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時 教 學 設 計 首 頁授課時間: 2022 年 月 日 星 期課 題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課 型 講授 課時 1課時 三維 教學 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統治;了解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李闖王推翻明朝的基本過程;把握后金的發展和清兵入關的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唐玄宗統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導致不同的后果,培養學生對比辨析、以史為鑒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歷史上崇禎帝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皇帝,但也無法挽救明朝的覆滅,從中認識到明朝腐敗政治的巨大破壞力,從而可以理解現階段為什么我國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2.從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中得出一個較為正確的歷史、人生、民族觀。教學 重點 與 難點 【教學重點】 明末的腐敗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教學 方法 與 手段 圖片和視頻教 學 流 程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課題變化 及效果處理一、導入新課 明朝曾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然而,種種社會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明朝是如何衰敗的?又是怎樣被農民起義推翻的? 二、講授新課 目標導學一 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展示《明憲宗元宵行樂圖》,閱讀課本,列舉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的表現。 2.小組合作探究:“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是因果關系,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敗造成了社會動蕩,人民生活流離失所,社會矛盾尖銳。 目標導學二 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出示材料,學生分組討論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 2.展示明末農民起義戰爭圖,閱讀教材,找出李自成起義的代表、口號、發展、政策、建立政權、推翻明朝。 師生共同小結: ①代表:在各支農民起義軍中,李自成的隊伍發展迅速,成為起義軍的主力軍。 ②口號:“均田免賦”。 ③發展:起義軍英勇作戰,縱橫于河南、湖廣等10余省。 ④政策:針對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賦稅十分沉重這兩大問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他還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妄殺一人,不得侵占民房,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 ⑤建立政權: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⑥推翻明朝:1644年,李白成指揮百萬大軍進攻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3.小組討論探究:結合課本,說說李自成能夠滅亡明朝的原因? 目標導學三 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稱后金;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2.吳三桂降清,引清兵人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 退回北京,最后失敗。 3.合作探究:清統治者入主中原是偶然的嗎?談談你的看法。 三、課堂總結 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余年的反復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推動社會歷史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雖然它同中國建社會歷史上所有的農民戰爭一樣,仍以失敗告終。但明末農民戰爭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斗爭之 激烈、影響之深遠,卻為已往之農民起義所不及。 學生回答: (1)政治腐敗 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 皇室內部:勾心斗角,紛爭不已。 大臣: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2)社會動蕩 ①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下降,法紀松弛,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 ②瘋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學生討論回答: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2)直接原因:陜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學生回答: ①明末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社會矛盾尖銳。②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深得民心。③李自成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枉殺一人。④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⑤建立政權,以作號召。 學生回答; ①是必然的。明朝后期的腐朽不堪以及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的局限性都注定了他們的失敗,滿洲貴族的清政權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充滿了生機,不斷發展。 ②是偶然的。吳三桂為了個人利益而投降,打開山海關讓清軍入了關。課 時 教 學 設 計 尾 頁板 書 設 計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補充設計作 業 設 計 1.導學案 2.背誦知識點教 學 后 記 一切的課堂設計都要圍繞一個主體:學生;一個原則:課堂輕松、充滿未知;一個效果:不知不覺、意猶未盡??傮w來看,本節課課堂效果比較好,達到了預期目的。但如何根據教材的變化、學生的不同,設計符合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學活動、更合理的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讓歷史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有強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的內容和努力的方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