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國建立共和制的曲折歷程一、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一)民國建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這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的誕生。中華民國釆用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規定實行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 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內閣總理副署才能生效。《臨時約法》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三)政黨政治的嘗試1、民國初期的黨派三大黨:同盟會、共和黨和統一共和黨。宋教仁案、二次革命。就任正式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2、1928年后的政治(1)“訓政”時期《訓政綱領》規定: 在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五權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設; 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則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實質:剝奪人民權利的國民黨一黨專政(2)“憲政”時期 1948年,國民黨打出“行憲”的招牌,召開“國民大會”,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國民黨以此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的外衣。二、中共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一)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1930年夏,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也陸續建立起來。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憲法大綱規定,中華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國家,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大會推選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二)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逐步擴大。抗日根據地初期稱為“邊區”,后期稱“解放區”。初期的根據地有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等邊區,抗戰勝利時發展為19個解放區。為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政府和其他民意機構中,共產黨員只占1/3。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三)解放戰爭期間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上采取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的辦法,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先后建立東北、華北、中南、西北行政區。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最高一級的地方政府機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法律依據:1949年9月,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中央到地方正式建立起來。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到破壞: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指導思想的影響,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是遭受嚴重破壞和挫折。恢復完善:文革結束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逐漸恢復和完善。如改進選舉制度,把直接選舉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實行差額選舉; 擴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固定任期(每屆5年);賦予省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等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載體。(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在根本上解決了民主黨派的發展前途問題,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改革開放以后,中共中央進一步明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并提出了一整套關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與政策。 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使得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走上了制度化軌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