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和外交一、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格局。(二)中國共產黨總結解決民族問題的成功經驗,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52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綱要》,這是我國第一部有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律。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民族區域自治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自治機關都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規定的自治權。(三)1947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在已經解放的內蒙古成立內蒙古自治區。這是全國第一個相當于省級的民族自治區。新中國成立后,相繼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以及一大批州、縣級的民族自治地方。(四)中共十一屆二中全會后,黨和國家糾正"左"的錯誤,全面恢復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發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固定下來,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此納入法制軌道。(五)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進一步豐富發展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一)新中國成立前后,根據國際形勢和中國所處內外環境,確立了 “另起爐灶” “打掃千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大外交方針。新中國成立之初,與蘇聯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和印度等國建交,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次建交高潮。1954年6月,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進展。到1956年,中國又與挪威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二)20世紀60年代,中國在與一批非洲國家建交的同時,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197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 中美關系開始實現正?;?,中日正式建交。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迎來新中國成立以來又一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 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三)改革開放后,中國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對外政策作出重大戰略性調整,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全面發展對外關系,推動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1978年,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關系正?;?br/>(四)世紀之交,中國穩定大國關系框架,與世界上所有大國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中國把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國的邊界問題全部解決。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中國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關系也取得新進展。中國把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部分,合作內容不斷豐富,規模迅速擴大。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正式成立。中國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認真履行有關職責,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積極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成立博鰲亞洲論壇,推動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治理主要平臺。中國還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起創立了金磚國家機制,成為新興市場國家對話與合作的重要平臺。(五)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進一步豐富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倡導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保持中俄關系高水平運轉;充分挖掘中歐合作潛力,推動中歐關系不斷發展;以“親、誠、惠、容”的理念發展周邊關系,真心實意做周邊國家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以“真、實、親、誠”為原則,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秉持正確義利觀,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邁上新臺階。截至2018年8月,中國已與178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六)中國不僅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還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一直倡導并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和平解決諸如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中東和平進程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為推動世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中國通過主辦北京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以及出席一系列重大多邊外交活動, 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念,呼吁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建立客觀反映國際力量對比現實的全球治理體系,為人類破解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難題提出中國方案。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