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一、學校教育的發展 1.古代中國教育: (1)形式:官學與私學成為古代中國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概況。 ①官學:漢朝的太學、西晉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漢朝開始設立地方官學。 ②私學: 春秋時期 私學產生 唐朝 私學進一步發展,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 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 (3)作用:官學和私學在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傳播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傳承的依托;支撐了科舉考試。 2.近代大學教育: 概況。 世界 法國 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 德國 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和研究結合在一起 美國 大學傾向于世俗化和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 中國 ①京師大學堂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 ②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 ③清華大學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水平的大學 3.新中國成立后教育發展: (1)新中國成立初期:①收回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②1949年底,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③提出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④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2)“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 (3)“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高考制度恢復。 (4)改革開放后:①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②20世紀90年代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③各類教育加速發展。 4.作用: (1)學校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印刷書的誕生 1.發展歷程: 時間 概況 約公元前 30世紀 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認為是書籍的雛形 春秋戰國 乃至秦漢 時期 中國早期的書籍——簡策和帛書 東漢 蔡倫改進制成“蔡侯紙”,大大促進文化的傳播 唐朝 出現雕版印刷品 北宋 畢昇發明了用膠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術一次質的飛躍 約15世紀 中葉 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書 2.意義: (1)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 (2)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 (3)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圖書館的成長 1.世界: (1)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2)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19世紀下半葉,在英、美等國家出現了近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面向所有人開放。 2.中國: (1)中國古代有官藏和私家藏書之分。 (2)明朝建造的天一閣,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 (3)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故宮博物院成為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2)1959年7月建成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 (3)200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組建,成為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4.作用: (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 (2)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 (3)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 _21?????????è?????(www.21cnjy.com)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