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 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是統編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中的最后一課。在本單元的課標中曾多次提到“國際秩序”四個字,一是“理解 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二是“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但是什么國際秩序,教材沒有明確講。為此我將本課教學內容與主旨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本課線索清晰,邏輯順暢,但內容繁雜,教材描述簡單化,要在一節課的課時中理清歷史脈絡,又要補充細節知識,無不加大了教學的難度。本課共三目,第一個子目中,“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從《凡爾賽條約》埋下的民族復仇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導致德意日法西斯主義猖獗、亞歐戰爭策源地形成與英法大國綏靖政策等多角度探究二戰爆發的背景。第二個子目中,“第二次世界大戰”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的過程,從時空兩個維度介紹了局部階段、全面階段、戰爭轉折、戰爭勝利四個階段,突出了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涵養家國情懷。第三個子目中,“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從雅爾塔體系的建立過程和主要內容、聯合國成立、國際格局轉變三個角度闡述了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世界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學習本課內容,要從宏觀上把握二戰的基本線索,在教學中依據課程標準,注重知識間的聯系,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重視思維品質的培養。本課教學思路上,要以“國際秩序”為主線、以“史料實證”為路徑,以“反思戰爭珍愛和平,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作為立意,圍繞二戰爆發的原因、戰爭的進程、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等問題展開,重點在于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代背景;突出二戰的特點;突出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進而洞悉“構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新秩序”的歷史責任與擔當。二、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對二戰歷史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比如亞洲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及主要戰場、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戰爭形勢的轉折等內容在初中九年級下冊第 14、15課中有過介紹,對經濟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雅爾塔會議、聯合國等內容也有詳細的介紹,從這個意義上,這部分內容不需要多講。結合課標,本課重在分析二戰爆發的背景,難在理解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高一學生有較強的歷史求知欲望,經過高中學習學生已經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和歸納的能力,也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學科素養。但是高一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和史料閱讀、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還需要加強,高中歷史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有所增加,比如對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關系以及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化等內容的理解,理性思維要求比較高。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通過問題引領和主題探究,通過學生間、師生間的合作探究,喚醒學生的認知,把握二戰的基本線索,深化對歷史的理解,培養學生史論結合和歷史學科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歷史解釋,落實學科素養,涵養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三、教學目標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 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通過教材中地圖、文字信息、文物圖片的整合和解讀,補充史料,理解戰前國際秩序的不穩定性,分析二戰爆發的背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通過視頻、地圖、時間軸的展示,梳理戰爭進程,引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二戰的特點與性質,體會戰爭的殘酷,認識法西斯走向滅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走向勝利是歷史的必然,充分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在“二戰”中的重要地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通過閱讀史料理解戰后國際格局的變動,并對戰后雅爾塔體系進行客觀評價,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感受二戰后復雜的國際關系中的大國理性與強權;樹立和平發展的價值觀,領悟中華民族在構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新世界中的歷史責任與擔當。(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四、重點難點基于教材分析和本課內容主旨,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突破重點的方法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史料實證、歸納整理。基于教情學情分析和課程標準的解讀,確定本課教學的難點是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與評價,解決這一難點主要依托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落實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培養學生辯證的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五、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展示《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黑色星期四”華爾街》、《德意日法西斯主義》三張圖片,請同學們觀察圖片并思考,這三幅圖片之間有何關聯?