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一、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抗戰(一)正面戰場的抗戰1.防御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1)淞滬會戰(1937.8—1937.11)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四萬余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最后日軍占領上海(2)太原會戰(1937.9.11 -11.8) 太原失守平型關大捷:華北戰場中國軍隊主動殲敵的第一場勝仗,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國共合作的典范)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3)徐州會戰(1938.1—1938.5) 徐州失守臺兒莊大捷: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圍殲日軍一萬余人,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4)武漢會戰(1938.6—1938.10) 武漢失守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斃傷日軍近四萬人。武漢失守,抗日戰爭逐漸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共產黨:毛澤東:《論持久戰》基本觀點:三個階段論;抗日戰爭是場持久戰,中國必將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后勝利。2.相持階段:(1)國民黨——第三次長沙會戰(2)遷移大后方——工業內遷與高校西遷原因:日軍侵略不斷加深;保存抗戰力量方向:華北、東部沿海→西南地區意義:保存了抗戰力量,為持久抗戰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二)敵后戰場的抗戰1.防御階段(1)共產黨敵后戰場抗戰,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組織:敵后根據地;斗爭方式:游擊戰(地雷戰、地道戰等);路線:全面抗戰路線。2.相持階段(1)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八路軍在敵后戰場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策應了正面戰場的作戰。(2)加強根據地建設面對國民黨的消極抗戰和反共傾向,中共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皖南事變) 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討論:認識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區別與聯系國民黨正面戰場 中共敵后戰場領導階級 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 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階級利益 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戰略地位 在戰略防御階段起主導作用,是抗戰主戰場 抗戰初期配合正面戰場,抗戰后期成為抗戰的主戰場聯系 相互依存、互相協同、互相配合的關系,都是全民族抗戰重要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民族抗戰作出重要貢獻,不應該割裂與對立起來二、東方主戰場1941.6.22,蘇德戰爭1941.12.7,日美太平洋戰爭1942.1.1,《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1942—1945,遠征緬甸1943.11,《開羅宣言》,決定對日及戰后處分的基本策略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遠超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投入的總和;2.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3.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4.中國抗日戰場與英美在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密切地聯系起來。三、抗日戰爭的勝利1.經過1945.5,德國投降;1945.8.6、8.9,美對日本長崎、廣島投下兩顆原子彈1945.8.8,蘇聯對日宣戰;解放區戰場展開大反攻1945.8.15,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9.2,正式簽字,抗戰正式勝利1945.10.25,臺灣光復2.中共七大(1945.4.23—6.11延安)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論聯合政府》探究:抗日戰爭最終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1.原因(1)中國:全民族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合作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相互配合;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2)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3)日本: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歷史意義對中國: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對國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鼓舞、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本科要點:1.全面抗戰:(1)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2)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3)戰略防御階段(1937-1938.10):正面戰場(主戰場)四次會戰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為遷移大后方和全國持久抗戰做了準備。);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抗戰以來主動殲敵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是國共合作的典范,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武漢會戰(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大大消耗了日軍,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4)戰略相持階段(1938.10-1944)日本對華政策:對國民黨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對共產黨“囚籠政策”;國民黨:太平洋戰爭后,開始保存實力,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皖南事變)共產黨(敵后戰場成主戰場):對日本:發動百團大戰(1940年,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打破“囚籠政策”;對國民黨:采取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爭取其繼續抗戰,努力維護統一戰線。國外戰場:遠征軍入緬作戰(5)戰略反攻階段(1944-1945)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進人中國東北,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月2日,簽訂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10月25日,臺灣光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