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儒學(1)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學正統地位。(2)魏晉南北朝: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3)隋唐: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以儒學為主,調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4)唐朝:三教并行,儒學復興運動(唐朝中期)。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戰,唐中期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從維護封建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2.道教(1)東漢末年:道教興起。(2)魏晉南北朝: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3)唐朝前期: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3.佛教(1)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漢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馬寺)。(2)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3)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反佛斗爭:原因:佛教盛行,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錢財;不事生產;嚴重影響政府財政收入概況:(1)民間反佛: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神滅論》(2)統治者滅佛:“三武一宗”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3)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三教合歸儒”:“三教合歸儒”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面臨挑戰;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與并蓄,與時俱進。二、文學藝術1、文學(1)魏晉南北朝時期:建安文學(曹操父子)、田園詩(東晉陶淵明)、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2)唐詩:“詩仙”李白、“詩圣”杜甫。2.藝術(1)書法:東晉王羲之世稱“書圣”、唐代的顏真卿的顏體和柳公權的柳體最為有名。(2)繪畫:東晉顧愷之“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唐朝吳道子被尊為“畫圣”。(3)雕塑: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三、科技1.魏晉南北朝(1)數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2)農學: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3)地理: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六體。2.隋唐:(1)建筑:隋朝李春設計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2)印刷術:唐朝雕板印刷術。(3)火藥:唐中期書籍記載了火藥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4)天文: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的長度。(5)醫學:孫思邈《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3.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為載體的中外文化交流從東漢后期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東晉的法顯至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經典。唐朝的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國時帶走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唐首都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日本、新羅兩國向唐朝派遣使節和留學生,有的留學生還在唐朝考中進士。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伊斯蘭教也開始傳入唐朝。從論叢史出角度認識儒學、道教與佛教融合的過程及產生的影響(1)過程①儒學獨尊:漢武帝時,確立儒學獨尊的地位。②佛教的傳入:西漢時期,佛教傳入;東漢初年,漢明帝重視發展,于洛陽修筑白馬寺。③道家發展:東漢末期,道家在民間開始形成并發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④儒道合流:魏晉之際,道家思想上浮,出現崇尚老莊的玄學。⑤佛教的發展: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同時也出現了反佛現象(范縝反佛)。⑥三教并行:唐朝統治者奉行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尊崇佛教,佛教社會地位顯著提高,唐中期,韓愈、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學復興運動。(2)影響①政治方面:為統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國家和范本,一定時期內有利于維系政治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②思想方面:強化了儒學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統治地位,出現了政治、哲學、宗教和倫理交融的局面。③經濟方面:強化了農業社會所必需的身心和諧的價值取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唐朝對外關系的主要特點和啟示1.特點呈現雙向型:唐朝既向外輸出文化,又吸收外來文化。(鑒真東渡傳授佛法和玄奘西游從天竺帶回大量佛經)交往的范圍擴大:從地區上來看,不僅與新羅、日本、天竺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加強了交往,而且與歐洲、非洲國家和地區有聯系。形式內容多樣:不僅有外來使節往來,民間留學,而且有技術交流、宗教往來。水陸并重的交通:(1)陸路方面:從長安出發,向東可到達朝鮮半島,向西可抵達阿拉伯地區至歐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2)海路方面: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達日本,從廣州出發,可到達波斯灣。2.啟示①唐朝對外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局面,主要取決于經濟文化的繁榮發達。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經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②唐朝統治者重視外來交往,對外來交往采取開明的態度。因此我們要堅定不移實施改革開放,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對于外來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強與外國的經濟技術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