學習活動:學生陳述三幅圖之間關系。過渡:對,有人說“一戰”結束時就埋下了“二戰”爆發的種子,只不過 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為“法西斯”提供了生長的土壤。那么,德意日法西斯主義是如何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與一戰相比,二戰又有何特點?戰后國際秩序又是如何形成的?對世界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正是我們本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本課重點探究三個主題主題探究一:思考戰爭的悲劇何以再次發生 主題探究二:結合二戰重大史實分析其特點。主題探究三:認識和評價二戰后的國際秩序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生動形象地構建了歷史事件之間的時空邏輯鏈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示本課探究主題,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要點,引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新知學習]一、世界在呻吟,魔鬼太瘋狂主題探究一: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思考戰爭的悲劇何以再次發生 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結合 20世紀上半葉世界形勢的變動,結合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進行主題探究。針對各個關鍵問題進行詳細挖掘和深入思考,全面分析二戰爆發的背景。1.凡華體系下的隱憂材料 1作為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并沒有起到防止德國發動戰爭的作用。《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種種限制,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和約一味地瓜分德國,使德國對這個和約充滿了怨恨與不滿,并產生了通過戰爭推翻它的想法。——衛艷偉《從〈凡爾賽和約〉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材料 2然而一次大戰的結果,德國戰敗,非但爭霸世界的迷夢打得粉碎,而且被套上《凡爾賽條約》的枷鎖。意大利和日本盡管躋身戰勝國的行列,但是在戰后世界安排中沒有分得預期的份額。三國在國際范圍內成了所謂的 Have-nots國家,國內民族復仇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情緒惡性發展。——王斯德 《世界通史第三卷》問題 1:材料 1、2,反映 20世紀 20年代國際社會存在怎樣的隱憂 學習活動:要求學生根據上述材料,歸納 20世紀 20年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存在不穩定性,引起了德意日種族主義和民族復仇情緒,國際社會存在的隱憂。(設計意圖:通過史料解讀,培養學生獲取有效信息,讓學生充分理解凡華體系的內部矛盾是二戰爆發的原因之一。從歷史的細節入手,在學生分析思考中落實學科素養。)過渡:正如法國福煦將軍所言,這不是和平,這不過是 20年的休戰。那么是不是有矛盾,一定會引發戰爭?對,它需要導火索,那么二戰的導火索又是?對,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2.經濟大危機導致矛盾激化材料 3 一戰結束時就埋下了二戰爆發的“種子”。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又為這個“種子”的萌發提供了生長條件。為了轉嫁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以鄰為壑,加強對世界市場的爭奪。貿易摩擦逐步發展為政治對抗乃至軍事沖突,最終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宿文淵《二戰全史》東條英機:“日本應該征服一個能自給自足、在經濟上不依賴其他地區的帝國。”希 特勒:“如果德國人不能解決它的空間缺乏的問題,那么德國將從世界舞臺上消失。”墨索里尼:“對法西斯主義來說,國家的擴張是生命力的重要表現。”——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問題 2:面對經濟大危機,德意日的選擇和美國有何不同?對世界形勢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習活動:閱讀教材和 PPT圖文材料,思考經濟大危機給世界帶來的嚴重的后果,引起德意日法西斯勢力迅速崛起;對比德意日和美國面對經濟危機采取的不同做法,了解不同的道路抉擇及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國的民主制度;德意日建立法西斯專政,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并思考產生差異的原因,認識經濟大危機是二戰的導火線,(設計意圖:歷史解釋是多元化,通過層層設問,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及歸納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動態生成,對學生的思維及時給予有效的引導和點撥,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危機對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及二戰爆發的影響。)3.法西斯主義的猖獗展示二戰前德意日法西斯主義的發展: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權。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中國東北。1933年,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1936年,德意結成軸心國。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材料 4 “法西斯”一詞來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意是中間插著一把戰斧的一束棍棒,是古羅馬帝國高級長官的一種權力標志,在他們出巡時其扈從每人肩負一束,寓意人民必須服從至高無上的國家權威,否則立即繩以斧鉞。法西斯主義是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它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中外歷史綱要.下》第 100頁問題 3:法西斯主義有何特征?學習活動:結合二戰前德意日法西斯主義的發展,根據材料分析法西斯主義主要特征。表現為極端民族主義,對內實行恐怖獨裁,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設計意圖:變教材為學材,把握法西斯主義概念,突出法西斯主義的特征。讓學生理解法西斯主義的猖獗使大戰的陰霾再次籠罩世界。)4.蓄謀已久的侵略學習活動:自主學習,通過時間軸,了解德意日法西斯主義的擴張,亞洲、非洲、歐洲的戰爭策源地逐漸形成,認識法西斯主義的蓄意侵略是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落實時空觀念。突出日本局部侵華,點出中國戰場的地位,涵養家國情懷。)5.西方大國的態度材料 5 1938年 9月的慕尼黑會議上,法國以及英國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試圖把德國引向東方。使之與蘇聯作戰,讓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互相殘殺。在被英法出賣后,蘇聯與德國悄悄地進行了談判,并于 1939年 8月 23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其中的秘密條款規定,將來重新安排領土,兩國共同瓜分波蘭。