩塊大的可以辨認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繪制的“大明成化年制”6 個字。從已經發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韋遺址曾經是一座非常繁榮的城市,農業、冶煉業、對外貿易都相當發達,而且一度與中國等國家有著經濟、文化的交往。由此也不難看出,中非交往歷史源遠流長。過渡:關于非洲大陸,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區產生了不同的文明,他們有的是同外部世界聯系的結果,有的則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文明。歷史學家們強調這塊大陸與世隔絕的同時,也強調了非洲這一時期中從外部世界借鑒了許多東西。那么對于世界上的另一塊大陸來說,則是毫無爭議的與世隔絕。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的美洲文明。二、孤島上的田園生活——古代美洲文明展示圖片:T&O Map根據維基百科,這種地圖最初出現于 8 世紀,是一名僧侶創作的。而所示的這幅地圖則已經經過了簡化,出版于 15 世紀后期。可以代表中世紀時期的人對世界的看法: 這個世界由亞洲、歐洲、非洲構成,我們可以看到, 這幅圖上是沒有美洲的。直到 1491 年哥倫布航行發現“新大陸”,美洲才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事實上,美洲大陸在此之前已經有成千上萬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一直沒有被發現也從側面印證了美洲大陸的與世隔絕。美洲初印象:(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一般認為,大約在兩萬年前,人類才從亞洲的東北角跨過冰封的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然后,這些先民們四散進發。有的朝東部、東南進軍,分散到了北美大陸的中部和東部。有的繼續南下,穿越北美大陸西部,到達墨西哥高原, 再沿著狹長的墨西哥、中美洲到達南美。遠離歐亞大陸的長條狀的美洲,誕生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千里跋涉而來的人類發現,在新大陸的生存壓力,比原先那個猛獸成群的亞洲似乎要小得多。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因為得天獨厚的優質環境,美洲人的基礎生存能力的進化步伐也就慢了下來,這重點表現在:生產工具,特別是武器方面。到公元 10 世紀左右,中國已是工商業高度發達的宋朝,歐洲幾大封建國家也已成型,非洲的大部分地區也都進人了鐵器時代,美洲的各部族卻還在“金石混用”,就是說同時使用金屬(青銅器)和石器。他們沒有學會使用輪子和車輛,沒有馴服多少牲畜,這些都大大阻礙了他們的生產技能以及軍事技能的提高。不過,沒有刀槍、沒有車、馬的印第安人的精神層面的發展卻大大超出了物質層面的發展。這種不太平衡的發展,在美洲本地算得上是田園牧歌的愜意,可是當外來人人侵時,這種生活方式終將給他們帶來災難。燦爛與神秘——瑪雅文明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古代瑪雅文明曾非常繁榮。發展了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氏族首領、貴族和祭祀構成了統治階級;一般氏族成員成為平民,從事農業和手工業。任務:請根據下列圖片并結合課本內容歸納瑪雅文明的成就。①城市建筑精美,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②制作出精美的陶器。③發明的獨特的文字。④用復雜的歷法紀年。⑤采用 20 進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算 一 算下邊所代表的數字?正是由于瑪雅人的基本生產能力如此低下,而又產生了如此多的文明奇跡,才在現代人面前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有人說外星人曾經降臨在瑪雅人中間,留下了這些奇跡。還有人干脆說瑪雅人就是外星人后裔,他們已經離開了地球...種種傳奇,匪夷所思。過渡:4 至 10 世紀期間,是瑪雅文明的繁榮時期。15 世紀瑪雅陷入曠廣日持久的戰亂。田地荒蕪,瘟疫流行,瑪雅文明也就漸漸衰落下去了,在瑪雅文明衰敗的同時,在墨西哥又崛起了阿茲特克帝國。神的旨意——阿茲特克文明展示圖片:墨西哥國徽阿茲特克是一個很奇特的文明,它奇特在什么地方呢?阿茲特克本是一個小部族。傳說,他們的首領得到神的指示說,你們一直往南走, 如果看到一只鷹叼著一條蛇站在仙人掌上,那里就是你們的新家園。經過二三百年的跋涉,在 14 世紀初,他們來到今天墨西哥城附近的特斯科科湖。阿茲特克人到達湖邊時,居然真發現一只鷹叼著一條蛇站在仙人掌上的奇特景觀。于是,他們便在這里定居。為了紀念這次長征的首領墨西,他們把這塊地兒叫作墨西哥。至今墨西哥的國旗上還有鷹叼蛇站在仙人掌上的圖案。