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第七單元第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從單元內部看,第 14、15課分別提到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殖民力量、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了亞非拉民族爭取民族獨立與政治自由的斗爭。它們是一戰后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走向高漲的重要背景。聯系第 17課,隨著二戰的爆發,越來越多的亞非拉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的斗爭與反法西斯戰爭交織在一起,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勢必影響戰后國際秩序的重建。從單元外部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族運動相比于第 13課提到的一戰前的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在領導力量、斗爭方式、指導思想、目標訴求等方面出現了新的變化,如共產黨的參與和領導、非暴力不合作的斗爭方式、馬列主義思想的傳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等,具有了廣泛性、持續性、多樣性、劇烈性等特點。雖然此時亞非拉國家尚不完全具備瓦解殖民體系的力量和時機,但這些運動顯然為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瓦解和新興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伴隨著第三世界的崛起,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的呼聲日益強烈,持續影響到戰后國際秩序的演變。這些在下個單元,特別是在第 21課還將繼續學習。從本課教學任務看,主要在于理清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走向高漲的背景、所呈現出的特點以及對國際秩序的影響,至于梳理運動史實則相對次要。從本課育人價值看,主要在于培養學生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捍衛國家主權和追求政治民主的觀念認識,從而引導學生具備現代公民意識,認同當前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舉動。二、學情分析從學習起點看,關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族運動的一些史實,高一學生已經在初中教材九下第 12課有過學習。該課側重于敘述史實,對運動高漲的背景和影響用墨較少。在高一上學期,學生通過綱要上冊了解了中國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歷程,對本課的學習也有幫助,所以教學中設置了中共在困局中尋路、在危局中筑路、在變局中拓路等暗線,與主線——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相呼應。但總體來看,學生的知識儲備廣度有余、深度不足。從認知水平看,學生經歷了初中三年和高一上學期的歷史學習,已初步具備提取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的思維深度不夠,對國際1秩序演變等視野宏大、變量繁雜的問題認識不全面,對亞非拉人民反殖民斗爭之艱難性、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兩面性缺乏理性認識,需要教師創設問題情境進行引導,促進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深度學習。三、教學目標學生通過文本、圖表等資料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去梳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各地區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史實,認識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具有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時空觀念)學生根據前兩課所學以及補充材料分析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背景;列表歸納運動的領導力量、指導思想等內容,分析得出運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根據材料,理解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內涵與產生原因以及曲折歷程;通過觀點爭鳴,增進對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理性認識;立足圖表材料,在教師引導下,展望運動如何影響到國際秩序。(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學生了解到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華夫脫運動歷程的艱難曲折,認識到杰出人物、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觀),感受到近現代以來亞非拉人民反殖反霸、捍衛主權、追求民主的精神品質,認同當今中國維護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聲和行動。(家國情懷)四、重點難點重點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背景與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立足文本材料分析,從一戰的震蕩性作用、民族自決等思想的傳播與影響、十月革命的鼓舞與共產國際的支持(各國共產黨組織的建立)等多角度去認識運動高漲的背景。至于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學生基于教師出示的《聯合國家序言》26個發起國、聯合國創始成員國、聯合國憲章、二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示意圖等圖文材料分析可知運動的高漲沖擊了國際秩序。總之,突破重點有賴于教師搜集、加工、呈現多種類型、角度的史料,引導學生從不同維度進行分析歸納,以形成對歷史事物更加全面的認識。難點是對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理解。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從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是何”、“為何”、“如何”等方面提升理性認知水平,并通過觀點爭鳴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五、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播放歌曲 beyond樂隊的《光輝歲月》,引出歌曲所贊頌的南非前總統——2曼德拉。師說:曼德拉一生致力于廢除南非的種族歧視政策,追求民族平等和政治民主。當我們回望亞非拉民族國家的現代史,無數像曼德拉這樣的斗士在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上前仆后繼,奮斗不息!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進那段光輝歲月,去感受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呈現課題)課題中的“民族民主運動”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呈現概念解釋:民族運動: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民主運動:對內反對專制獨裁,實現民主自由)。