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1.世界市場形成過程近代商業貿易變化的表現(商業革命的表現)(1)商貿中心轉移:①歐洲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②新的亞洲貿易中心(三角貿易、馬尼拉大帆船貿易)(2)商業經營方式變化:開始出現商品交易所、銀行、證券交易所、百貨公司、股份制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3)新的商業經營形式引入中國:銀行、股票市場、百貨公司(4)商品流通的種類增多:①煙草、咖啡、可可和茶葉等進入歐洲市場。香料也大量涌入歐洲等地。②三角貿易興起,奴隸也成為貿易的商品。③18世紀后期,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貿易發展起來。(5)國際貿易格局變化:①16世紀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支配了早期的奴隸貿易。②17世紀,荷蘭壟斷了海上貿易。荷蘭商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③17世紀后期,英國打擊荷蘭(《航海條例》、三次英荷戰爭),逐漸控制了海上貿易。④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⑤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美、德等國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第9課 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一 、世界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最終引發了“一戰”。2. 一戰后,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經濟大危機。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扭轉了危機,德、意、日三國走上法西斯道路,引發了二戰。3.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國家:黃金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將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滯脹及調整: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經濟發展的停滯和通貨膨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調整經濟政策,減少對經濟的干預;現代科技進步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產業的升級,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復蘇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經濟復蘇,20世紀90年代進入新經濟時代。4.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有發生(1)原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并沒有解決;全球化發展,世界范圍內貧富分化加劇。(2)表現: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0)(1)背景:國內外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1918年,國內戰爭開始,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2)措施:實行余糧征集制,工業國有化、取消商品貿易、食物配給制。(3)影響:(積極)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消極)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新經濟政策(1921-1928)1921年3月,蘇俄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1)措施:以固定的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允許私營企業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允許自由貿易;按勞分配(2)特點:在無產階級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3)影響:得到了工農的支持,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3.斯大林體制:(1)特點:集中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2)成就: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為戰勝德國法西斯奠定物質基礎。4. 二戰后社會主義的發展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發展良好。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疆化、改革效果不明顯,導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最終促使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新中國的發展:(1)建國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2)1978年后,實行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飛速發展。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