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知識單提綱 —2022高中統編歷史一輪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知識單提綱 —2022高中統編歷史一輪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一、局部抗戰
(一)日本侵華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2)歷史原因:征服滿蒙是日本的既定國策。
(3)客觀原因:西方大國實施綏靖主義政策。
(4)現實原因: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
(5)思想原因: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濃厚。
(6)有利時機:
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陷入經濟金融恐慌,忙于解決本國的的經濟危機,無暇東顧
②中國國民政府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以可乘之機。
(二)日本局部侵華(1931年9月18日—-1937年7月7日)
1.開始標志: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
借口 柳條湖事件戰場:北大營、沈陽
各方態度 ①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國聯。 ②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撤出東北 ③國聯:實施所謂“調停” ④中共及廣大軍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
結果 日軍占領沈陽,進一步占據中國東北;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
影響 ①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最主要矛盾②沖擊世界原有格局。
2.擴大侵華: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
時間 1932年1月28日
地點 上海
目的 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戰況 蔡廷鍇、蔣光鼐率十九路軍 奮起抵抗,全國民眾積極支援
國民政府態度 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 方針,主力“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對日本侵略依舊實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國出面調停,幻想依賴國際聯盟迫使日本撤兵。國聯1932年提出對東北實行國際共管 的方案,日本拒絕這個方案,宣布退出國聯
結果 1932.5.5日,國民政府和日本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3.長城抗戰
概況: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
結果:1933年5月31日中日簽訂《塘沽停戰協定》
4.主要矛盾:華北事變(1935年)
時間 1935年
地點 華北
目的 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
戰況 1935年簽定的《何梅協定》:中國軍隊撤出河北,取締一切抗日活動,華北危機大大加深
國民政府態度 國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結果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三)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1.背景
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國出面調停。
國民政府幻想依賴國際聯盟迫使日本撤兵,但國聯調查團提出實行國際共管的方案。
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侵略震動了中國社會。
2.表現
東北人民革命軍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
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
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在共產黨員楊靖宇、趙尚志等領導下,浴血奮戰,牽制了大量日軍。
3.高潮:一二·九運動
時間 1935年12月9日
背景 華北事變、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救國主張,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地點 北平新華門前
口號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
結果 反動軍警用大刀、水龍、木棍鎮壓青年學生
影響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救國主張, 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也就此掀起高潮。1936 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3 萬余人,牽制了大量日軍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3.扭轉時局:西安事變(1936.12.12)
(1)背景
華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最主要矛盾;
中共提出了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蔣介石頑固堅持內戰政策,親赴西安威逼張、楊繼續進攻紅軍。
張學良和楊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張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2)概況
時間 1936年12月12日
目的 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
人物 張學良、楊虎城
經過 張、楊扣蔣,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3)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態度 親日派何應欽 主張武力討伐張楊,炸平西安,欲置蔣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
親英美派宋美齡等 主張與張楊談判,以和平的方式營救蔣介石;
中國共產黨 主張: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和平解決
意義 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戰的開始
(一)日本全面擴大侵華:七七事變
時 間 1937年7月7日
地 點 北平盧溝橋
原因 蓄謀已久政策,咽喉要道、借口士兵失蹤
簡單 經過 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遂向中國守軍開火,中國守軍奮起抗戰。
影 響 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1.原因:
(1)外因: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內因:
國情的需要。日本的全面侵華使中國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為了民族獨立,國共兩黨聯合抗日勢在必行。
共產黨的努力。中共為了團結國民黨聯合抗日,先后召開了瓦窯堡會議、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全國各種抗日力量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動。當時國共兩黨是中國的兩大武裝力量,摒棄前嫌,聯合抗日,共同面對民族危亡,是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期待。
2.初步形成:
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瓦窯堡會議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統--戰線的策略方針;
一二九運動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并得到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3.最終形成:
(1)國共雙方的態度:
①中共:盧溝橋事變第二天,通電全國,主張全民族實行抗戰。
②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
(2)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①提交宣言:“中共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②改編軍隊: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③最終形成:國民黨發表了國共合作抗戰宣言,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4.概念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包括農民、工人、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以及除了漢奸、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
5.意義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2)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下,中華民族實現了大團結,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入侵,終于贏得了近代百余年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3)中共更加成熟,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發展壯大,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加速了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歷史進程。
探究:比較下面兩條統一戰線的異同,并分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點
三、日軍的侵華暴行
實行殖民統治 政治上,“以華制華 ” 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衛 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并簽訂大量賣國協定。
文化上,“奴化教育” 摧殘民族意識,消滅抗日民主力量
經濟上,“以戰養戰” 對占領區大肆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壟斷淪陷區工礦、金融、交通業。實行“糧食統制”,強行“爭購”和“配給”,還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
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三光”政策
重慶大轟炸
實施細菌戰
強征慰安婦
本課要點:
局部抗戰:
①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三省,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1932年一 二八事變: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1932年3月扶植清廢帝溥儀建立偽滿;1933年日軍進犯長城沿線;1935年華北事變,策動“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②國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內”方針,以主要力量“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
③民眾:東北人民革命軍和東北抗日聯軍
④愛國學生:1935年“一二·九”運動
⑤中共:1935年,中共在長征途中發表《八一宣言》,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年12月,在瓦窯堡會議上,中共中央做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決定。
⑥西安事變(1936 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克东县| 镶黄旗| 额济纳旗| 大足县| 大石桥市| 本溪市| 涞水县| 桓仁| 铜梁县| 平陆县| 蒲城县| 辽宁省| 莱阳市| 红安县| 都江堰市| 手机| 昔阳县| 永修县| 凤阳县| 紫金县| 左贡县| 方城县| 乐昌市| 金溪县| 泰宁县| 时尚| 彭州市| 泰兴市| 英吉沙县| 浦县| 华阴市| 宣化县| 永新县| 遵义县| 陆良县| 无极县| 棋牌| 拉孜县| 秦安县|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