勢不兩立的兩種意識形態國家,走到了一起,這項盟約被公認是戰爭的信號。————勞埃德·克萊默《現代世界史:從文藝復興到美伊戰爭》問題 4:面對法西斯主義勢力的猖獗,英法等大國又是如何尋求破解之道的?與二戰爆發之間有何關聯?學習活動:結合史實、圖片、史料,思考面對復雜的國際矛盾,英法慕尼黑陰謀將“綏靖政策”推向頂峰,延伸拓展,挖掘“綏靖政策”的內涵,分析綏靖政策的原因;理解蘇德互不侵犯和美國中立主義,正因為大國的姑息縱容,助長了法西斯主義國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戰的到來。(設計意圖:通過情景對話,理解英法美蘇大國的姑息縱容,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在師生互動合作探究中,落實史料實證、時空觀念等學科素養)過渡:二戰的爆發并不是偶然的,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我們一起來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歸納整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1、歷史因素:德意日等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仇視和不滿。2、現實因素:經濟危機導致國家間矛盾尖銳,這是二戰爆發的社會根源。◆德意日法西斯擴張,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西方大國綏靖政策和蘇聯美國等中立自保,加速二戰的爆發。3、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的規律。(設計意圖:知識小結,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在師生共同總結中突破教學重點。)二、五洲在哭泣,正義勝邪惡主題探究二:結合二戰重大史實分析其特點。學習活動:觀看視頻(3分 40秒),自主學習,完成學案“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表格,了解二戰重要史實與進程,感受戰火洗禮的世界。1.二戰進程亞洲戰場歐洲戰場非洲戰場局部階段全面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 1935年意大利入侵利。1938年慕尼黑陰謀1937年七七事變埃塞俄比亞1939年 9月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戰爭擴大— 1941年 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成為抗擊納粹德國的主要戰場—全球階段1941年 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1942年 1月,《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戰爭轉折點 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 年阿拉曼戰役戰爭結束1945年 9月日本投降 1945年 5月德國投降 1943年意大利投降問題 5:結合教材 102-103頁內容,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表格填空,并分析二戰的特點。(設計意圖:觀看視頻,樹立時空觀念,直觀感受戰爭的殘酷,感知二戰的慘烈和法西斯主義反和平反人類的本質,體會重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2.二戰特點材料 6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波及 61個國家、20億以上人口,約 2200多萬平方公里地區;交戰總兵力達 1億 1千萬人,軍民傷亡總數達 9000多萬人;消耗軍費 11000多億美元,物質損失 4萬億美元以上。——方連慶 《國際關系史(現代卷)》學習活動:自主合作探究,通過表格、結合“亞洲、歐洲、非洲”戰爭示意圖與材料 6,引導學生從時間、空間、數據等維度認識二戰特點,突出二戰從局部戰爭發展到全球戰爭、從帝國主義戰爭改變為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空前浩劫,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自主學習與小組討論:你認為應該以哪一年哪一歷史事件作為二戰的起點?理由何在?突出中國抗日戰爭是東方的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設計意圖:完成學案知識表格,帶著問題探究,小組討論、“以圖證史”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客觀理性的認識二戰的特點。明確中國在二戰中做出的貢獻,涵養家國情懷。)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材料 7 “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或經濟的。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摘編自《聯合國家宣言》美國在華飛虎隊的英姿中國入緬遠征軍 《聯合國家宣言》的 26個簽字國問題 6:為何戰爭初期法西斯國家屢屢受挫?各國又將何去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局何以得到扭轉并取得最終勝利?學習活動:了解二戰從“至暗時刻”走向“協同作戰”,結合圖片、史料分析英美等國態度的轉變,引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認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協同作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之一。(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英美等國態度的轉變,分析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及對戰局的影響。突出變化的是戰爭走向,不變的是法西斯主義的殘忍與殺戮,引發情感共鳴,意識到戰爭沒有贏家,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4.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美國大法官休尼特有言“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意 大 利 簽 署 投 降 書日本簽署投降書德 國 簽 署 投 降 書1945年 5月 8日,德國投降;9月 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9月 9日,日本向中國投降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而告終。(設計意圖:感受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培養家國情懷和正確的歷史價值觀)過渡:戰爭沒有贏家,二戰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浩劫與災難,痛定思痛,如何避免戰爭?如何構建戰后國際秩序。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個主題探究:認識和評價二戰后的國際秩序。三、秩序再重構 妥協顯理智主題探究三:認識和評價二戰后的國際秩序 學習活動:閱讀教材第三子目,介紹開羅、德黑蘭、雅爾塔等會議召開時間、參與國家、主要成果等,了解雅爾塔體系的概念。1.概念解析:雅爾塔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設計意圖:將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的相關信息整理成表格,便于學生理解雅爾塔體系,突破歷史核心概念。)