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1. 人類居住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人類的居住形式經歷了從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變。2. 村落的出現原因、構成、影響。農業出現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居民聚居點——村落。村落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村落建有住宅、倉廩、地窖和公共活動場所;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為人們的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3、影響人類居住場所變化的原因?(1)人類最初選擇穴居,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受自然環境和生存環境制約。(2)人類離開洞穴開始營建房屋定居,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原始農業生產出現和房屋建造技術發展等緊密相關。4、村落相對于城市有如下特征:居民的生活依賴于自然界,通常從事種植、養殖或者采伐業;聚居規模較小,并且是內向的;一般都不經過規劃,是自然生長的;通常就是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社區。5、宋代集鎮發展原因及特點(1)原因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事工商業的人數增加。②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生產力水平提高,大量農業人口脫離農業而從事工商業。③宋朝工商業政策相對寬松。④草市發展規模擴大,促進了集鎮的勃興。(2)特點①從規模來看,集鎮數量總體還較少。②從分布地區看,多集中于水陸交通要道,分布不平衡。6、古代中國民居的特點體現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禮儀制度。講究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普遍采用木構抬梁結構。風格多樣,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顯。7、城市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1)城市的產生和政治、經濟等密切相關,穩定政治局勢,促進工商業發展,易于實現資源的高度集中。(2)城市一般都有城墻,增強了安全防御。(3)城市庇護了各種非農業人士,促進了技術、文化的發展。(4)水利工程、道路等的完善便利了人們的生活。(5)為人們參與政治、經濟、道德、宗教、體育、藝術等群體生活創造了條件。8、P58學思之窗唐朝對房屋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對居住的房屋建筑規格做出明確規定。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在建筑中的體現。9、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概況(地區、建筑材料、選材原則),分析影響世界各地民居多樣性的因素?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文化水平、宗教習俗、歷史傳統、國家制度和政策等10、P60問題探究人們對水源、食物的追求貫穿始終。村落一般選擇更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御寒、取暖、遮陽、避雨、散熱、通風、防潮等方面的因素也直接影響村落選址和建筑物平面布局、街道、院落等的風格。拓展:人們對于居住地點的選擇。總是以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為首要條件,氣候適宜、陽光充足、水源可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也是英雄殺選擇的重要因素。11、.中國城市與西方城市的比較中古西歐城市是經濟中心,古代東方的城市是作為政治中心出現的。西歐城市的興起是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最終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我國古代的城市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上的。西歐的城市通過金錢贖買與武裝斗爭的方式取得了自治權,而我國的城市一直是處于中央集權管理下。西歐中世紀的城市規模較小,生產水平不高,人口一般在十萬左右;我國同時期的宋朝東京、臨安人口多達百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