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8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知識單提綱 —2022高中統編歷史一輪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8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知識單提綱 —2022高中統編歷史一輪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第28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2)
1、背景:
①文革后的兩年里,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人民生活未得到改善;
②農民生活困苦,平均主義影響生產積極性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③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思想基礎。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1)標志: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理論文章,開始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內容: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3)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左”的錯誤,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
2.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
(1)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2)政治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經濟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改革開放。
(4)組織路線:決定撥亂反正,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并審查和解決黨內一批重大冤假錯案,以及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三大轉折:轉折一:“左”傾——實事求是
轉折二:階級斗爭——經濟建設、改革開放;
轉折三:撥亂反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意義:
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3.實踐:
(1)平反冤假錯案,重塑法律尊嚴。糾正了錯劃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農分子的帽子,將小商販、手工業者等勞動者區分開來;支持民主黨派恢復活動,認真落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2)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6月),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若干歷史問題的決 議》,科學總結了新中國32年以來的歷史。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 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3)1982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補充:《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主要內容
①對建國32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正確的總結,實事求是地評價了建國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分清了功過是非;
②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地位,科學地論述了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
③肯定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正確道路,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工作繼續前進的方向。
二、改革開放進程
(一)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各個環節,最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年從安徽、四川逐步推行到全國
(1)經營方式:集體生產,平均分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按勞分配
(2)管理方式:人民公社、生產大隊——鄉、鎮,村委會
(3)作用: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補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沒變,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和分配的自主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克服了平均主義的弊端,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階段 項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第一階段 政策性調整階段 所有制 單一的公有制經濟 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
管理體制 高度集中管理體制 政企分開,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
分配制度 平均主義 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方式
第二階段 制度創新階段 國有制 產權制度 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探究:新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
(1)由群眾自發到政府推動、推廣,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從個別地區先行試點到全國逐步推廣。(3)從農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進。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開放:
(1)1982年,中國十二大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3)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提出: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指出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服務就姓“社”,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目標確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基本框架確立: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
理論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基本建立:到21世紀初,95%以上商品和資源實現了市場配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進一步完善:200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進一步完善
補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①計劃和市場的關系: 宏觀調控;基礎作用。②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概況:1980年5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1988年海南經濟特區)→1984年,14個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開發開放浦東→開放內地沿江城市、沿邊城市、內地省會城市→建立起一批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特點:有重點,點線面結合;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
三、“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
1.“一國兩制”構想
(1)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
(2)內涵: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3)實踐:
1984年,中國政府同英國政府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
1987年,中國政府同葡萄牙政府簽署了中葡聯合聲明
1997年,中英兩國政府舉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宣告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臺灣問題:海峽兩岸關系新發展
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1992年“九二共識”;1993年汪辜會談;
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表現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
2015年習馬會。對待臺灣問題的基本立場: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平統一臺灣,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臺獨”勢力和外國干涉勢力)。
探究: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的區別
(1)香港、澳門問題是外國殖民主義侵略的產物,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產物,兩者性質不同?!?br/>(2)港澳問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談判,而解決臺灣問題是在“一國兩制”的架構下,兩岸平等協商,屬國家內部事務問題。
(3)國家在港澳駐軍,表明中國對港澳恢復行使主權,具有象征意義。臺灣和祖國大陸同屬中國的一部分,臺灣可以保留軍隊,但不應對大陸形成威脅。
簡言之,香港、澳門問題屬于歷史遺留問題,臺灣問題屬于國共內戰的遺留問題,是內政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长寿区| 图木舒克市| 曲沃县| 迁西县| 通海县| 南充市| 高尔夫| 昭苏县| 镇安县| 靖安县| 昌邑市| 宣恩县| 三原县| 淮安市| 垣曲县| 沾益县| 张家港市| 龙南县| 凉山| 安塞县| 裕民县| 厦门市| 布尔津县| 肇州县| 新乡县| 兴仁县| 平湖市| 通州市| 清徐县| 皮山县| 肇东市| 通化县| 台中县| 弥勒县| 洪洞县| 丹阳市| 富顺县| 阿瓦提县| 原平市|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