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7 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56-1966)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提出了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問題1.成功的探索(1)“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中提出“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中共八大(1956年9月)主要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全黨和全民族的主要任務就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我們國內主要矛盾的實質,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大會在總結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繼續(xù)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在生產經營上應采取“大的集中,小的分散”的方針。在生產資料上應采取“主要公有,次要私有”的辦法。(3)《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個論述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4)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整風運動范圍 全黨性質 進行普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運動主題 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主題,進行“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和反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概況 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過3次。1957年4月27日到1958年8月意義 全黨提高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水平,改進了作風,以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需要。反右派斗爭原因 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猖狂進攻概況 1957年7月,毛澤東部署反右派斗爭。為此,中共中央發(fā)出指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右派斗爭,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爭結束。問題 在斗爭過程中某些人犯了嚴重的擴大化的錯誤。2.探索失誤(1)表現1958年,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①大躍進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放衛(wèi)星、浮夸風工業(yè)上,“(鋼鐵產量)15年內趕上英國,50年內超過美國”。農業(yè)上,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②人民公社化運動內容:農村財產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大辦公共食堂特點:一大二公(規(guī)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評價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客觀經濟規(guī)律,使得人們生產積極性降低,導致出現1959至1961年的嚴重經濟困難。三面紅旗: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在1960年五月以前曾被稱作“三個法寶”,五月以后又稱為“三面紅旗”。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施政口號,它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一次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區(qū)別:“大躍進”屬于生產力范疇,根源在于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guī)律,忽視了中國經濟落后的國情,盲目地擴大生產規(guī)模,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運動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根源在于生產關系超越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超越了歷史發(fā)展階段;二者反映了我黨脫離國家實際,片面地要求發(fā)展生產,變革生產關系的“左傾”錯誤。3.政策調整(1)目的:為了克服困難,從1960 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2)方針和策略①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八字方針)②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調整。③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取得重要成果。但是是在肯定"三面紅旗"的大前提下,作為執(zhí)行正確路線中的缺點錯誤進行的,1958年以來"左"的指導思想未能根本觸動④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3)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wěn)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1.原因: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②他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fā)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2.過程:1966年春夏,中央文革小組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和“踢開黨委鬧革命”。1967年初,一月風暴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展了“斗、批、改”運動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政變1972年,周恩來在毛澤東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項工作出現轉機,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對1975年,鄧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領導進行各方面的整頓,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1979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3.評價:“文化大革命”的性質:“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fā)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探究:“文化大革命”與“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內亂,應該從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兩大成就:一是外交領域,二是科技領域的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這些成就是黨和人民對錯誤進行抵制的結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三、偉大的建設成就(50-70年代)1.工業(yè)領域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yè)項目,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②大規(guī)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yè)布局。2.國防、科技領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美蘇的核壟斷1966年試制并成功發(fā)射了中遠程導彈1967年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發(fā)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1965年,中國終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3.農業(yè)領域1973年雜交水稻品種“南優(yōu) 2 號”培育成功。世界上首次育成雜交水稻。4.教育和醫(yī)療領域教育事業(yè)取得長足進步,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也得到蓬勃發(fā)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長起來。5.時代精神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6.外交領域①與中國建交國家的數量從1965年的49個增加到1976年的111個;②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③1972年,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敵對狀態(tài),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7.意義: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