(設計意圖:以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光輝歲月》導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民族民主運動”概念的解釋,明確本節課的教學主線——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新知學習][環節一]俯瞰——三洲怒吼震世界——廣泛性呈現世界地圖,要求學生根據教材梳理三大洲在兩次大戰間所發生的民族民主運動,并在地圖上標記。再引導學生歸納出運動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廣泛性)。(設計意圖:通過對教材文本的梳理和地圖標記活動,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空間觀念得到培養)[環節二]縱覽——廿載波瀾未停歇——持續性呈現時間坐標軸,引導學生感受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近二十年時間內,民族民主運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未曾停歇,從而得出運動在時間發展上的特點(持續性)。(設計意圖:以時間坐標軸的形式,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更加形象地說明運動持續高漲的特點)突破重點 1: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背景師說:和一戰以前的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相比,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民族民主運動掀起了新的高潮。之所以能夠在一戰后走向高漲,與下列材料所反映的背景因素有關。材料一:(一戰期間和戰后)因為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無暇他顧,加之軍事訂貨的增加,使(殖民地)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這種經濟上的變化反映到階級關系上就是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擴大了,力量增強了,貧苦農民的境況更加惡化,整個被壓迫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激化了。——王助民等著《近現代西方殖民主義史》要求學生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第 14課關于一戰的影響的敘述,歸納出一戰對歐洲列強、(半)殖民地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的震蕩性影響。材料二:(一戰后)“民族自決”這一革命術語已不僅在歐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記。同樣具有影響的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第一次世3界大戰之前,亞洲的知識分子已為西方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所激勵……但現在,他們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馬克思、列寧或哈羅德·拉斯基的話。——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要求學生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第 15課關于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的敘述,歸納出“民族自決”、馬列主義等思想在戰后世界的傳播給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造成的影響,同時根據教材文本了解到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民族民主運動。出示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先生的照片(略)及其一段言論: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共產國際增添了一個東方支部,蘇俄布爾什維克增添了一個東方戰友。出示表 1:《共產黨在亞非拉國家的成立時間表》表 1引導學生認識到共產國際曾幫助一些亞非拉國家建立共產黨組織,支持了一戰后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材料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亞非拉三洲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中,最具代表性。——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出示組圖:中共在困局中尋路師說:要找到一條正確的救亡圖存之路談何容易。同學們,曾記否,近代以來,國人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救國方案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多少國人感嘆,國家前途渺茫、民族命運困頓。中共正是在這樣的困局下開始尋找救亡圖存的新道路。這也是一戰以前,多數亞非拉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困境。不過,一戰之后,特別是十月革命勝利以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有了一些新的變化。(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材料,聯系所學,歸納出運動高漲的背景因4素,體現出最近發展區學習理論的運用。另外通過鋪設暗線——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來呼應主線——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以中國在一戰前的諸多救國方案紛紛失敗來折射出一戰后亞非拉國家民族民主運動是從困局中起步,增進學生對反殖民、求民主斗爭之艱難性的理性認識,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素養。)[環節三]細察——艱難求索異抉擇——多樣性要求學生從領導力量、指導思想、斗爭方式、目標訴求等多方面去細察運動,完成表 2的填空,感受運動還具有多樣性的特點。表 2師說:在目標訴求上,主要是走好兩條路,一條是民族獨立之路,一條是政治民主之路,不管哪一條路都需要踏平坎坷崎嶇,才能最終走向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十月革命以后,亞非拉國家在政治民主化道路上有了新的選擇——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根據表格可知,無論是領導力量、指導思想還是斗爭方式、目標訴求,亞非拉各國所做抉擇千差萬別,反映了這一時期民族民主運動的多樣性!材料四:亞非拉不同于歐洲的基本特點是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的復雜性,以及由此產生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力量的多樣性和這種革命運動的多類型性。——彭樹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類型分析》要求學生結合材料四,思考運動為何多樣(參考答案:亞非拉各國國情不同,主要表現為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的復雜性)。