2.雅爾塔體系”的內容問題 7:結合“雅爾塔體系”的內容,思考其對戰后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材料 8 在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所有戰爭罪犯的審判中,紐倫堡審判是最為徹底、也是最富有創造性的,對國際法的發展有著決定性和持續性的影響。此外,紐倫堡審判還在兩個方面為懲罰和威懾戰爭罪犯、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一是它宣告戰爭本身就是犯罪,當國與國之間發生了爭執和糾紛時,應該通過協商和仲裁,而不是訴諸武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二是它以自己的實踐表明,審判戰犯并不是戰勝國報復戰敗國的狹隘的、原始的心理和行為,而是警示后人:國家的發展和崛起要走和平發展之路,走互助合作之路試圖通過戰爭這一罪惡途徑來擴張領土、掠奪他國財富,必須承擔相應的戰爭責任和代價。——何勤華《紐倫堡審判(下)》學習活動: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師生合作探究,結合史料、圖片,從領土問題、殖民地問題、戰敗國處理問題、國際組織的建立等角度理性分析雅爾塔體系的內容及對戰后世界產生的影響。理解美蘇劃分勢力范圍,體現了不同制度國家間的包容與合作;促進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了;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抑制了法西斯主義勢力;帶有大國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既定的學習內容,達成了教學目標,同時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引導學生變教材為學材,給學生留有空間,探究分析雅爾塔體系的影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在具體情境中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材料 9 除本盟約或本條約另有明文規定外,凡大會或理事會開會時之決議,應得出席會議之聯盟會員國全體之同意。——《國際聯盟盟約》聯合國吸取國聯的教訓,將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實行形成決議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大國一致”原則。——《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影響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創始會員國僅 51 個,到 1981年時聯合國成員國已發展到 156 個。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勢力范圍,為當今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礎。——金永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問題 8:聯合國與國聯有何不同?對戰后國際秩序的維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怎樣看待聯合國安理會實行的“大國一致”原則?學習活動:了解國聯實行“委任統治”,實則瓜分世界;國聯實行“全體一致”,實無操作可能。理解聯合國比“國聯”更有普遍性與權威性,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聯合國也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橋梁。(設計意圖:簡述聯合國的建立,突出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地位;介紹聯合國的宗旨與原則,發出和平的呼吁,培養家國情懷。)過渡: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后國際秩序的基礎,如何正確認識與評價雅爾塔體系是我們本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問題 9:結合教材 104頁雅爾塔體系的內容和以下材料,正確認識與評價雅爾塔體系。材料 11 與一戰后不同的是,除了對侵略國施以懲罰之外,盟國還采取了更為積極的改造措施。一是對德日領土實施占領與改造。在歐洲,由美法美蘇四國對德國領土實行分區占領,進行了比較徹底的非納粹化運動;在亞洲,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單獨占領,進行了民主化改造。……二是實施了對戰爭罪犯的國際審判。——王建朗《淺議二戰后國際秩序設計的幾個特點》材料 121944年 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等 44個國家代表舉行了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會議通過了以美國懷特計劃為基礎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后決議書》及附件,這些文件統稱為《布雷頓森林協定》通過使投資更好地用于生產事業的辦法以協助會員國境內的復興與建設,包括恢復受戰爭破壞的經濟,使生產設施回復到和平時期的需要,以及鼓勵欠發達國家生產設施與資源的開發。——人教版《歷史必修二》材料 13 (1943年德黑蘭會議后)丘吉爾說:“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為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劉泓《世界名人全傳 丘吉爾傳》材料 14 在雅爾塔,斯大林直截了當地要求恢復在日俄戰爭中俄國失去的在中國和遠東的領地和特權……而羅斯福則幾乎不假思索就基本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并很快和丘吉爾一起與斯大林背著他們的中國達成了秘密的書面協議,羅斯福還答應采取措施讓蔣介石同意這一協議。——徐藍《試論雅爾塔體系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學習活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歸納整理,與此前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相比,雅爾塔體系具有其歷史的進步性。它標志著國際格局從歐洲為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美蘇勢均力敵,試圖用和平方式、協商談判來解決國際爭端,維持了戰后世界的總體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以民主的原則處置戰敗國,穩定了戰后秩序,促進了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客觀上促進了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陣營鞏固及擴大。但雅爾塔體系的實質是大國實力對比和相互妥協的產物,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最終,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瓦解,也象征著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設計意圖:展示史料,指導學生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引導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客觀公正理性的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課堂討論,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在具體情境中落實學科素養和認識雅爾塔體系的實質。)