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表3-1 主題單元設計模板主題單元標題文化傳承與創新作者姓名所屬單位聯系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郵政編碼學科領域 (在內打 √ 表示主屬學科,打 + 表示相關學科)√ 思想品德+ 音樂 化學+ 信息技術 勞動與技術 語文+美術 生物 科學 數學 外語+ 歷史 社區服務 體育 物理 地理 社會實踐 其他(請列出):適用年級高中二年級所需時間六課時(每周 2 課時,共 6 課時)主題單元概述 (簡述單元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單元的組成情況,解釋專題的劃分和專題之間的關系,主要的學習方式和預期的學習成果,字數300-500)《文化傳承與創新》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四、五課的內容。在必修三模塊中處于比較重要的地位,主要介紹了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對于后兩個單元的學習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這個單元包括了《文化的多樣性與傳播》《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文化創新》三個專題。主要是在講我們為什么得以享有今天的文化,即今天的文化是如何發展而來的。三個專題都緊緊圍繞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文化的多樣性與傳播》從橫向來研究文化發展規律,《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從縱向來研究發展文化規律,前兩個單元又共同構成了《文化創新》的兩個重要途徑,文化的傳播與繼承說到底都是為了實現文化創新這個目的的。本單元通過對歷史、文化等多學科整合活動的設計,尤其運用信息技術工具,讓學生在掌握豐富的資料的基礎上,較為理性系統地認識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主題學習目標 (描述該主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知識與技能:理解文化多樣性的成因;要懂得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傳播的基礎,理解在國際文化事務中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要理解文化的繼承性特點,明確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要明確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理解文化發展的實質;要理解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以及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的重要的反作用,明確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文化傳播的方式和途徑,提高使用大眾傳媒的能力;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作用,提高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態度,增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的責任感和使命;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感悟文化創新對于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性,樹立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對應課標賞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現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確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樹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觀念; 評析國際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闡明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匯集實例,說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和發展的重要根源,闡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主題單元問題設計我們今天的文化是如何發展而來的?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專題劃分專題一: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 2 課時) 專題二: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 2 課時)專題三:文化創新 ( 2 課時)專題一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所需課時2課時專題一概述 (介紹本專題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專題一《文化的多樣性與傳播》從橫向來研究文化發展規律,是認識文化傳承的一個方面。主要介紹了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原則、文化傳播的途徑及文化交流的意義。通過讓學生查找資料,以鮮活的實例,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加強學生對文化多樣性和文化交流的感性認識。本專題學習目標 (描述本專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知識目標:知道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和文化傳播的途徑;理解文化多樣性的成因和文化交流的意義;要懂得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傳播的基礎,理解在國際文化事務中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能力目標:從民族節日、文化遺產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尊重文化多樣性 ;在實際生活中傳播中國文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歡迎世界各國文化在中國傳播,自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本專題問題設計你能否以傳統節日、習俗、服飾、飲食為例,說明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歷史上以及現在各個民族與國家之間是怎樣進行文化交流的?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4、 你能說說文化傳播主要有哪幾種方式嗎?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在此列出學習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支持資源)信息化資源多媒體設備常規資源教材、相關書籍、導學案、筆記本、筆教學支撐環境圖書館、多媒體教室其 他小品表演的自制道具學習活動設計(描述本專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一、情境導入 學生活動欣賞俄羅斯民歌《卡秋莎》、中國民歌《茉莉花》、韓國《大長今》,談談你的感受。 (引導學生感受民歌中體現了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從民族音樂、節日、文化遺產等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二、正文 一、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一)異彩紛呈,交相輝映 引: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獨特的文化,會集中在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展現出來。 1.民族節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學生活動:學生在預先準備的基礎上分別介紹中國和外國的傳統節日,展現文化多樣性 (1)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舉例:我們的祖幽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極其豐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它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等。