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一、北宋(960-1127年)的建立與局部統一: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建立后,消滅南方割據政權和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二、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主要措施:(1)地方—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行政:所有州直屬中央;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并增設通判,牽制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奪實權軍事: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更戍法)。(強干弱枝,禁軍只有統兵權)——收精兵財政: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制錢糧監察:設包括轉運使在內的“四監司”從財政、軍事、司法等不同方面監控各州——制錢糧(2)中央—分散機構權利,削弱相權:(分散宰相權力,集權于皇帝)行政:中書門下掌行政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軍事:樞密院掌軍政,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樞密院調兵,“三衙”統兵,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財政:設三司,下轄鹽鐵、戶部、度支,掌財政。(3)抑制武將實力膨脹:崇文抑武(文官政治;士大夫政治)抑武:剝奪軍權:罷免宿將兵權(杯酒釋兵權)分散軍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樞密院調兵,“三衙”統兵,軍隊實行更戍法;崇文: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2.特點:①重文輕武、文人治國;②強干弱枝,守內虛外;③分割權力,相互制約,皇權高度集中。3.影響:積極:有效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導致北宋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形成了“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三、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北宋的統治危機(1)軍事(邊防壓力):慘敗于遼,簽訂協議(“澶淵之盟”),贈遼“歲幣”屢敗于西夏,達成和議,贈西夏“歲賜”(2)財政(財政危機): 軍隊龐大、軍費過高 政府機構重疊,官僚隊伍膨脹,財政負擔沉重四、王安石變法(1069年)1.背景:①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突出;②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③國家出現“積貧積弱”的局面,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④慶歷新政的失敗。2.目的:富國強兵3.內容:①富國: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青苗法)、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市易法、均輸法)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②強兵: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保甲法),逐漸恢復征兵制,取代募兵制。4.評價:積極: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消極:①強兵效果不明顯,與西夏的戰爭再次失敗;②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③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五、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1.靖康之變:1127年,金滅北宋,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變”。2.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3.宋金戰和:岳飛抗金:岳飛率領“岳家軍”北伐收復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戰果。紹興和議:1141年訂立,南宋與金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