到 15 世紀晚期,阿茲特克人南征北戰,征服了一個又一個部族, 到 16 世紀初已經占領墨西哥中南部的大片領土、 人口發展到幾百萬,成為雄霸北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國。阿茲特克文明和瑪雅文明的區域挨在一起,所以和瑪雅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象形文字、金字塔、歷法、種玉米等。他們的奇特之處在于水中種植農作物 和和在水中建城。展示史料:根據“神諭”,阿茲特克人在特斯科湖上定都建城,首都叫作特諾奇蒂特蘭。他們先在島的中心制高點上修筑以大廟為主的建筑群,然后以大廟為中心,建了十字形的中央大道。他們在湖上修了用 3 座石頭做成的長堤,有 10 米寬,人可以直接從島上走到岸上。阿茲特克人又在每條長堤上都開了不少缺口,每處缺口都有吊橋。通過這些缺口連通,船只也能夠自由往來。自己人上島只要放下吊橋就可以過去,如果外敵入侵拉起來就能防御。展示圖片:16 世紀初西班牙人繪制的特諾奇蒂特蘭城地圖城內街道整齊,供水系統完備,各類房屋兒萬幢,居民10 萬人,比當時的倫敦巴黎還要大。全城共建有金字塔神廟 40 座,位于中心廣場的最大一座高達 35 米,有 144 級臺梯。初次看到這座城市的西班牙殖民者連連費嘆它的美麗。非常可惜的是,1519 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領該城,將其夷為平地。從這幅地圖中,還依稀可見其規模之大。展示圖片:阿茲特克太陽石阿茲特克人創造了自己的象形文字和歷法,遺憾的是,很多圖書和畫冊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時期銷毀殆盡。(教師可以適當補充關于太陽石的內容:阿茲特克人相信,自上帝創世以來,墨西哥人曾經歷過四個太陽,但這四個太陽相繼被風、土、水、火所毀滅,最后,只有第五個太陽,即托納提烏成為勝利者, 并且是一直運行著的,石盤中央的太陽,就是第五個太陽;上下左右分別刻市面上前述的四個太陽的二十天圖象。第五個太陽的周圍所刻出的是太陽的光芒,寶石和鮮花等,是對新的太陽的禮贊。)征服與帝國——印加文明12 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13 世紀逐漸崛起。15 世紀末 16世紀初,印加國家發展到鼎盛時期,形成疆域達到 100 萬平方千米,人口約 600萬的帝國。教師提問:印加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印第安人國家。印加人怎樣統治他們的龐大帝 國呢?教師展示史料,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教師輔助補充。①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②沒有文字,采用結繩記事的方式溝通。③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以及調動軍隊。于是我們看到,正當與世隔絕的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埋頭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跨越時,東方出現了綽約帆影,歐洲人來了,這一來,整個美洲的命運都開始改變了。1531 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印加帝國,第二年他們誘捕了印加國王作為人質,在騙取了印第安人的大量贖金后,有殘忍地將其殺害,印加帝國滅亡。歐洲人的到來,不僅改變了美洲,整個世界也迎來了新的時代。教師提問:對三個文明有所了解之后,那么美洲的三大文明為什么會衰亡呢?同學們有什么樣的看法?展示史料,僅僅作為擴展,更多的原因,同學們可自行探討。三、多元文明的世界面貌放眼整個古代世界,各個地區的人們在自己的區域創造了獨特的文明,他們相互獨立,卻各自輝煌。在相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創造出了不同的文明。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姹紫嫣紅,他們一同構成了這個多樣性的世界,并且都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步。我們對待各文明的態度應該是:尊重多元文明。拓展:(教師提問:結合前面我們所學過的文明,你認為各個文明之間有何自己的特點?各文明的發展又有何共同之處?)(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屬于大河文明,古代希臘屬于海洋文明,古代非洲文明地域性特征明顯、古代美洲文明相對隔絕,獨立發展。)另一方面,站在整個歷史長河中,這些文明的存在都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添磚加瓦。比如印加帝國創造的交通體系至今仍在使用, 站在時間的軌跡上,我們應該理解這些文明存在所做出的貢獻。最后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作為結束語: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