如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龍頭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 (2)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舉例:在傳統節日中,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被合稱為“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獨存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慶祝活動豐富多彩,通過掃塵、守歲、掛年燈、貼春聯、放鞭炮、拜年、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賞花燈等習俗活動,祝福新的一年團圓發財、萬事如意,整個節日期問充滿著喜慶的氣氛。 (3)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舉例:茶道是一種以特有的形式和禮儀進點茶和飲茶的日本傳統文化。日本的“茶道”、韓國稱為“茶禮”、中國“茶式”。 2.文化遺產: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學生活動:你去過哪些文化遺產,能舉例分析一下它們的歷史成就和文化特色嗎? 舉例:地震出的麗江古城,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展現了悠久、淳樸的納西族文化。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有中國的長城、北京故宮、莫高窟、秦始皇陵與兵馬俑、大津巴布韋遺址、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英倫巨石陣、麥加清真寺、比薩斜塔等等。 (二)透視文化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及表現 (1)文化多樣性的界定 ──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A.不同民族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傳統 舉例:民族服飾、飲食的多樣性表現(顯示:蒙古族的衣飾尚青、黑色,以皮衣為多,男女都穿袍子;彝族服飾種類繁多,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藍等色為主,襯以紅、黃等色;惠安女是福建惠安的一個女性群體,她們的服飾常被描述為 “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佤族人非常注重裝束,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苗族女子的頭飾可以說是中國少數民族女子頭飾中最豐富、最漂亮的,它反映出濃郁的民族習俗風尚和古老的文化傳統,是崇拜圖騰文化和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土族服飾的特點是鮮艷。 土族婦女通常的裝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兩條袖子是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圈縫制成的,遠看,如同兩道美麗的彩虹。) B.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異 舉例:就世界范圍而言,有中國儒家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東阿拉伯文化等。就某一國家而言,如中國,則有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2)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文化多樣性,可見諸多種多樣的語言、深邃超世的宗教信仰、形形色色的禮儀禁忌、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筑、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絢麗多姿的傳統節日、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鮮明獨特的思想理論等各個方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舉例:截止2006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遺產830處,其中文化遺產644處,自然遺產162處,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雙重遺產24處。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學生活動:談談你記憶中各國、各民族最典型的文化個性特征。 舉例:以建筑為例展示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侗寨的鼓樓、喀什市的香妃墓 (3)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舉例:服飾文化,榮萍服飾的旗袍中的小開領體現西方文化,利郎西裝中的立領體現中國文化。 (三)尊重文化多樣性 1.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正確的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舉例:在歷史上,人們對異文化的態度有著不同的表現,既有虛心學習不同文化、與異國平等交往的例子,如唐代玄奘西天取經;也有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的情況,如西方殖民者對非洲文明的懷疑,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炸毀舉世聞名的巴米揚大佛;還有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現象,如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民主主義者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2.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A.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 舉例: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四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人類歷史進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 B.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舉例:中國傳統的安身立命觀念最注重個人的自我德性修養,其中,儒家的修養理論影響最為深遠。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思想,孟子注重仁義并舉,為了實現仁的理想,主張“舍生取義”。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華民族的無數崇道貴德的志士仁人躬身踐行,以仁愛為核心,不斷衍生出許多道德性的規范,如寬恕、節儉、禮讓等。這些傳統美德,已經和整個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維系中華民族成員間相互理解與信任、促進民族聚合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操等方面,起著重要的歷史作用。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A.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 舉例: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炸毀舉世聞名的巴米揚大佛 B.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舉例:斯賓格勒認為,世界上有8個獨立的、已經發展完成文化民族,它們是希臘(古典)、阿拉伯、西方、印度、中國、埃及、巴比倫、墨西哥,此外還有尚未完成的俄羅斯,總共有9個文化團體。 學生活動:P33的活動 3.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 (1)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舉例:西方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信息技術優勢和對傳播媒體壟斷,將非西方文化作為異端進行打壓。文化霸權主義就是對自己的文化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并把自己的文化作為衡量一切文化的尺度和標準。在他們眼里別人的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蠻的”;自己的文化才是“文明的、進步的”。 (2)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舉例:中法文化年、雅典奧運會到北京奧運會的會徽變化體現了文化的個性與共性,繁榮奧運文化,《從奧林匹亞到萬里長城》(張藝謀) (3)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舉例: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本民族的優秀文化 二、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1.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 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2.文化傳播的途徑 學生活動:閱讀P-1/34—35,了解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有哪些,并舉例分析。 (1)商人進行的貿易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 舉例:絲綢之路。中國的石窟藝術、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術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杰作。同時中國對印度文化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如哲學、科學技術等方面。 茶馬古道風景是唐代以后,特別是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瀾滄、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馬道,也是思茅物資交流、進行貿易的南方絲綢之路。 (2)人口遷徙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學生活動:P35活動 兩晉之際,由于漢族統治階級內亂和少數民族內遷,山東、山西淪為主戰場。永嘉之亂后的人口流動,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高潮發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兩宋之際,靖康之亂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遷高潮。 隨著大批北人南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風俗習慣為例,南遷的北人給南方帶去了很多新的風俗習慣,促進了南北風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臨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開的酒館也往往仿效汴京舊俗,在門前張掛爐子燈;茶館則學北方張掛名人畫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餅的時候習慣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為北方風塵較大,但南方人也跟著學,去了皮才吃。) 舉例:古時朋友相逢稱“攜手”,等于現代的握手。離別時稱“解手”。宋秦觀詩有:“不堪春解手,更為客停舟。”可是到了明代,這個充滿友情的詞,就變成了另一種含義了。明代的人口遷徙。每次遷移,均以萬戶計,攜家帶眷,狼狽不堪,所以在未集結上路之前,每每有人逃亡。押解之官吏,為了防范人民逃走,把他們繩捆索綁,挽結串聯,使其魚貫而行。旅途漫漫,動輒數月,移民大小便時,就得請求官吏,把捆綁手臂的繩索解開,便后,再重新捆綁。時間一久,移民要求大小便時,便簡單的呼叫:“我要解手!”從此這個詞就成了“上廁所”的專有名詞了。 (3)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 A.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 舉例:讀書是與古人的對話、與外人的對話 B.各國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更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舉例:近年來,外國留學生來華求學如火如荼,每年以兩成以上的速度遞增。2005年留學生數量更是突破14萬人。中醫藥成為在華留學生自然科學首選專業,至2005年底,共有外國留學生3500人;截至2005年5月,在日本的我國留學有80592人,英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已達到6萬人 唐朝時,日本共派遣唐使近20次,最大規模時一次派遣約650人,最少時也有120人。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的經學、佛學、醫學、文學藝術、天文歷法、建筑、手工藝術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風俗習慣,吸收中國的先進文化,文化交流達到了頂峰,從而極大地推進了日本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什么是傳媒 2.什么是大眾傳媒 3.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舉例:江南春以無聊時間的無聊人為對象,創出無聊產業,分眾傳媒沒有競爭對手。 (三)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1.歷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其表現 學生活動:根據歷史知識,列舉你所了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例。 (鄭和下西洋、《坤輿萬國全圖》、元朝時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達20年,回國后寫出了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成為有史以來西方人撰寫的詳細介紹中國的第一部著作。三國時期,諸葛亮把漢族先進的農耕技術經西南邊境少數民族,傳入緬甸,諸葛亮因而受到緬甸人民的尊敬,緬甸境內還建有供奉諸葛亮的武侯廟。) 2.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舉例:中法文化年、2006南京名城會 三、小結 本課從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出發,探討了民族節日、文化遺產等在文化中的作用,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它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和繁榮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為此必須在一律平等的原則上加以發展。文化的多樣性就必然存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文化傳播具有多種方式和途徑,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大眾傳媒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一、感受文化的多樣性教學評價(列舉本專題中要評價的學習要素和所使用的評價工具或方法)學生展示的多種渠道搜集來的材料是否豐富多樣,小組成員互相評價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老師和同學共同評價在辯論過程中,辯手論點論據是否充足,語言表達是否流利準確,有獨立見解;3、學生自我評價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生動形象,同學評出最喜歡的角色。專題二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所需課時2課時專題二概述 (介紹本專題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本課主要講授《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的內容:傳統文化的表現、特征、作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如果說文化傳播是文化橫向積累的過程,那么文化繼承就是文化縱向積累的過程。本課在學生了解了文化多樣性及文化傳播的基礎上,利用春節燃放煙花習俗、傳統民居圖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了解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闡釋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做文化的傳承者。本專題學習目標 (描述本專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1.