[本課小結]20世紀上半葉的世界是一個動蕩、分化和重組的年代。上演了一次又一次戰爭革命與國際秩序變奏的歷史大劇。列強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與明爭暗斗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摧毀原有世界秩序,建立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一戰引起了俄國十月革命和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改變了世界力量的對比;然而戰爭并沒完全稀釋矛盾和仇恨,國聯只維系了短暫的和平。面對法西斯的猖獗和局部戰爭威脅,大國間彼此猜忌、綏靖放任致使人類再次蒙受戰爭災難。在反人類的暴行和全人類的命運面臨拷問的關鍵時刻,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最終正義戰勝邪惡。硝煙未盡,大國間構建的雅爾塔體制,奠定了戰后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基礎,影響著戰后世界的發展。總之,戰爭沒有贏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新秩序的維護者。(設計意圖:立足本課主題與三大學習任務,總結概括主干知識,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以單元歷史大事件為線索,凸顯“戰爭革命引起國際秩序的變動”單元教學主旨,再次串聯大單元歷史教學。以史為鑒,涵養家國情懷,凸顯本課教學立意。)六、板書設計第 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一、世界在呻吟,魔鬼太瘋狂二、五洲在哭泣,正義勝邪惡三、秩序再重構 妥協顯理智七、作業布置課堂練習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本來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軟弱強化了邪惡的刻毒。”這句話揭示了 ( )A.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B. 綏靖政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負有重大責任C. 《凡爾賽條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D. 捷克斯洛伐克的軟弱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蘇、英等國召開了一系列國際會議,達成了若干協議,由此形成了雅爾塔體系,這一體系的實質是 ( )A. 維護戰勝國利益,保證世界和平B. 以實力為依據,美蘇劃分勢力范圍C. 維護反法西斯聯盟,共同主宰世界D. 兩大陣營對立,形成爭霸局面課后作業:材料 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比,雅爾塔體系同樣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劃分勢力范圍的烙印。雅爾塔會議充滿了美蘇相互妥協、共同主宰世界的氣氛,幾乎每項協定都包含美蘇爭奪勢力范圍的因素。……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雅爾塔體系,展開了國際政治中不斷增長的民主化趨勢。……雅爾塔體系中包含美蘇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它在處理戰敗國、策劃戰后和平秩序方面,展示了國際社會和國際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陳從陽《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比較研究》知識擴展:雅爾塔體系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有何異同?(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落實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通過課后作業,支持學生深度學習,培養關鍵能力。)課后延伸作業我們要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節選自十九大報告談談在全球治理的新時代如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與國際秩序,或者撰寫歷史小論文。要求:結合史實,史論結合。(設計意圖:讀史觀今,拉近現實與歷史的距離;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涵養正確的歷史觀;升華本課主題,彰顯家國情懷,突出核心價值。)八、教后反思《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 2020年修訂)》要求歷史教學“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樹立正確歷史觀;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鑒于此,我在本課的備課和授課過程中的基本理念就是,以“戰爭與秩序”為主題,通過主題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理性判斷能力,從“基于唯物史觀之詮釋、基于時空觀念之認同、基于史料實證之體驗、基于家國情懷之熔鑄”四個維度落實本課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和感知歷史、增強學生的世界意識、拓寬國際視野。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的內容,是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關鍵內容之一,在世界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教學中要依據課程標準,采用“情境—探究—感悟”的教學模式,把所講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文本史料、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自主探究,獲取歷史的啟迪。教師適時加以學法指導與點撥,搭建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收獲知識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課教學設計思路比較清晰,教學方式多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貫穿教學始終。通過學案導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加了課堂知識容量,活躍了學生思維;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探究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夯實必備知識,培養關鍵能力,落實教學目標與學科素養;通過課后延伸拓展,升華本課主題,突出核心價值,彰顯家國情懷。本課教學以問題探究為引領,問題設置環環緊扣,符合學生學情,符合新課標理念,基于學生課堂參與表現和學習結果來看,教學效果良好,教學目標基本達成。細思之,仍有一些不盡如意的地方,如語言的運用方面,仍需要強化語言感染力;課堂環節中,探究內容較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要做好取舍和度的把握;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今后我要深入研究新課標、新課程、新教材,努力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大膽嘗試新教法,不斷提升自己應對新課程的教學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