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第6課 北宋的政治知識與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和影響。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課本及有關史料,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北宋政治重文輕武特點的形成及其影響;通過黃袍加身歷史故事再現(xiàn)歷史,多渠道感悟歷史;辯證看待王安石變法的影響。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通過對王安石變法的過程和成果的了解,體會改革的曲折和艱辛,充分認識革新圖強是國家強盛的根本。教學重點: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重文輕武政策;王安石變法。教學難點:強化中央集權措施的影響。一、導入新課“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的典故,都與趙匡胤有關。他建立北宋后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點?宋朝的皇帝為什么要采取重文輕武的政策?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學習第6課《北宋的政治》,了解宋太祖的功過得失。二、探究新知(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多媒體播放視頻《黃袍加身》。教師提問:請同學們依據(jù)視頻并結合教材第28頁第1段內容,列表歸納宋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主要事件和都城。提示:時間 建立者 主要事件 都城公元960年 趙匡胤(宋太祖) 黃袍加身 東京(開封) 2.多媒體出示《五代十國形勢圖》《北宋時期形勢圖》。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結合兩幅圖片,閱讀教材第28頁第2段內容,總結北宋的統(tǒng)一。提示: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方針,陸續(xù)消滅了南方割據(jù)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jù)局面。3.展示材料:一日,(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來,戰(zhàn)斗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教師提問:(1)根據(jù)材料,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原因。(2)宋太祖為解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響?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29~30頁的相關內容,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歸納整理。學生合作探究,分析原因,歸納整理措施及影響。提示:(1)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2)措施 影響軍事 方面 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但是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 加強了皇權,但也造成了官僚機構的臃腫在地方 分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并實行輪換制;設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權力;設置轉運使,收繳地方官的財稅權 加強了中央集權,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機構的臃腫(二)重文輕武的政策1.展示材料:宋太祖曾說:“五代時期藩鎮(zhèn)強橫殘暴,百姓受苦。我現(xiàn)在選派100多名干練的儒臣分別去治理各個藩鎮(zhèn),即使他們全部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個武臣的危害大。”教師提問:上述材料表明宋太祖將推行什么政策?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政策:重文輕武。目的: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2.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0~31頁的相關內容,歸納宋朝推行重文輕武政策的措施。提示: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②宋太宗繼續(xù)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③宋朝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3.展示材料:材料一 長久以來,人們都將宋代稱為“弱宋”,總是求和。——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今內外官署總一萬七千三百余員。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包拯集》材料三 在其他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強”。——顧全芳《重評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作用》教師提問:依據(jù)上述三則材料并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分析重文輕武政策對宋朝產生的影響。提示:積極影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消極影響:①軍隊戰(zhàn)斗力減弱(這是宋代形成“積弱”局面的原因之一);②政權機構重疊,辦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的財政支出(冗官、冗兵和冗費導致北宋形成“積貧”的局面)。(三)王安石變法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1~32頁的相關內容,歸納王安石變法的背景、目的、措施、影響及結果。提示:背景: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邊疆戰(zhàn)事中,北宋屢戰(zhàn)屢敗。由于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與此同時,土地兼并劇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目的:通過變法,擺脫統(tǒng)治危機,實現(xiàn)富國強兵。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影響:變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結果:新法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三、課堂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知識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教訓,將軍事、行政、財政和司法等權力收歸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據(jù)局面的出現(xiàn),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這些措施又是一把雙刃劍:重文輕武,所以經濟繁榮,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它所導致的“冗官、冗費、冗兵”現(xiàn)象,也為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導致了后來嚴重的社會危機。經過王安石變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積貧積弱的局面,但因為損害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而遭到他們強烈反對。本節(jié)課主要再現(xiàn)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造成的社會影響;通過對王安石變法的學習,體會改革的曲折和艱辛。在本節(jié)課中,我們以材料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集權措施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效果,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和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