知識目標:分析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文化的歷史繼承I生、相對穩定性、鮮明民族性;通過分組討論傳統文化對社會和個人發展的影響,明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理解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2.能力目標:通過分組討論傳統文化對今天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對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辨別能力;通過對傳統文化作用以及對待傳統文化態度的探究,學會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以及歷史地、辯證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分析我國傳統文化對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做文化的傳承者。本專題問題設計1、你知道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習俗保留至今的原因嗎?2、傳統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3、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古代教育思想?4、你能說說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嗎?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在此列出學習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支持資源)信息化資源多媒體設備常規資源教材、相關書籍、導學案、筆記本、筆教學支撐環境圖書館、多媒體教室其 他社會實踐活動學習活動設計(描述本專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文化的多樣性。今天我們將共同探討文化繼承與發展這個話題。板書: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新課教學:第一環節:尋找傳統文化——激興趣、入主題如果說文化傳播是文化橫向積累的過程,那么文化繼承就是怎樣的過程?—— 縱向積累的過程。這是在探討我們對待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還是外來文化?——傳統文化。你認為哪些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什么?請舉例說明。學生行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回答問題。PPT:故宮、書法、節日、戲曲等圖片。第二環節:了解傳統文化——知傳統、愛傳統過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影子,處處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今天在課堂上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下面我們就選取幾個角度,領略一下中華傳統文化的風采。1.傳統習俗。現場調查:今年春節在家里燃放過煙花、爆竹的同學請舉手?PPT:燃放煙花爆竹后,滿地的鞭炮碎屑;2009年央視配樓因燃放煙花引起火災;2010年北京春節燃放煙花引起傷亡的統計。問題:燃放煙花爆竹有這么多的危害,為什么大家還要燃放煙花爆竹呢?教師總結:有民俗學家認為:鞭炮之于春節,如同圣誕樹之于圣誕節。節13習俗通常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現方式之一。隱藏在春節燃放習俗背后的傳統文化,是任何物質利益無法比擬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傳統習俗?傳統習俗對個人、對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學生行為:分析并得出結論:春節的傳統、習俗的力量。PPT:傳統習俗描述: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影響:具有繼承性,在13常生活中,使人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習慣。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2.傳統建筑。猜一猜:下面圖片展示的是哪些地方的民居?你是如何判斷出來的?說一說:北京的民居有何特點?介紹自己老家的民居特點。想一想:傳統建筑對于我們了解古代文化有什么重要作用?歸納: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民族建筑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中國古代建筑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3.傳統文藝。圖片展示:京劇、古典名著、書法、繪畫問題:說說圖片上展示的是什么?概括起來可以稱為什么?舉例說明傳統文藝與傳統文化是什么關系?總結:中國的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為代表。以京劇為例:京劇于清光緒年間形成于北京,正式形成大約在1840年至1860年。它是徽劇、漢劇在吸收其他地方戲的基礎上形成。京劇有明確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韻;在音樂上以西皮、二簧為主要曲調,并以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傳統思想。猜一猜:這是什么字?(多媒體展示繁體字)想一想:“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只有和氣去迎人,哪有相打得太平。”“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鄰里和而爭訟息,夫妻和而家道興。”——《增廣賢文》節選這些古訓在現實生活中給我們什么啟示?看一看:祖國和平統一問題上,提出了“一國兩制”思想;“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和諧世界,已經成為中國對外政策的核心內涵。評一評:你認為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在世界上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一學:傳統思想:包括: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作用:它是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影響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問題:在對傳統文化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請你概括一下傳統文化有什么特點?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幫助學生一起得出結論:傳統文化的特點:歷史繼承性;相對穩定性(既保留基本特征,又因時而變);鮮明民族性。視頻:《鄉愁》詩朗誦。分析:為什么“每逢佳節倍思親”?為什么會有“鄉愁”?學生行為: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分析: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為什么會有鄉愁?因為我們在傳統文化的血脈中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統一的強烈認同感。第三環節:合作探究——論傳統、談棄留議一議:燃放煙花:禁止?允許?四合院:拆除?保留?京劇:國粹?守IN?傳統思想:精華?糟粕?學生行為:就近分組,選取自己熟悉的角度進行討論,并進行觀點陳述。結論: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一剔除。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的、向上的內容,應繼續保持和發揚。移風易俗: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第四環節:析傳統、明態度、承傳統、勇創新思考:怎樣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呢?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引導得出結論。結論:文化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第五環節:課堂小結——增認同、志傳承教學評價(列舉本專題中要評價的學習要素和所使用的評價工具或方法)1、分析評價學生是否積極認真的閱讀教材、記憶知識。2、評價學生是否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材料,材料是否真實、多樣。3、分析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4、評價學生的發現分析、描述闡述、探討論證的能力是否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