出示組圖:中共在危局中筑路5師說:在多樣化、多類型的道路抉擇中,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行,擺脫了一系列的危局,成就了偉大的革命事業,筑牢了民族復興的基石。不同于中國民族民主運動有賴于無產階級政黨——中共的領導,印度的民族民主運動是在資產階級政黨——國大黨的領導下開展起來的。教材鏈接:1885年,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立了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積極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 13課第二目“亞洲的覺醒”史料閱讀:1920年,國大黨通過甘地起草的新黨章……甘地對“自治”的含義做了新的解釋:如有可能,在英帝國內自治;如有必要,就脫離英國獨立。——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現代部分》第 3分冊要求學生根據材料指出印度國大黨斗爭目標在一戰前后的變化(參考答案:從求平等、自治到爭自治、獨立)。引導學生注意到亞洲民族民主運動有了更高層次的目標追求。師說:正是因為有了更多的政黨力量,特別是共產黨的參與和領導,有了更高層級的追求,有了更大范圍的斗爭,所以亞洲民族民主運動在一戰后達到新的高潮!而在亞洲眾多的運動中,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別具特色。這主要是因為它的指導思想特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設計意圖:使學生在列表整理分析、提取材料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獲得進一步提升,理性認識一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所出現的新高潮。)突破難點: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學思之窗:愚見認為,與邪惡不合作正如與善良合作一樣,都是一種責任……我盡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惡,既然邪惡只能靠暴力來維持,那么對邪惡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義,就是指為了不與邪惡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罰。——《甘地在法庭上的書面聲明》(1922年 3月 18日)材料五:(非暴力)的力量在于對真理堅忍不拔的追求。這種真理,用強有6力的字眼來表達就是愛。愛的法則要求我們不要以怨報怨,以暴力對暴力,而要……以德報怨。——甘地《論非暴力》要求學生根據上述材料分析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內涵(參考答案: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為精神武器)。材料六:甘地寫道:“我寧愿要印度采用暴力來保護自己的榮譽,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聽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榮譽。可是我認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為印度衰弱才號召印度實行非暴力主義,而正是因為認識了印度的力量我才號召印度實行非暴力主義。”——王春良《世界現代史諸問題》一戰中協助英軍作戰的印軍1919年 阿姆利則慘案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六認識到甘地為何主張用非暴力的斗爭方式,再根據上述兩圖認識到甘地又為何主張不與殖民者合作。在該部分教學中,教師需要補充介紹印度宗教中對非暴力思想的推崇以及印度幾乎全民信教的國情,引導學生回顧19世紀中期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史實,對上述兩圖作補充說明(英國曾許諾印度,如果后者在歐洲戰爭中協助自己作戰,將在戰后獲得自治。但是英國在戰后非但不兌現承諾,反而頒布《羅拉特法案》,制造阿姆利則慘案。如此背信棄義,激起了印度上下一致不滿的情緒。甘地自然轉向以不合作的方式繼續斗爭。)出示表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發展歷程》表 3出示組圖:《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的剪影》引導學生感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歷程的艱難曲折,再通過了解上述組圖的背景故事,認識到甘地的思想和反殖民斗爭實踐贏得了許多印度人的支持。正是群眾的大力擁護和堅持斗爭,印度終于在二戰后贏得了國家的獨立。由此培育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杰出人物和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意識和能力。呈現關于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不同評價觀點,引導學生理性認識這一特殊思想。材料七:觀點 1: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對印度民族民主運動實現了重大突破。——據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材料八:觀點 2: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具有種種弊端和缺陷。——據祝紅德《全面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師說:正當亞洲的印度在戰后舉起反英殖民的大旗,非洲的埃及也在遙相呼應。在華夫脫黨的領導下,埃及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實現了國家獨立,但這種獨立地位是不充分的。材料九:由于非洲地區現代民族主義的經濟基礎相當薄弱,現代政治力量的發育也相對遲緩,所以,當 20世紀上半葉在北非出現埃及這樣的獨立國家時,非洲大陸的絕大部分仍處于殖民統治之下,也因為如此,埃及的獨立地位是不充分的。——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學生根據材料九指出“埃及獨立地位不充分”的原因在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反殖民力量不夠強大,從而認識到非洲還需要更大范圍的覺醒和更加堅決的斗爭。師說:當我們把目光轉向拉美國家,會發現它們早在百年前就已經實現了民族獨立,那為什么還要進行民族民主運動呢?教材鏈接:(拉美)獨立以后……各國大多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緊了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拉美人民面臨著繼續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任務。——《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 13課第一目“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學生根據上述教材內容了解到拉美國家在獨立之后仍然面臨一系列內政外8交問題,政治民主化任務尚未完成,需要再啟程追求政治民主。材料十:由于自由主義思想長時間被推崇,美英等國的資本大量涌入墨西哥,外資基本上控制了石油、制造業及食品工業等產業……外資的根本目的是獲取超額利潤,為此,它們不惜壓低墨西哥工人的工資,勞資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卡德納斯依據 1917年憲法的第 27條,宣布將這些外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設立了一個相對公正的國有企業墨西哥石油公司,與外國企業進行競爭。國有化以及民族企業的興建……加速了工業現代化的步伐。