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9課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鄧小平理論(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創立了鄧小平理論。(2)解決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3)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4)被寫入黨章:中共十五大。(5)意義:指引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內容: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4)“三個代表”的精髓:實事求是、與時俱進(5)寫入黨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6)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3.科學發展觀(1)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2)解決的問題: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3)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實事求是、以人為本(4)寫入黨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5)意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中國化的重大成果。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背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2)寫入黨章:2017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3)寫入憲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通過。(4)地位: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1.經濟實力持續增強中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基礎設施建設走在世界前列(1)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總里程都居世界第一。(2)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國占有7席。(3)以“復興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高鐵技術、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等,都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4)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跨越的快速發展,中國移動支付走在世界前列。(5)以港口機械裝備全自動化、物流全自動分揀流水線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跨越式發展。3.思想文化事業不斷發展(1)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2)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文化產業持續發力,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均等化、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3)中國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文明互鑒,傳播中國聲音。4.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突破(1)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2)解放軍整體實力躍升,向著世界一流軍隊邁進。(3)武器裝備加速發展,軍事斗爭準備取得重大進展。(4)解放軍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1.表現(1)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贏。①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會點。②推動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③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④同歐洲、拉美之間也相互增進了解,加強合作。(2)倡導和平發展理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①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②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2.影響(1)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2)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