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識與能力:了解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況;識記遣唐使、鑒真東渡、與新羅的關系和玄奘西行的史實及貢獻;理解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影響,認識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的影響及啟示。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唐朝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的學習,啟發學生思考唐朝出現頻繁對外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鑒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行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中體現出的精神的了解,激發學生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今天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教學重點:唐朝與日本的交往;唐朝與天竺的交往。教學難點: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唐朝的對外交往與今天的開放的區別。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唐人街》的圖片: 教師導入:現在世界各地很多地區都有這樣的“唐人街”,為什么外國人會將中國人稱為“唐人”?“唐人”和“唐人街”的提法充分體現唐朝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那么,唐朝時期與外國友好往來的情況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內容,一起去見證唐朝的開放與交流。二、探究新知(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1.展示圖片:教師提問:唐朝時,日本天皇先后十幾次派出遣唐使團到中國,有時還親自到海邊為他們送行;遣唐使團中先后有2 500多人冒著生命危險,舍身渡海到達中國。當時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國是為了什么?提示: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19頁的相關內容,制作表格概括唐朝對日本產生的影響。學習內容 唐朝對日本產生的影響制度 學習唐朝制度,進行大化改新教育 設立太學,完善學制建筑 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長安城文字 參照漢字,創制日本文字生活、風 俗習慣 飲食、服飾、茶道等;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重陽節等 3.展示材料: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郭沫若教師提問:(1)聯系教材內容,談談鑒真“舍己為人傳道藝”體現在哪些方面。(2)作為中學生,應該學習與借鑒鑒真身上的哪些優秀品質?學生討論后回答。提示:(1)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2)不畏艱難,矢志不渝,具有堅韌的意志力和博大的胸懷等。(二)唐與新羅的關系教師提問: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和隋唐往來頻繁,閱讀教材第20頁的相關內容,說說唐與新羅往來頻繁的表現。提示:新羅強盛以后,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朝鮮半島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教師過渡:唐朝時期有沒有汲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事例呢?(三)玄奘西行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1頁的相關內容,為玄奘制作一張名片。提示:歷史名片姓 名:玄奘(唐三藏)朝 代:唐朝(唐太宗時期)主要事跡:西行天竺取經,取經歸來口述成書《大唐西域記》2.教師引導學生列表比較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提示:事件 身份 概況 是否 回國 貢獻 精神鑒真 東渡 日本 唐朝 僧人 結伴出行, 六次東渡, 五次失敗, 歷經磨難 在日本 去世 玄奘 西行 天竺 唐朝 僧人 一人獨行,歷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 歸國 都對唐朝與鄰邦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都有一種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三、課堂小結唐朝國家安定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較開放、寬容的對外政策給各國友好交流提供了機會。陸路和海路交通比過去發達,為中外相互往來創造了條件。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有輻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個國家在確保主權獨立的前提下,只有對外開放,鼓勵交流,才會進步。各國各族均有所長,應多向他人學習。本節課通過質疑釋疑,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同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起引導作用,在學生提問、回答過程中,適時、合理引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