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知識與能力:了解清朝設立軍機處的基本史實;理解清朝實施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的基本知識和造成的惡劣影響;知道清朝中期以后社會矛盾不斷加劇;了解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過程。過程與方法:通過表格、材料分析軍機處為什么能加強皇權,探究文字獄、文化專制措施的目的和影響。通過與同時期歐美國家的發展情況作對比,深入理解閉關鎖國政策對中國發展的阻礙作用,理解封建專制統治已經走向末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清朝加強統治帶來矛盾重重的社會環境,與同時期歐洲發展情況的對比,意識到只有不斷變革、敢于開放、勇于接納新鮮事物才能保持社會的發展活力;通過對國家歷史命運的思考,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擔當意識。教學重點: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閉關鎖國政策。教學難點: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一、導入新課教師講述: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在我們的印象里,當皇帝是件多好的事啊,全天下權力最大的人,怎么還會有煩惱呢?清朝最初的幾個皇帝可煩惱啦!那么,他們到底煩些什么呢?他們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決這些煩惱來穩定自己的統治呢?這些措施與君權強化有何關系呢?今天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走進第20課《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中來尋找答案。二、探究新知(—)軍機處的設立1.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第101~102頁的相關內容,說說清朝皇帝的煩惱。那么,為解決煩惱,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學生自由回答)提示:(1)煩惱:君權受到限制。(2)措施:康熙時,為了抑制滿洲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設立了南書房,直接為皇帝草擬諭旨和處理奏章。雍正年間,朝廷臨時設立軍機房,處理西北軍務,不久改名軍機處,它的出現,使得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時期索性被撤銷。2.教師提問:軍機處的設立有何作用呢?(學生回答)提示: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教師總結: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大臣組成,更加容易控制,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所以強化了君主專制,解決了皇權受限的煩惱。教師過渡:手中權力強化的皇帝們是不是高枕無憂了呢?并沒有,接下來我們看看清朝皇帝們還有哪些煩惱。(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1.展示案例:案例一 翰林院學士徐駿寫有一句贈別詩“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被乾隆皇帝認為是懷念明朝,不滿清朝統治,于是被殺。案例二 大臣胡中藻寫的詩中有“一把心腸論濁清”之句,乾隆皇帝看了竟說:“加‘濁’字于國號‘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殺,友人也受到牽連。教師提問:以上兩則案例體現了清朝前期的哪一政策?(學生閱讀教材第102頁的相關內容后回答)教師講述:所謂文字獄,就是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文字獄最大的特征是“冤”,另一特征是“獄”,虛構罪名,處罰極其嚴厲。清朝文字獄可謂空前絕后,無以復加,尤其是康、雍、乾三朝文字獄最為厲害,規模大,次數多,乾隆帝時,文字獄達到頂峰,共發生一百三十余案。2.教師提問:文字獄這種高壓政策會給清朝社會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學生分組討論)提示: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許多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教師總結:在文字獄的陰影下,當時的讀書人懼怕文禍,只能小心翼翼地遣詞造句,揣摩統治者的想法,不能隨意發揮,更不敢評論時事政治,將學術思想限定于政府允許的框架內,學問多用于保身,社會缺少創新的思維火花,從而阻礙社會的發展。3.清朝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集權統治,在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制造大批“冤獄”。除此之外,他們在文化領域方面也采取了較為極端的措施。其具體表現為什么?(學生閱讀教材第103頁第1段內容后回答)提示: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組織人力大規模進行整理文獻和編纂書籍的活動;另一方面,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收繳并銷毀。教師過渡: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假如你是生活在清朝的官員,面對君權極端強化、人人自危的恐怖社會氛圍,為了自保,你會怎樣做?(學生分組討論回答)現在我們來看看清朝的官員的做法。(三)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學生閱讀教材第103~104頁的相關內容,多媒體出示問題:(1)找出清朝君主專制統治下,政府和軍隊出現的問題。(2)學生分組討論清朝社會矛盾加劇的表現。(3)清朝社會矛盾加劇產生了什么影響?提示:(1)政府:官僚體制日益腐敗,官場上賄賂成風,結黨營私;各級官吏,敲詐民眾。軍隊:官場的腐敗之風也在軍隊中蔓延,軍風軍紀敗壞,軍備廢弛。(2)出現了財政危機;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擇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破產。(3)社會的貧富分化十分嚴重,廣大民眾的生活日益困苦,社會危機重重。(四)閉關鎖國政策1.展出材料:材料一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國)貨物以通有無。——乾隆帝致英國國王書材料二 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在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于是清政府實行海禁,不準“片帆出海”。教師提問:上述兩則材料說明清朝的對外政策是什么?實行此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教師總結: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可以用三個詞語來總結:自大、自衛、自給自足。根據教材第105頁第2段內容,我們知道,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是完全禁止對外交流,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2.教師引導:閉關鎖國政策是否能夠抵御外國的侵略?這一政策對中國的發展有何重要影響?(多媒體出示下列材料,學生結合教材第105頁第3段內容思考)材料一 在鴉片戰爭前清朝對外關系史上,曾多次發生外國兵船侵入中國和外國人殺傷、殺死中國人的事件。對這些事件,清政府都是站在反侵略、維護獨立主權的立場上,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的。這些都說明,清朝前期的限制政策,在某種程度上起過抵御侵略的作用。材料二 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為止,中國人均糧食僅有200千克左右,美國已接近1 000千克;中國年產鐵約20 000噸,不及法國的1/10,不及英國的1/40。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業長期以來一直領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中國的科學技術,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教師總結:我們評價歷史事件的影響從兩方面評價,總的來說閉關鎖國政策是有利也有弊的。一方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一定的自衛作用。另一方面,清廷故步自封,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三、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清朝統治者們的煩惱,而設立軍機處、實行文字獄、強化君主專制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雖然強化了君權,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煩惱。反而因為君主專制、思想控制、閉關鎖國等背離世界發展潮流和歷史規律的政策,導致清代中期以來政治腐敗、經濟衰退、國力虛弱、社會危機重重。近幾年,屏幕上充斥著大量的清廷戲,將里面的皇帝個個塑造得光鮮照人,如圣人完人,學完本課后,可以讓同學們認識到真正的封建帝王,他們不光有鮮亮的一面,而且還有黑暗的一面。要讓學生有正確的歷史觀和人生觀,以抵制電視節目對歷史的誤讀帶來的不良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