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籌備:(1)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內容:大會一致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名;確定了首都、國旗、紀年、代國歌等。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新政協的性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2.標志:(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2)下午3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3.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2)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二、人民政權的鞏固問題 措施 作用經濟 國家財政困難;市場混亂 穩定物價 (“銀元之戰” “米棉之戰”) 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 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軍事 朝鮮內戰爆發 抗美援朝 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20世紀50年代):(1)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2)三大政策:①一邊倒 ②另起爐灶 ③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3)成就: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1953年12月,中印談判時,周恩來首次提出。1954.6,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同兩國確認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②外交領域——參加日內瓦會議:時間:1954年4月特點: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作用:顯示了新中國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③外交領域——參加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時間:1955年4月成果: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影響: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進展。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經濟領域: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一化三改”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2.政治領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2)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