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貨幣與財稅制度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1、作為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是在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出現的。中國古代最初被用作貨幣的可能是海貝。二里頭遺址出土了海貝,還有用骨頭、石頭做成的仿制貝。大約在商朝后期,開始岀現銅鑄幣。2、春秋戰國吋期,各國分別使用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等多種樣式的銅鑄幣。3、秦朝在圜(yuán)錢基礎上將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錢,這種樣式在此后被長期沿用。4、北宋后期,每年鑄造銅錢耗銅達1萬噸以上。 由于銅錢本身價值低下,民間又有許多銅錢被囤積或銷毀用以制造器皿,所以銅錢流通量仍然不足,無法滿足商業貿易發展的需要,出現“錢荒”。在這樣的背景下,北宋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稱為“交子”。交子與宋朝后來發行的其他紙幣,都是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5、元朝則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為“鈔”。元末濫印紙鈔,導致惡性通貨膨脹,財政崩潰。6、明朝遂又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從戰國到元朝,貴金屬金、銀也時常承擔貨幣職能,但并未成為主要貨幣。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價也多以銀兩計算。7、清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白銀貨幣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推動了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晚清時,清政府開始鑄造銀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貨幣政策延續了清朝的傳統,以銀元為法定貨幣。8、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后加上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并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法幣急劇貶值,最終徹底崩潰,國民政府被迫于1948年再次進行幣制改革,開始發行金圓券。不過金圓券的貶值速度比法幣更快,各地紛紛拒用金圓券,民間自動重新使用銀元。于是,國民政府又發行銀圓券,但仍未擺脫發行失敗的命運。9、隨著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中共領導的各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形勢的發展急需一種統一的貨幣,來替代原來各根據地和解放區種類龐雜、折算不便的貨幣。華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10、從最初發行到1999年10月1日啟用新版,人民幣先后共發行了5套,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數十年來,人民幣始終地位穩定,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二、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1、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國際間貨幣結算日益頻繁和復雜。1816年,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在這一制度下,各國的金幣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們可以根據規定自由鑄造金幣,金幣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貶值。金本位制的實行,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的發展。2、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黃金逐漸集中于英、法、德、美等少數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黃金流通量大減,動搖了金本位的基礎。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由于存款人大量擠兌,銀行倒閉,黃金儲備銳減,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兌換黃金,全面禁止黃金出口,導致金本位制崩潰。此后,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失去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國際貨幣關系陷入日益動蕩和混亂的狀態。英鎊雖然仍然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近半數的世界貿易還由英鎊結算,但法國和美國等國構建了以法郎和美元等為中心的貨幣集團,各自為陣,一片混戰,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矛盾沖突。3、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國,美國取得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地位。1944年7月,美國、英國等44個國家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討論戰后國際貨幣問題。為了協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會議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確定美元兌換黃金的固定比值,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實際上等同于黃金,取得了在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第二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正式成立,并成為聯合國的常設專門機構。美國是這兩大機構的最大出資方,享有最大的發言權。世界貨幣體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穩定和促進了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但也為美國推行世界霸權提供了有利條件。4、1971年,在美元出現危機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此后,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取代。5、21世紀以后,美元仍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占據最大的權重,是國際貿易結算和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等的影響日益上升。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一)秦漢時期:1、秦漢時代的賦稅,大致包括了三部分:田賦、人頭稅(口賦、算賦)和徭役。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取泰半之賦”。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2、秦朝向人民征索極重的口賦。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漢朝還征收財產稅,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賦錢很重,農民創造的財富最終還是流入統治階級的手中。3、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3種。秦朝男子17歲起役,后來漢昭帝改為23歲起役。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1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以及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正卒是指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2年。戍卒是指到邊塞屯戍,役期一般是1年。(二)隋唐時期: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這一制度為唐朝所繼承,變成“租庸調”制,針對21 — 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繳納一定的絹布來替代徭役,稱為“庸”。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破壞。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廢除租庸調,改行兩稅法,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三)宋元時期:1、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宋朝除了征收類似唐朝的庸一樣的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可謂役上加役、役外加役。2、因為徭役擾民嚴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3、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稅”“地稅”,在南方叫“夏稅”“秋糧”。但是,元朝在稅糧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四)明清時期: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2、隨著明朝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萬歷初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一條鞭法上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3、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一)關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海關代表國家,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1、海關的誕生:(1)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這意味著關稅的出現要遠遠早于海關機構的誕生。在關稅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2)廢止國內關稅,單一征收國境關稅的歷史只有數百年,是伴隨近代國家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而出現的。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