——秦善進《從現代化角度淺析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要求學生從材料十分析得出卡德納斯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的背景和影響(參考答案:背景:外資控制墨西哥經濟命脈,危害經濟安全,激化勞資矛盾;影響:保障經濟安全與獨立,維護憲法權威,緩和社會矛盾,促進工業現代化)(設計意圖:以問題鏈的形式,創建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更以觀點爭鳴的形式讓理性認知在碰撞中得到升華。另外通過對埃及半獨立的原因、拉美獨立后繼續開展民主改革或革命的原因、墨西哥卡德納斯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的背景和影響的探究,學生更加認識到三大洲民族民主運動發展的不平衡性與艱難性。)[環節四]展望——大戰將歇換新天——劇烈性突破重點 2: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影響師說:從這段亞非拉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光輝歲月中,我們能夠看到第三世界不甘心被奴役、剝削,渴望獨立、民主。這種絕不屈服的吶喊和反抗,給當時及后世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出示綱要下冊教材目錄圖(略)引導學生關注本課和第八單元第 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和新興國家的發展之間的聯系,得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殖民勢力,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為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出示表 4:《〈聯合國家宣言〉發起國》、表 5:《聯合國創始成員國(部分)》9表 4表 5出示《聯合國憲章》第一條第二款規定:“發展國家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要求學生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得出如下認識:亞非拉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與反法西斯戰爭交織在一起,為世界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貢獻,特別是中國。正是以熱血犧牲換來了戰后國際社會對這些亞非拉國家不同程度上的認可和尊重,如中國等一些亞非拉國家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獲得在國際事務中更多的話語權。民族自決原則也被寫進聯合國憲章,成為其宗旨之一。越來越多的曾經被邊緣化的亞非拉國家向國際舞臺的中央靠攏,必將推動國際關系的新一輪調整。隨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斗爭將會更加劇烈。出示圖片:《二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示意圖》(略,引自綱要下冊第 120頁)師說: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漸漸散去,亞洲的越南、朝鮮、中國和老撾、蒙古等 5個國家,還有拉丁美洲的古巴等一些國家紛紛走向社會主義,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這顯然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中,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是分不開的。引導學生認識到亞非拉國家在爭取民族獨立之后的道路抉擇反映著同時也加劇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競爭,國際競爭的激烈化將對國際秩序產生沖擊。(設計意圖:教材對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影響直接做了結論式的敘述——影響了國際秩序,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為了緊扣單元教學的主線——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演變,有必要補充材料,引導學生從第三世界的崛起、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等方面去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對國際秩序的沖擊。)[本課小結]盡管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不斷沖擊著反映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舊秩10序,但時至今日,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依然是任重道遠。可喜的是,我們在百年前的奧運五環設計中,看到五環緊密相連,寓意團結友好;五環色彩繽紛,象征多元包容。正如 beyond《光輝歲月》中唱到的那樣(音樂響起)“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為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百年后的今天,中共在大變局下為人類的未來拓寬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希望有朝一日,人類可以打破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實現真正的“天下大同”。(設計意圖:以 beyond《光輝歲月》歌詞收尾,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再次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既能夠總結升華,又可為下個單元的學習做好鋪墊,并涵養家國情懷。)六、板書設計第 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廣泛性——三洲怒吼震世界持續性——廿載波瀾未停歇多樣性——艱難求索異抉擇劇烈性——大戰將歇換新天七、作業布置1.鞏固練習(略,詳見課件)2.拓展作業:撰寫人物小傳。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請選擇一位你感興趣的人物,通過閱讀、觀影等形式加以了解,寫一篇人物小傳,字數不限,并與同學們交流分享。(設計意圖:讓學生自選人物去寫小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其知識遷移的能力,涵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多種學科素養)八、教后反思本課的教學目標通過落實本篇教學設計是可以基本達成的。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相關問題。所選取的材料也十分精煉、恰當,是對教材的有益補充,能夠更好地服務教學。由于準備內容相當充分,實施過程中存在趕進度的狀況,給予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不足,后續要做進一步的取舍。教學設計比較輕視基礎史實的傳授,考慮發放導學案,讓學生在課前列表自11行梳理,否則課堂留給突破重難點的時間就非常緊湊。本課所設置的暗線與主線的呼應還不夠充分,在教學中尚能夠銜接前后,不算生硬,后續可以考慮優化呈現時機和方式。本人對課堂提問做了預設,從實踐效果來看,學生的作答也有不少生成性的內容,值得多加關注。本課教學發揮了歷史學科育人功能,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基于情境教學和史論結合,一些情感升華、價值觀塑造顯得自然真實。在后續的教學中,吸取本課育人的經驗,注意避免生硬地價值觀傳遞。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